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武漢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擰成一股繩 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幹好
2021-05-13 11:06:00
作者: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7項、SCI論文366篇、高被引論文近50篇、熱點論文近10篇、授權發明專利100餘項、機械工程學科連續兩年入選“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榜單”、創建大學生創新工場……“十三五”期間,武漢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麵碩果累累。

走進武漢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團結協作,求實創新”的辦院理念。在學校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機械學院的人好像有一種‘機械特質’,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幹好。”對此,機械學院院長曾良才表示,這正是對院訓最為生動地闡釋。

積極營造學術氛圍 項目和論文翻幾番

“十三五”之前,武漢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每年承擔的國家基金不多,發表的SCI論文一年最多十幾篇。“主要是當時學院的學術氛圍不夠濃厚。”曾良才說。找到存在的問題,學院邀請許多專家教授前來傳授經驗。“老師要有自留地,有自己終身研究的方向。”這句話給學院老師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為我國最早從事綠色製造係統研究的團隊之一,張華團隊以“站在學科前沿,麵向國家發展趨勢”為指引,深耕於“綠色製造”研究。“十三五”期間,該團隊致力於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製造創新體係,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張華團隊通過線上線下的國際交流合作,及時跟進最新科研發展成果;建立多元化導師團隊聯合指導研究生,形成由導師和研究生共同參加的交叉學科研究群體。該團隊根據研究方向分為多個小組,每周五集中研討,彙報研究進展;每學期初介紹研究方向和工作,期末進行總結,通過表彰激勵師生再創新高。

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是團隊負責人張華最深的感觸。團隊成員有目標、有動力,始終堅持持之以恒的“機械”精神。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團隊取得了眾多驕人成果:科研項目持續獲得國家資助,每位老師都有基金項目,“沁研學子”王涵赴英國布萊頓大學訪學一年並在《機械工程學報》期刊上發表論文,湖北省第六屆“長江學子”丁周陽發表三篇SCI高水平論文並獲得省級“互聯網+”獎項……

“青年老師是學院發展的動力和希望。”機械學院副院長汪朝暉談到。機械學院從事教學科研的青年教師接近一半,40歲以下的碩導近50人。長期從事摩擦學與表麵工程相關方向研究的青年博導盧豔,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博士後麵上一等資助項目和博士後麵上特別資助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郭永興副教授一直致力於光纖傳感與測試技術、機器人光纖智能感知技術方麵研究,研究成果在電力裝備、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港珠澳大橋等工程中得到應用,為這些重點工程的安全監測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近五年來,機械學院有13人獲批“楚天學子”。

“十三五”期間,機械學院承擔橫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家級、部級重點重大課題,相較“十二五”實現了翻三番;高水平學術論文較“十二五”實現了翻十番;機械工程學科連續兩年入選“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榜單”。“這體現了學院學科研究正在走向前沿。”曾良才說。

學科競賽全覆蓋 學生獲得全麵發展

在機械學院創新工場的實驗室裏,三五成群的學生正在討論模型設計,活躍的思維碰撞出不少智慧的火花。走進製造間,在車銑床、鑽床磨床等各種加工設備前,學生認真加工零件;走進調試場地,“天驕機械、追求卓越”八個醒目大字躍入眼簾。“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不斷探索的動力。”機器人團隊的黃大奎說。

機器人團隊正在準備即將到來的robocon比賽。“專業技術問題和團隊配合是準備過程中的難點。“黃大奎表示,比賽涉及很多新知識,需要大家主動學習交流。為此,團隊分成了機械和電控兩個小組,每周一的會議上,通過大範圍集中研討難點和互相指正,進行思維的碰撞和創新。

團隊有專門的簽到本,記錄出勤情況。本子上,周末一欄,也是齊刷刷的對勾,顯示出每個人都是全勤。儲物架上,還有兩本已用完的厚厚的簽到本。此外,團隊的大多數學生都準備beplay中心錢包體育錢包,周末晚上十點鍾離開工場,熬到淩晨兩三點複習已是常態。指導老師侯宇表示,到參賽後期,學生打地鋪、通宵換班調試更是常態,也是很多學生畢業多年之後仍然記憶猶新的場景。

2013年初,機械學院作為學校的教改特區,率先提出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於大學四年的課程教學中。曾良才提出,給學生設立“創新工場”。為此,機械學院專門騰出了辦公場所,兩年投入150多萬元購買機械設備和材料,3年投入60多萬元資助和獎勵學生申請專利、參加競賽。“培養創新人才,必須要有從事創新活動的平台。”曾良才說,“還要舍得花本錢。” 

“有人認為,機械的學生隻會機械,不會其他的,這是對這個專業的誤解。”黨委副書記李嬋娟表示,學院培養的是全麵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在課程學習上,學生不僅學機械知識,也學習控製等內容;在課外實踐上,學生參與各種競賽提高團隊協作、領導能力、動手能力等。2018年,畢業生陳誌遠被保送清華大學,不僅在於成績優秀,更是因為其參與多項比賽的豐富經曆和較高的綜合能力令麵試官印象深刻。

此外,為實現學生競賽全覆蓋,機械學院提出“1+4+N”的競賽模式:依托“創新工場”這一平台,圍繞“挑戰杯”“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四大賽事,形成N個賽事為延展的競賽模式。2020年疫情期間,機械學院學生參加了近50項不同類別的競賽,獲省級以上獎項200餘項。機械學院學生比賽參與率已達到70%-80%,對全校學生科技創新貢獻率超過50%。

立足課堂教學 深化教學改革

提起院長曾良才,汪朝暉首先想到的就是“榜樣”二字。“院長做事總是親力親為,給老師們做出了表率。” 4月16日,曾良才所在的“液壓傳動”教師團隊在首屆湖北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獲一等獎,以實際行動向教師們展示對教學的重視。在曾院長的帶領下,各教學團隊銳意進取,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改革。

齒輪轉動的“吱吱”聲,小鋼珠碰撞的“鐺鐺”聲,屏幕上沒有解說,但整個機械傳動過程卻十分優美舒展。“這就是機械之美。”侯宇教授的一句話點評,將學生拉回現實課堂,“掌握了原理,你們也能實現。”

這是《機械原理》課程主講教師侯宇,日常為同學們準備的“餐前甜點”之一。課前,他經常放在國外機械專業網站上下載的科技視頻或者展示往屆學生的作品。“調動學生對課程主動學習的興趣很有必要。”侯宇表示,通過上課前展示機械裝置、課堂上介紹參加比賽的益處等吸引學生動手實踐,鼓勵學生將課堂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內在的東西。

“如何設計一個仿生撲翼機構?”“家用轎車發動機的轉動模式有幾種?”“如何改進哈羅單車?”看似天馬行空的想象,在機械原理的小班研討課上紛紛變為現實。課下,學生們三五成群,根據小組選擇的project查資料、搞設計、做課件;課上,台上學生演講展示,台下觀眾忙“挑刺兒”提問,氣氛十分活躍。

為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該課程團隊經過多次討論,最終構建了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的“五橫五縱”矩陣型教學體係,及“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模式。大班授課構建基礎理論框架,小班研討引導學生進行專題討論,兩相結合以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最大化。

經過各教學團隊的不斷努力,2017年,機械學院獲批機械工程湖北省一流建設學科;在第四輪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機械工程學科進入B檔。

曾良才曾提出“三個自主”,即自主選擇、自主學習、自主創新。學生要根據興趣自主選擇專業課程,自主在學習中心和創新工場學習;教師要自主創新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活動。作為全校範圍內的“先行者”,機械學院從2013年起就開始進行大類招生,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配合工程認證以及實現統一規範管理,機械學院於2017年在全校首個進行“電子化閱卷”,做到了試卷改完有痕跡,直接與學生達成度掛鉤。經過五年的不斷完善,如今電子化閱卷在全院基本實現全覆蓋,極大地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不少老師表示,不僅統分方便了,而且出差也能遠程改試卷……

回顧“十三五”,武漢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完成設立的全部目標;展望“十四五”,機械學院提出,力爭獲3-5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科研經費實現翻一番,機械工程學科第六輪水平評估進入B+等新規劃。

武漢科技大學機械學院黨委書記夏緒輝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學院全體教職工秉承強烈的責任心,誨人有責;高尚的職業道德,誨人不倦;較高的學術造詣,誨人有術;豐富的教學經驗,誨人有方。學院上下擰成一股繩,埋頭苦幹搞科研,腳踏實地做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推動學院全麵高質量發展。”(beplay2網頁登錄 見習記者 蒲亞傑 鄭陸宇 通訊員 陳昌豔 )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