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逸夫博物館:夯實文博育人 共譜人才培養新篇章!
2021-01-04 16:39:00
作者:
逸夫博物館全景
  逸夫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到1957年11月7日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陳列館,首任館長蘇良赫教授。建館初期,標本主要繼承了北京大學地質係、清華大學地質係、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地質係和唐山鐵道學院地質科的收藏,曆史己逾百年。學校遷址武漢時,部分標本也運至武漢。1982年武漢地質學院逸夫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87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2001年,受邵逸夫基金會和教育部專項資金資助,逸夫博物館大樓建設啟動,並於2003年落成,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作為一家集專業教育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地質逸夫博物館,自2005年開館以來,逸夫博物館已累計服務中外遊客和大beplay体育手机生500萬人次,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被《中國自然資源報》等主流媒體譽為 "科普育人的殿堂""地質世界之窗"。
  建館以來,逸夫博物館不斷豐富館藏資源,提升專業素養,強化對內外展示服務,發揮高校逸夫博物館的文化特色、育人特色與服務特色功能,拓展地學文化普及格局,取得係列令人矚目的成績。"從建館之初,我們就把逸夫博物館定位為融科普教育、專業教育、愛國教育為一體的展示平台,積極挖掘逸夫博物館的育人功能,在擴大育人覆蓋麵和增強育人吸引力上下工夫。"逸夫博物館館長劉先國表示。
  傳承校訓精神 凸顯育人底蘊
  逸夫博物館是首家被認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高校博物館,是全國beplay体育手机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國beplay体育手机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全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武漢十大博物館,2020年12月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國家二級逸夫博物館。作為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成員單位,逸夫博物館為學校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做出了應有貢獻。
磁懸浮地球儀
  距今2億多年前、麵積達100平方米的化石幕牆,似花非花的海百合化石,精美絕倫的各色寶玉石、五光十色的礦物,一具具恐龍骨架、恐龍足跡化石······係統展示了學校的學科發展曆史,凸顯著學校的辦學育人底蘊,是學校近70年發展曆史的濃縮體現,更是"艱苦樸素、求真務實"校訓精神的真實寫照。
  逸夫博物館的部分標本和化石來自廣大師生野外專業實習采集,以及廣大校友、離退休教師、友好合作企業無償捐贈而來。這些看似外表冰冷的藏品背後,蘊含著師生奮鬥之情、校友捐贈大義、學校育人之果。近70年來,無數地大學子用心血和汗水不斷累積著館藏,一個個"校友捐贈"的藏品,不僅成為20餘萬地大學子與母校維係情感的特殊紐帶,更成為他們表達對母校殷殷深情的情感寄托方式。
  "逸夫博物館的老師們經常來到課堂上,教我們如何辨別、采集標本,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一種專業自覺,那就是采集到的標本要送到逸夫博物館來收藏,以供日後學習之用。" 1980年,薑曉瑋入讀我校地質學專業,此後陸續獲得我校構造地質學專業研究生學位和遙感地質學專業博士學位。提及當年學習的情形,他深有感觸地說:"每次回到母校,我都會去逸夫博物館,看一看大二暑假時采集的風成三棱石標本,那是我在博物館老館長王良忱的建議下,在青海格爾木昆侖山腳下的戈壁灘采集到的。"
  "一件件標本背後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愛國教育的鮮活的生動素材"。副校長傅安洲動情地說。
  如今,逸夫博物館早已成為廣大校友必到的"打卡"之地,成為一屆屆學子珍貴的青春紀念冊和精神家園。
  整合教學資源 強化思政育人
  逸夫博物館在成立之初,主要承擔為師生教學和科研提供標本材料、滿足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的任務。在近40年的建設過程中,逸夫博物館始終注重與課程等教育教學環節的緊密結合,實現學科育人和課程育人的水乳交融,積極將館藏資源轉化為課程思政資源,並且向多元的互動模式發展,將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為一體,成為課堂教育的有機延伸。
  "大家看,這是黑龍江滿洲龍,它生活在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今年12月3日,地球科學學院韓鳳祿教授帶領學生走進逸夫博物館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進行古生物現場教學。"有了逸夫博物館豐富的館藏標本,相關課程教師就能把書本知識與標本實物相結合,學生不用等到高年級或畢業後到野外實踐,就能對地質有直觀的感知。"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章軍鋒表示。
韓鳳祿教授在逸夫博物館開展現場教學
  逸夫博物館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努力打破專業界限,融入通識教育,和圖書館等聯合開展的公選課《地球趣話》成為大學生"一票難求"的通識課程。作為認識地球的先導性課程,它既講述地球的組成與演化,普及地學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又幾乎輻射到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培養激發了大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學生在實地鑒賞參觀和3D互動模擬參與中,增強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保理念,激發了大家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逸夫博物館主辦的《地球科普大講堂》同樣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該講座內容涉及地質公園、恐龍滅絕、地球知識、清潔能源、生物進化、高山科考等多個主題,講座者中既有"全國最美教師"、中科院院士殷鴻福教授,又有李四光先生的外孫女鄒宗平女士,有大學教授、科研院所領軍人物,更有地學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已成功舉辦70餘期,累計參加人數逾3萬人。
  學校以逸夫博物館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厚植地學文化根基,傳承弘揚地大精神。到逸夫博物館參觀學習,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化石、礦物標本,感受地球滄桑曆史、體悟學科發展脈絡,成為每年新生的"開學第一課"和畢業生的"最後一課"。
  校長王焰新院士認為,地球科學研究的樂趣就是根據過去認識現在,根據現在預測未來。地大長期以來弘揚"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致力於為解決區域、行業乃至人類麵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撐。麵向未來,逸夫博物館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指導,以建設美麗中國、宜居地球為己任,在進一步提高師生和公民的自然意識和科學素養上下功夫,為推進生態中國、美麗湖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力量。
  搭建育人平台 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多年來,逸夫博物館不斷創新育人方式,通過舉辦各種科普活動,努力為廣大學子提供成長成才的平台和空間。
  自2017年起,逸夫博物館和地球科學俱樂部聯合開展科普巡展活動,走進學校、社區和工廠,將科普知識以形象生動的圖文、模型、科學小實驗等形式展現出來,對beplay体育手机生進行科普宣講,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地學。目前,科普巡展活動已在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英山縣實驗中學、武漢市萬福林小學等開展7場活動,深受beplay体育手机生們的喜愛。2017年世界地球日期間,逸夫博物館還聯合校研究生會,將地球科普大講堂"搬"到了南望山小學,主題為《我們的地球》。
  地球科學俱樂部的同學在參加科普巡展的同時,專業素養得到極大提高,地球科學俱樂部更是被評為"全國百強學生社團",成為學校學生社團的一個閃亮品牌。"每次去小學的時候,看到孩子們求知若渴的眼睛,忽閃忽閃的,覺得十分充實、滿足。在其他大學進行地學科普的時候,又能交到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李四光學院朱嘉寧同學說。
  在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科普巡展的同時,逸夫博物館更是拿出專項資金,資助地球科學俱樂部的同學購買標本,幫助他們開展內部培訓和學習。為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逸夫博物館在地下室專門為地球科學學院的學生設立了化石修複室,目前已吸引50多名學生自覺參與到化石修複工作中,修複了上千塊化石標本,以備教學科研所用。
  2014年,王奉宇同學進入我校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學專業學習,他是大家眼中的"石頭迷",在參加湖北省"挑戰杯"到全國"挑戰杯"的過程中,他心理壓力很大,經常到逸夫博物館尋找靈感。後來,在逸夫博物館老師的鼓勵下,他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科普內容,斬獲湖北省"挑戰杯"特等獎、全國"挑戰杯"一等獎,並陸續獲評"2018年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現為地質學2018級碩博連讀生,走上了古生物學的研究道路。
  自2017年開始,逸夫博物館積極挖掘對科普感興趣的研究生,對之進行重點培養,地球科學學院劉漢生同學即是其中一位。在讀期間,在逸夫博物館老師們的指導下,劉漢生從剛開始為觀眾介紹展品,到獨自開展科普講座,逐漸成長為逸夫博物館科普講座品牌《地球科普大講堂》的主打講座教師之一。2019年畢業後,劉漢生順利進入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專職從事地學科普工作,並一直與逸夫博物館保持密切交流。
  逸夫博物館積極培養誌願者隊伍,每年有110名以上的校內外誌願者在團隊講解、大型活動、科普巡展和研學活動中提供誌願服務,年均誌願者服務時間總數超過2000小時,誌願者榮獲省部級、湖北省、武漢市各類科普講解比賽一等獎、二等獎等一係列榮譽,獲評湖北省高校博物館優秀講解員等。同時,逸夫博物館將商品服務部交由學校大學生創業中心管理,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平台。2017年以來,逸夫博物館獲評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優秀育人項目特等獎、國土資源部博物館育人聯盟特等獎、"武漢市學雷鋒誌願者服務示範單位",是校內外高度認可的地學特色文化育人陣地。
  地球科學俱樂部指導老師宋海軍教授表示,逸夫博物館為喜歡地學、熱愛地學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平台,激發了他們對地學和公益活動的熱愛,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服務學子 共樹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
  多年來,逸夫博物館在展覽內容上,將地學的科學性、知識性、通俗性、趣味性有機融合,展陳技術上采用聲光電技術、高科技手段、模擬及仿真技術,設計製作典型的地質景觀和互動技術,服務社會以及各級各類學子,引領社會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價值理念。
  通過逸夫博物館開展的各種科普教育活動,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加深了對保護環境、珍惜資源、抵禦災害的認識,加深了對樹立科學態度、弘揚科學精神的領悟,加深了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如麵向兒童舉辦"博物館奇妙夜",通過地質科普親子遊、拚化石、做拓片,實現"與恐龍做鄰居",激發興趣,寓教於樂;麵向小學生開設科普教室"達爾文實驗站",讓學生走進逸夫博物館專業實驗室,體驗化石修複,提升動手能力,親曆科學工作;麵向小學推出移動博物館,受到小學生的熱烈歡迎;麵向高中生的"科技英才"項目,讓學生完整參與從製定選題到作結題報告的科學工作,教授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思維;麵向全國大學生的化石及古生物科普知識競賽,以講好地球故事為目的,傳播科學精神,提升綜合素質;麵向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舉辦的地學科普作品大賽,極大鼓勵和吸引學生創新思維,參與地學科普,服務社會;"十三五"期間,麵向社會開展20場以上科普巡展活動,累計觀眾達80餘萬人。逸夫博物館每年參加湖北省科技活動周、世界博物館日、全國科普日等主題科普活動,主辦第49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承辦湖北省第48個、第50個、第51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周啟動儀式、2018國土資源科普教育基地業務培訓,聯合舉辦2019中國(武漢)地學科普教育國際論壇、中國自然教育大會、第六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等,形成了"科技英才"科普實踐活動、"逸夫博物館奇妙夜"、地質科普親子遊、地球科普夏令營等科普品牌,社會反響強烈。
  2017年,逸夫博物館舉辦《李四光紀念展》,以大力弘揚李四光愛國主義和科學創新精神為主旨,通過文字與圖片,展現了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光輝足跡、卓越貢獻和科學創新精神,在大學生群體中引起強烈反響。2017年,校慶65周年期間,《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專題展覽》在逸夫博物館開展,該展覽通過圖片、視頻、實物等資料,並輔以聲光電、場景複原等技術手段,全麵展現地大健兒敢為人先、不畏艱險、頑強拚搏、勇攀高峰的豪邁壯舉,激勵全校師生砥礪奮進,追求卓越,勇攀一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此次展覽活動,在校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充分展示了我校的辦學曆程以及敢為人先的精神,榮獲湖北省逸夫博物館六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優勝獎。
  2018年,逸夫博物館舉辦《自然瑰寶 大美中華--中國特色礦物精品展》,旨在推進地學科普教育,讓社會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年和少年兒童,通過觀賞大自然精美的天然藝術品,欣賞領略自然礦物的美與奇,認識到中國特色礦物的稀少性和重要性,培養探索地球奧秘、愛惜礦物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的科學精神、審美和人文素養,從而為促進地球科學知識的普及、地學文化的傳播、乃至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貢獻。
  2019年5月,與AAA國際(北京確博爾)聯合舉辦了中國(武漢)地學科普教育國際論壇,來自美國、德國、法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自然曆史博物館界的專家與國內高校、博物館、科普研究機構等單位地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地學科普教育研究與科普實踐方麵的成果,為地學科普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2019年11月2日,與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等單位及學校相關部門一起承辦了"中國自然教育大會、第六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吸引了國內外代表1300多人參會,展示了我國自然教育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2019年11月,在校慶67周年之際,舉辦《自然瑰寶 大地奇珍--礦物化石精品展》,展出了一批世界級的礦物和化石標本精品,包括造型奇特的火焰狀寶石級菱錳礦,世界罕見的海藍寶、水晶、鈉長石、雲母、石榴子石組合,珍貴的藍紫變彩黑歐泊等。展覽旨在推進地學科普教育,讓社會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年和少年兒童,通過觀賞大自然精美的天然藝術品,欣賞領略自然礦物和古生物化石的美與奇,培養探索地球奧秘、保護自然環境的科學精神、審美和人文素養,受到了觀眾的廣泛讚譽。
  2020年12月,逸夫博物館舉辦《嫦娥五號模擬月壤及隕石展》,重點展示了行星科學研究所肖龍教授團隊研製的係列模擬月壤,同時陳列珍貴的月球隕石、火星隕石、揭示太陽係原始成分的奧爾蓋碳質球粒隕石模擬樣品、協助NASA勘探任務的Orbi Tech模擬火星壤、墨西哥奇瓦瓦州上空墜落的阿連德隕石、2018年6月降落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曼桂隕石等,拉近公眾和月球的距離,深深打動了一批批來訪的beplay体育手机生,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熱愛祖國、獻身科學的種子。
  逸夫博物館積極挖掘自身潛能,研發了係列研學課程,深化了科教旅遊內容,出版了《逸夫博物館科學探索活動手冊》《讓石頭說話--沉睡以久的化石》《地球趣話》《大地寶藏》等係列科普圖書,製作了"地質藏品背後的故事"MOOC課程,深受beplay体育手机生的喜愛。逸夫博物館麵向社會傳播地學文化的一係列舉措,煥發出高校科普平台的勃勃生機,服務能力和社會美譽度不斷提升,先後獲得"全國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優秀科普基地""國家甲級古生物化石收藏單位"等榮譽,成為湖北省、武漢市多場科普類重大活動的主會場。
  校黨委書記黃曉玫表示,地大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逸夫博物館要進一步挖掘學子對地球科學的興趣,引領廣大學子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價值理念,讓他們認識地球、感恩地球,從而敬畏地球、關愛地球。同時暢通服務廣大學子的有效途徑,動員全校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培養更多適應新時代、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的人才,共建美麗中國。
  服務公眾新需求 線上線下成育人合力
  近年來,逸夫博物館不斷探索符合時代的藏品資源表達方式,創新教育信息化數字媒介,不斷推進數字化建設,布局網站、手機客戶端、電子大屏等終端,開展了一係列線上展覽和科普活動,打造了"博物循聲""讓石頭說話--沉睡已久的化石"等線上服務品牌,以滿足公眾參觀和學習的需要。上線以來,逸夫博物館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的訪問量超過100萬人次。
  疫情期間,逸夫博物館暫停開放後,立即組織力量開發了線上逸夫博物館數字全景展館以及《中國特色礦物精品數字展》《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等線上專題展覽,開設了"宅家學科普""宅家逛逸夫博物館-館藏精品巡展"等科普欄目,推出了一係列好聽好看好玩的線上科普作品和科普小視頻,與中國自然科學逸夫博物館學會聯合開展線上"戰疫"活動,聯合發起全國地學逸夫博物館聯盟"自然科普"上線,承辦湖北省第51個世界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啟動儀式與係列科普活動,開展了線上"保護地球"主題講座、線下科普作品創作比賽等,打造"永不閉館"的高校育人實踐基地,使其成為專業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第二課堂",成為學校師生與校外人士的科普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目前,逸夫博物館已擁有線上線下全景式展覽平台,看展不再受時空限製。觀眾在館內掃描二維碼,就能聽講解、看展品介紹。逸夫博物館還與中國科協、教育部等機構、部門合作,加快構建資源共享傳播平台,目前已加入國家岩礦化石共享平台、可移動文物數據平台。
  近40年來,逸夫博物館正在用實際行動,承擔著學校新生入學教育、校友參觀、新入職教師培訓和學校重要客人的接待工作,肩負著科學創新、立德樹人的曆史使命,通過獨特的展品、藏品闡釋印證校風、學風,傳承高等教育對文化自信、成風化人的堅守,用博物館的形式、載體履行打造高端文化的新載體,成為廣大學子築夢的平台、學校人才培養的新基地。(中國地質大學 通訊員 徐燕 彭磊 )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