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信息學院:打造人才高地 推進人才強院
武漢科技大學首個國家“傑青”、全國首批黃大年教師團隊、全校首個新工科教學研究項目、六個本科專業一半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產教融平台建成並投入使用……“十三五”期間,武漢科技大學信息學院實現多個學校首個和學院零的突破。
走進信息學院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歌德名言,“思想活躍而又懷著務實的目的去進行最現實的任務,就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事。”信息學院黨委書記劉運顯說:“把事情做好了,才好向學校提條件。”
學術氛圍濃鬱,各團隊屢創佳績
青山校區鋼鐵樓15層,敞亮的房間裏隔成一個個小空間,靜悄悄地,隻聽到鍵盤敲擊的聲音。在這裏,信息學院柴利團隊專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務實、努力是團隊的標簽。不少老師誇讚:“柴利老師帶頭,人人坐得住冷板凳!”
該團隊有個專門的微信群,群名“AIIF研究院”,人數97名。每隔一兩天,群裏就會發布學術講座信息。“原本是幾個團隊為了實現信息共享開設的小講座,後來越做越大,感興趣的老師會來,對課題感興趣的學生也來旁聽。”團隊副教授楊君自豪地介紹。
“搞人工智能研究,要有國際視野。”自2019年以來,該團隊按照國際研討年會的標準流程召開“研究生年會”。挑選十餘名優秀的研究生,用PPT展示研究成果,邀請校內外的教授當裁判打分,還現場提問“挑刺”,大家沉浸在學術世界裏。柴利自掏腰包給學生發放獎品,借助自己的學術圈人脈給團隊牽線搭橋,教授們不擺架子、傾囊相授,整個團隊迸發著充盈的活力。
濃鬱的學術氛圍、開放的交流研討、國際化的培養合作……汽車學院的王博老師、搞智能車研究的章政老師都愛往這邊跑。
院長書記“挖”到人才積極給團隊引薦,團隊成員的年終考核由團隊內部評定,“國貼”項目資助和優渥的科研補給……學院盡最大力量給該團隊支持。沒有後顧之憂,整個團隊一心一意挑戰科學高峰。
2017年,柴利獲得我校首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18年,柴利團隊獲批全國首批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020年,該團隊的宋笑影成為我校首個在人工智能領域頂級國際期刊《IEEE T PAMI》發表論文的青年教師;“十三五”信息學院誕生了11個“楚天學子”,該團隊就占8個;團隊成員基本人手一個基金項目……這處“人才特區”孕育了多個我校“首項”,每年都做出了不一樣的成績。
柴利團隊突飛猛進,其他團隊也全麵開花。五年來,信息學院出了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伍世虔、湖北省十大優秀博士後閔華鬆、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李維剛、全校唯一的傑出指導教師獎獲得者程磊。
引才育才聚才,讓人才紮根在這裏
令人豔羨的成績背後,是全院上下一心,把牢了“人才是學院發展的第一資源”理念。“一年引進近10個高層次人才,但是我們麵談的數量遠不止這些。”院長劉振興說。信息學院引進人才有三個口,企業或科研院所、高校和本校培養。
無論是高校邀請參會,還是校企聯合會,院長親自出麵‘挖人’。“有好的一定要引薦給我們!”成了劉振興院長參會和老朋友寒暄的口頭禪。
李維剛、何傑是學院2016年和2020年分別從企業和科研院所引進來的,萬達是從武大引進的博士生。劉振興說:“人才引進不能馬虎,把好關後才能往學院引。從企業引進,要摸清楚技術功底和學術態度;從高校引進,要從師門那裏全麵考察。”
李維剛拿下了300萬的企業項目,位列2020年全校橫向項目到賬資金數額第2;萬達獲“楚天學子”,閔華鬆帶領的機器人團隊獲批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陳誌環成為學院首個“香江學者”。
學校名號不如武大和華科響亮,能給到人才的待遇也有限,劉運顯直言,引進人才花了學院很大氣力,引進來如何留得住也是不小的考驗。“一年來,大大小小的網上招聘會辦了有一百多場,我們能保證給的是愛才待才的態度和誠心。”
幾年來,哪個團隊缺人才,院長就“內薦外引”,本校研究生指標側重該團隊;有了人才還要相信導師眼光,人才供團隊挑選,給團隊相對自主權。給落戶到信息學院的老師們辦集體生日,也成了全校獨此一家的福利。
有溫情,有活力,有發展前景。幾年來,信息學院幾乎沒有人才外流現象,做到了讓人才紮根在這裏、成長在這裏。
一半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
2018年,信息學院通過了教育部審核式專業評估。短短三年,自動化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電氣工程專業,成功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信息學院本科共六個專業,一半入圍,成為學校入選比例最高的學院。
2019年起,係主任柴琳帶領係裏老師著手電氣工程專業的一流建設點填報。前任院長王斌教授親自指導,兩任院長奔走邀請專家為電氣專業的填報把關。係裏團結一心,在辦公室喝茶聊天的功夫,都在商討怎麼通過申報。
2021年3月,武漢科技大學10個專業入選2020年度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赫然上榜,係裏上下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劉振興開懷:“不辜負大家一年下的功夫,讓電氣專業再上一個檔次,我們做到了。”
2021年第四輪學科水平評估中,武漢科技大學5個專業進入B檔,信息學院的控製科學與工程位列其中。全校獲批8門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吳懷宇教授的自動控製原理課程排在首位。
“學科建設必須抓,各層次的人才培養都是重點。”2019年人工智能學院成立,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專家吳宏鑫擔任院長,他要求係部展開多層次的青年教師動員會,鼓動老師根據不同主題分享教學和科研經驗。三年來,座談會規模越開越大,分享交流成為常態化。
建成學校首個新工科產教融平台
“要敢想、敢幹。校企聯合這塊得深挖。”吳宏鑫院士給院裏下了硬指標,鼓勵團隊聯合企業,培育重大項目和特色成果,敢拿“大項目”。
“院士初定的目標是拿千萬項目,說實話,聽到這個目標我吃了一驚。”劉運顯說,“不含設備資金、能過千萬的項目,全校也難出幾個。”
“人工智能跨學科交叉融合性強,從我校幾個有校企聯合背景的老牌專業入手,深挖深潛智慧冶金、智慧礦山、智慧醫療,都是不錯的切入點。”副院長吳謹提出了關於建立多工科聯合校外企業平台的想法。
“校企聯合平台”這一開創性想法順利通過了各級批準,我校成為教育部首批的“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試點院校之一。占地八百平方米,投資一千多萬搭建的新工科校企聯合平台應運而生。劉運顯說:“吳院士和吳謹老師望得遠、瞄得準。”
自動化係程磊教授負責產教融平台的建設,“既有‘智能製造工廠數據中心’這類的企業生產係統,也有‘機器人虛擬仿真實訓係統’這類的教學實訓平台。產教融項目、競賽、創業三位一體,校企合作實現共享共贏。”
2021年4月,西安robomaster中國賽傳來捷報。信息學院崇實戰隊和中科院、西交大、哈工大等戰隊位列八強,榮獲國家二等獎。在產教融基地備賽長達半年,完備的虛擬仿真係統、智能製造電子裝配實訓、機器人創新實訓平台給了戰隊學習和實踐莫大的支持。頒獎照片裏,團隊幾人笑得很甜。
2020年6月,李維剛團隊和上海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熱軋廠、武漢鋼鐵有限公司熱軋廠合作的“熱軋高強帶鋼超薄規格高表麵質量產品智能軋製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十三五’學校給了我們很大支持,我院的科研經費年年漲,2020年較2019年漲了50%。”科研副院長劉斌高興地說。各類指標穩推進,開創性項目入正軌,信息學院的院長書記和老師們都笑意盈盈。
乘著人工智能的帆,武漢科技大學信息學院敏銳捕捉發展創新點,一步一個腳印穩步邁進。展望“十四五”,信息學院提出“本科專業向整體一流目標推進,強勢學科控製科學與工程第六輪水平評估進入B+,師資和高水平人才數量翻一番”等新規劃。(beplay2网页登录 通訊員 鄭琳瑛)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