——記長江大學農學院水稻育種專家李誌新和他的“春兩優長70”
每年的秋收時節,長江大學西校區的稻田裏都是一片繁忙景象。今年卻和往年有些不同,稻田來了一批農業技術專家,現場觀摩農學院李誌新教授育成的水稻新品種“春兩優長70”,和旁邊種植的對照組水稻相比,“春兩優長70”長勢格外得好,沉甸甸的稻穗掛滿枝頭。
來考察的安徽荃銀高科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韓修明表示,將把“春兩優長70”作為該公司重點推廣的水稻品種之一,未來2到3年預計推廣種子100萬公斤以上,並現場與學校簽訂了品種轉讓合同,合同金額不低於200萬元。
“春兩優長70”也是長江大學農科組建以來(包括原湖北農學院)的首個自主選育並擁有知識產權的國審中稻品種。
勇探未知路 與水稻育種初結緣
“誌新,現在學院水稻育種方向師資出現了斷層,水稻育種課程沒有老師帶課,你回來幫忙上課吧。”還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讀博士的李誌新突然接到學院電話。
碩士畢業後留校工作的李誌新雖然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跟水稻相關,但工作後他從事了4年的油菜栽培研究,博士研究方向又主要轉向小麥分子生物學,突然接到這個任務,李誌新麵露難色,但考慮到學院實際,他還是毅然決定接下這個任務。
剛走上講台給學生講水稻育種,李誌新臉上偶爾還是顯得有些忐忑。“講不深,講不透,更講不活,隻能局限於書本。”回憶起剛開始帶水稻育種課,李誌新仍然記憶猶新。
如何將水稻育種學知識融會貫通,並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專業興趣,是擺在李誌新麵前的首要問題。“實踐出真知。”要想把知識講深講透,自己就得鑽進去做研究。李誌新暗下決心,“回長大工作後,轉攻水稻育種。”
堅守十四載 深耕育種責任田
說起來容易,困難卻很多。做育種的人都知道,育種過程之漫長,有的人可能一輩子也不能培育出一個好的品種。對從來沒有做過水稻育種工作的李誌新來說,更是“兩眼一抹黑”。學校水稻育種方向師資出現斷層,幾乎是從零起步,沒人帶,沒材料,沒經費,甚至連田間工人都沒有,這些都是擺在李誌新麵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自己的博士導師張相岐原本推薦李誌新畢業後到更好的單位去工作,李誌新卻告訴導師自己想回長江大學轉攻水稻育種。導師張相岐沒有勸阻,反而非常支持他回湖北後就做水稻育種。
2007年,博士畢業後回到長江大學的李誌新開始做水稻遺傳育種工作。在導師的指導下,李誌新與導師合作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加之學校的科研啟動費3萬元,總算是有了科研啟動資金。沒有田間管理工人,他就把自己的嶽父請過來幫忙;水稻相關知識儲備不夠,他就參加學術會議和培訓,拜訪水稻育種專家,廣泛閱讀文獻;育種材料缺乏,他就多方引進資源。他堅信“隻要方向對了,沉下心來做事情,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
2010年,李誌新選定了雜交中稻這一在本地區種植麵積最大,社會價值最高,競爭最激烈的育種方向。他著手從相對容易一點的水稻恢複係選育開始,快要定型時,又忙著給這些恢複係找“親家”——尋找好的水稻不育係進行配組。為了提高育種效率,李誌新多方奔走,在他和學院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和海南育種基地續簽了協議,有了陣地保障。每年的11月到4月之間,李誌新都會帶著學生和工人奔赴海南繁育基地進行南繁。農學院也積極支持海南繁育基地建設。2019年,學院投入資金對海南繁育基地進行整改翻修,解決危房,以及路不通、渠不暢等問題。
事情並不都是一帆風順。2017年,信心滿滿的李誌新帶著自己的第一個水稻品種參加長江中下遊雜交水稻科研單位試驗聯合體區試,讓他始料未及的是,此次參加區試卻敗走麥城,自己帶去的品種綜合表現幾乎墊底。這一次對李誌新的打擊不可謂不大,那段時間他情緒低落,生怕有人問他育種情況,壓力倍增。但這也讓李誌新看到了自己與同行之間的差距,調整好情緒的李誌新很快修正育種目標,調整育種方向。
一次,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徐建龍教授團隊的試驗田裏,李誌新發現不育係“春6S”長勢較好,隨即就和徐教授商量,把“春6S”作為自己恢複係的母本之一。就這樣,李誌新利用自己培育的60多個恢複係,與5個不育係配組,共構建了300多個組合。
7月份中午的11點到12點,是夏季最炎熱的時間,也是水稻開花最旺盛的時間,李誌新和團隊成員忙碌於田間,觀察、標記、取樣、鏡檢,選擇,給水稻做雜交,豆大的汗珠沿著脖子和背成股往下淌。2015年,團隊發現恢複係“長灰70”和不育係“春6S”的配組在眾多組合中表現突出。隨後,在李誌新的帶領下,團隊聚焦該組合,開始小範圍製種,並連續兩年試種觀察。
2018年,荊州經曆過一場大風大雨,李誌新趕忙來到田裏查看“春兩優長70”的情況,田裏的景象讓他眼前一亮,同田塊的對照水稻品種和其他試驗品種倒伏嚴重,而“春兩優長70”卻穩穩的立在那兒。這更加堅定了李誌新帶著這個品種參加國家區試的信心。
想要參加品種審定,還要近十萬元經費,李誌新卻遇到了經費緊張問題。擺在李誌新麵前的有兩個選擇:要麼尋求公司經費支持,但品種產權要歸屬公司;或者自籌資金參加品種審定,品種產權歸屬長江大學,堅信一定會出好品種的李誌新選擇了後者。
2019年,“春兩優長70”正式參加科研單位水稻聯合體區域試驗。由於產量、適應性和抗倒伏等各項指標表現都特別突出,並且米質達到了國標優質米三級標準,原本要繼續進行一年區試,合格後才能進入生產試驗的“春兩優長70”,在2020年區試和生產試驗同步進行了。
2021年,兩係雜交稻新品種“春兩優長70”正式通過國家品種委員會審定,成為長江大學首個自主選育並擁有知識產權的國審中稻品種。國內許多專家同行都給予其很高的評價。2021年9月9日,在長江大學舉行的品種現場觀摩及轉讓儀式上,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楊朝新高興地說:“這個新品種的選育,既是長江大學的驕傲,也是湖北省的驕傲。”這距李誌新轉攻水稻育種工作已經過去了十四年。
結合新技術 培育育種接班人
“今年,我又提供了一個水稻新品種參與國家區試,有望明年可以審定。後麵也有一些新組合表現出了很好的苗頭。”李誌新高興地說。
現在上起水稻育種課,李誌新講得遊刃有餘,除了給學生講授知識,還能分享體會和感悟,所講的內容更加透徹、生動、全麵,同時也更加實用和前沿,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還有學生經常跑到跟前,跟他一起討論水稻育種的問題和細節。不僅如此,李誌新還成功申報了《作物育種學》校級精品課程,獲得了長江大學首屆“任大龍獎教金”。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要結合起來。”為了把傳統育種技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與時俱進,李誌新一直琢磨著怎樣更好地把分子標記、基因編輯等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到水稻育種中,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培養學生。
“我指導的研究生就發現了一個水稻抗倒伏基因。”注重培養學生的李誌新說。利用這個抗倒伏基因,他的團隊獲批了一項國家發明專利,一項轉基因重大專項子項目,後續還將就抗倒伏機理研究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時開展應用研究,培育一係列抗倒伏的中間類型育種材料。他培養的學生中,目前已有不少已成為育種行業的技術骨幹。
從社會生產和發展需求中尋找育種目標;從現代科學技術中尋找新的育種方法;從大田實踐中尋找靈感。這是李誌新對自己多年育種實踐的總結。
個頭不高,皮膚黝黑,衣服上常帶泥點子,今年50歲的李誌新看起來似乎不像一個大學教授,倒更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與和人打交道相比,我更喜歡跟水稻接觸。隻要你經常跟水稻在一起,接觸得多了,你就很容易了解它。”李誌新說。(beplay2網頁登錄 通訊員:李勝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