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程大學:聚力“四個麵向”,做強高質量發展科技引擎
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工程大學圍繞“四個麵向”,聚焦國家戰略和湖北省產業布局,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整合學校優勢科研資源,優化科技創新體係,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社會水平,為湖北和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的科技支撐。
磷石膏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一直是世界級難題,全球綜合利用率不到8%。去年10月,湖北三峽實驗室進入實質運行階段,即瞄準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這道世界級難題,力爭兩年內將湖北磷石膏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最終實現零排放。
湖北三峽實驗室由興發集團聯合中科院過程所、武漢工程大學等10家單位組建而成,武漢工程大學教授池汝安擔任主任。10家參建單位共有47個相關科技平台,其中國家級平台14個。通過聯合科研攻關,研究成果在荊楚大地開花結果,賦能長江大保護戰略。
優化科創體係,科研能力顯著增強
邁入新時代的十年,武漢工程大學實施特色強校戰略,堅持“立足湖北,輻射全國,服務區域經濟和化工行業”的服務麵向,以“大化工”為主線,建立“一主引領、四輪驅動、多極協同、交叉融合”的學科發展新格局。
將金、銀這樣的貴重金屬細化成納米級的金粉、銀粉,這項技術突破了國外尖端納米金屬材料製備技術限製。武漢工程大學該項專利作價900萬元入股蘭州一家公司,成功實現高質量專利的技術轉化。
一項專利轉讓就讓薑興茂教授和他的研發團隊獲純利潤900萬元,在校內外引起不小的震動。
“利用創新和人才資源優勢,推進礦物加工行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創新發展,是武漢工程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武漢工程大學校長王存文表示。
完善的科技創新體係激發出澎湃動能,學校科研創新活力日盛,科研成果日益豐碩。
在武漢工程大學電氣信息學院實驗室內,洪漢玉教授演示最先進的氣動光學效應校正算法:處理圖像隻用了1秒多,屏幕上原本模糊的灰綠色塊,立刻變成清晰的房屋和水田,連房屋屋脊的紋理都清晰可見。
“我們的技術就像給高速飛行器做‘矯正手術’,有了‘火眼金睛’,圖像清晰度和能量集中度提高到0.8以上,比原有方法提高了20%!” 洪漢玉興奮地介紹。他主持的項目連續6次在我國高超飛行器氣動光學效應校正領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專項資助,帶領團隊打破歐美等發達國家長達50多年的技術封鎖。
科創體係持續優化,科技人才精英輩出。今年9月,武漢工程大學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人才項目,資助經費200萬元。這是學校的一次曆史性突破,代表著國家對於武漢工程大學科研實力的高度認可。
堅持開放辦學,“朋友圈”越來越廣
今年暑假期間,武漢工程大學組織27名化工、環境、食品專業教授博士深入湖北宜昌,分批深入10餘家企業,提供科技政策谘詢、技術指導、創新創業指導等6項基礎服務,對企業安全生產、環保工作進行“體檢”和“問診”,為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把脈定向。
“這次社會實踐機會難得,企業需求與所學專業適配度很高,教授博士們全心投入實踐,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環境生態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趙喜紅說。
多年來,武漢工程大學堅持開放辦學、協同育人、依法治校,主動對接和服務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形成全方位、多層次校地校企融合發展格局,切實提高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能力。
學校高度重視“科技副總”和“院士專家企業行”項目的組織選派工作,從2020年開始,學校已有81名教師成功入選了“院士專家企業行”和“科技副總”,為湖北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人才和科技支撐。
武漢工程大學材料學院博士生導師彭永利自受聘“科技副總”以來,一手抓好繁重教學任務,一手抓好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先後以企業為完成單位、聯合申報發明專利2項。目前,用於EDI水處理設備的陰離子膜和陽離子膜2項新產品均已初步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並進行小批量生產和應用。
請進來與走出去並重,武漢工程大學對外辦學層次不斷提升,與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50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友好合作關係。獲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個。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簽訂校政、校地、校企戰略合作協議360個,其中,與武漢市、荊門市、黃岡市、潛江市、重慶市長壽區共建了產業技術研究院,牽頭組建“湖北磷產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聯盟”,與興發集團共建興發礦業學院,與人福藥業共建“製藥工程”聯合實驗室,與華為、百度等企業共建新型研發平台,實現了省內地市州全覆蓋、省外重點布局的空間合作格局。
構築科研平台新高地,高質量發展步履堅實
一連串亮眼數據鐫刻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履。近年來,武漢工程大學新增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平台39個。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349項,其中重大重點類項目26項,第一單位獲批國家自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雙雙實現零突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20項。科研進賬11.7億元。獲授權發明專利1097項,2020年專利轉讓數位居省屬高校第一。
學校將科研平台打造為科技創新的高水平動力源,以學科為龍頭,圍繞學科建平台,圍繞平台建團隊,科研資源投入在平台、重大成果產生在平台、核心團隊形成在平台。
麵向化學及相關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廣闊需求,武漢工程大學膜科學與技術團隊始終將碳化矽分離材料及裝備作為研究方向,十年如一日。該團隊碳化矽陶瓷膜製備成套技術打破了國外產品壟斷,8項專利作價2128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武漢工程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潘誌權教授團隊研發的科研成果“難選膠磷礦多功能基協同自組裝高效浮選藥劑的關鍵技術與產業化”被認定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在湖北多家化工企業得到轉化,產品遠銷貴州、四川等省份,為我國膠磷礦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地處光穀腹地,學校主動融入“光穀科技創新大走廊”,跨學科跨行業組織科研力量積極與省域萬億級產業集群企業精準對接,打造校地、校企產學研緊密聯合體……武漢工程大學多措並舉拓寬產學研渠道,推動一批能支撐經濟轉型升級和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範應用,實現“省內有地位、國內有影響、國際有聲譽”。
學校還堅持以文化自信為基礎,探索人文社科理論創新。張三元教授著述的《大道不孤: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成為中宣部2021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湖北省委書記王蒙徽向全省幹部群眾推薦。(beplay2网页登录 來源:武漢工程大學 長江日報 通訊員:萬莉莉 陳思)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