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科普講解隊:傳播地學文化 奉獻青春力量

“當我看到幾億年前的石頭,穿越時間的長河,來到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我頓時覺得生活的點滴煩惱都不算什麼。在那一刹那,我愛上了在逸夫博物館的那種感覺,於是我就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逸夫講解隊。”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科普講解隊(以下簡稱“講解隊”)現任隊長、該校地球科學學院2020級學生陳致遠回想起一年前加入講解隊的初衷時,仍然感覺熱血沸騰。
就在前不久,全國學聯公布了2020年全國高校百強學生社團名單,該講解隊名列其中,擦亮了該校地學科普的新名片。讓我們走近該講解隊,走近這些誌願者,了解他們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的點點滴滴。
每年為近萬名遊客“講地球故事”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是首家被認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高校博物館,館藏各類地質標本多達4萬餘件,時間跨度長達43億年,標本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相佳、價值高,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
2008年成立以來,講解隊依托該校地球科學學院和逸夫博物館,常年在逸夫博物館為本校學生、武漢市民、各地遊客、海外華人和外國友人提供義務講解,講解隊隊員月平均服務校內外人數達3000人,隊員年均誌願服務時間總數超過2000小時。一批批講解隊員以其耐心、細致、高效、熱情的誌願講解服務,得到了廣大遊客的廣泛好評。
“博物館是個非常需要講解的地方,其背後的知識、承載的曆史、所包含的意義,都不是一眼就能夠看清楚的。”談到為什麼堅持擔任義務講解員,講解隊前隊長、該校地球科學學院2019級行星科學專業曾祥斌同學如是說到。在該校地球科學學院學工組和逸夫博物館旅遊服務部老師的指導下,曾祥斌和隊友們幾易申請報告,使得講解隊最終成功獲批“全國高校百強學生社團”。他表示,越做誌願服務,從中學到的知識越多,學到的技能也越多。即使不再擔任隊長,也會堅持誌願講解。
每年4月的世界地球日,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都會在校內外麵向師生及市民開展地學科普,講解隊的隊員們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不僅承擔著館內講解任務,還會前往武漢侏儒山、風燈山等地開展野外化石采集活動,帶領大學生、小學生體驗野外地質工作。而在每年9月的全國科普日,講解隊則會通過校內展覽形式,將礦物標本及化石標本等在校內進行公開展覽,向前來參觀的學生提供科普講解。
近年來,講解隊還深入地大附屬學校、南望山小學等學校、中華奇石館等地開展“科普小講堂”“我在中華奇石館修化石”等科普活動,隊員們帶著化石標本、地質標本走進課堂,用淺顯易懂的形式開展地學知識講座,同孩子們做與地質相關的遊戲等。2020年,“科普小講堂”項目獲評校社團品牌課程,僅一年時間就為近1000名beplay體育手機生帶去生動形象的科普講座,備受廣大beplay體育手機師生好評。同年,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與中華奇石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中華奇石館掛牌“校外實踐育人基地”,為講解隊成員開展校外地學科普實踐搭建平台。
在每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辦的“國際青年學者地大論壇”活動中,講解隊在逸夫博物館以專業的中英文講解服務向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學者們展示了良好的風貌,體現了學校特有的學術底蘊和人文情懷。
今年5月底,講解隊隊員去了武漢黃陂區橫店街道藍星社區,為社區居民帶去了地學科普活動。他們準備的PPT裏,介紹了逸夫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讓廣大民眾進一步了解地學文化。陳致遠表示,希望以後有條件,能夠帶著遠城區的孩子,到逸夫博物館去看一看。
目前,講解隊麵向全校招納優秀誌願者,已由最初的20人左右發展到近百人,成員既有來自地球科學學院、李四光學院等地學相關學院,更有經濟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等文科類學院的學生,既有大量本科生,更吸引了諸多研究生參與其中。
每年秋季,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都會在新生中開展校情校史教育,到逸夫博物館參觀學習已經成為曆屆新生的“開學必修課”。在這裏,講解隊隊員帶領新生們參觀逸夫博物館,在講解員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講解下,新生們初次體驗到了地球科學的魅力。
“師姐講的太好了,我也要到地大來,加入逸夫科普講解隊!”正是由於講解隊隊員生動的講解,來自孝感的張啟同學在高二時就對地球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逸夫博物館進行了深入了解,這促使她通過努力加入講解隊。如今,作為該校珠寶學院2020級寶石材料工藝學學生的張啟已經為20多批次的遊客提供義務講解,成為講解隊主要骨幹,負責對外聯絡事務。
小學時家裏訂了一本科普期刊,使該校李四光學院2020級地質學專業王煜洲同學從此迷上了科普,高中時參加了地球科學競賽,更堅定了他從事地學科普事業的決心。於是,高考填誌願時,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他說:“地球科學博大精深,我們需要用自己的講解,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地球,珍愛我們共同的家園。”
講解隊員最幸福的時刻,莫過於講解得到遊客的認可。有一次,逸夫博物館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陳致遠連續接待了幾批遊客。正在口幹舌燥之際,一位遊客主動跑去為他買了一瓶飲料。雖然陳致遠拒絕了遊客的好意,但遊客這一舉動帶給他的溫暖卻讓他常常感念不已,也更加堅定了他為遊客提供優質講解服務的信心。
“當我講了一天時,能有遊客為我鼓掌,跟我真心說聲謝謝,並且感慨地質太神奇時,就覺得都值了。”該校外國語學院研二學生王柔說。
“把更多功夫放在講解詞外”
俗話說: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到博物館參觀的人由於年齡、知識結構、欣賞水平等的不同,因而在對講解的理解能力上存在著較大差異。這就要求講解隊員調整思路,在講解內容和形式上多下工夫,采取靈活的講解方法,因人施講。麵對專家學者,他們需要以學術性、探討式的方式交流;麵對學生群體,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講解則要通過活潑、趣味的形式開展。
“光靠講解詞還不夠,觀眾多問一句,我們就得露餡,我們需要學習很多……”該校地球科學學院地球化學專業2019級王嘉坤同學說。為了和觀眾“鬥智鬥勇”,隊員們把更多功夫放在了講解詞外。
參加全國國土資源科普講解大賽、湖北省科普講解大賽、校“南望逸夫杯”講解大賽等專業賽事,就是隊員進行自我成長和提升的大好機會。在該校地球科學學院的嚴格管理,以及逸夫博物館旅遊服務部老師的專業指導下,講解隊隊員多次獲得部級、湖北省、武漢市、校級各類科普講解比賽一等獎、二等獎等一係列榮譽,成為學校的地學特色育人品牌。
除了參加專業賽事外,光穀地學文化節、湖北省共青團中央“社團嘉年華”活動、全國青少年地球科學夏令營地學知識展講等大型科普活動,更為講解隊隊員提供了成長的平台。
“我要做很多功課,比如為了講好化石幕牆,我專門找地球科學學院盧宗盛教授請教化石知識,了解幕牆背後的故事,就為了讓講解更專業,讓遊客分享到更多知識和樂趣。”曾祥斌說:“講解對綜合素質的要求比較高,在這兩年裏,我自身積累到的有益知識非常多,提升很快。同時,在服務的過程中,通過參與日常管理也學到了相關知識。我雖然不是畢業生,但是這些經曆磨礪了自己,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幫助都非常大。”
經過在講解隊的這段經曆,多數同學收獲良多。很多學生都加入中國共產黨,或通過保研、beplay中心錢包體育錢包等,進一步提升自我。即使分散在全國各地,一提到做誌願服務的日子,他們都覺得那是在大學裏“最好的時光”。
近年來,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講解隊連續獲評校“新銳社團”、校十佳大學生誌願服務團隊、明星誌願服務團隊、希望工程激勵行動團隊等,團隊成員獲得校青年誌願服務項目大賽創意組二等獎、地球科學學院“青春地標”學生年度團隊等榮譽,團隊成員在各類講解比賽中多次獲獎。
陳致遠表示,講解隊將不斷提升講解服務水平,為普及地學知識、傳播地學文化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beplay2網頁登錄 通訊員 徐燕 黃誌煒 張莉)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