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言其多,“衲”為補綴,工藝精美,妙“布”可言。9月16日晚,由市婦聯、市婦女幹校和武漢商學院共同舉辦的新一期國學小課以“江漢非遺,百衲技藝下的共生之美”為題在校史館開課,帶領師生在一針一線的穿縫之中感受“重構”藝術之美,體會拚布藝術所蘊含的熱烈唯我主義色彩和浪漫主義情調。
拚布最早起源於古埃及和中國北⽅地區的民間⼿⼯。我國傳統裏,一般將拚布稱為“百衲”,“衲”,有用密針縫綴的意思,也做“百納”。起初的拚布,隻是尋常百姓,利用針、線等工具,把零碎的廢舊布料拚接、縫綴起來,做成衣服或被褥等生活用品,往往帶有比較明顯的實用性。而隨著我們審美意識的逐步提高,現代拚布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手工藝術。巧奪天工的藝術家們通過將不同材質、花型、顏色的布料縱橫交錯的組合在一起,製作出一件件渾然天成、活色生香的拚布作品,展現拚布藝術獨特的秩序美、色彩美、肌理美等美學特質。作為中國民間傳統布藝,拚布藝術經過長時間發展與創新,已然成為當今國際上非常流行的古典唯美主義手工藝之一。
本次國學小課邀請到了武漢巾幗手工創意聯盟副會長、洪山區非遺傳承人王銀老師帶同學們領略“重構”藝術的魅力,在演示過程中,王銀老師一步步地為我們揭開了拚布技藝的麵紗。
四十五度,棉線斜剪,針頭壓線尾,繞三五圈,而後抽出,此為穿針之法;右手所持的針線上下飛舞,左手輕撚著棉布前後蠕動,此為穿線之法。針尖的銀光隻是隱約顯出又立刻不見蹤影,如同有了生命般歡騰舞動。“指舞線”,王銀當初為所創立團隊命名時或許也是陶醉於此番情景之下而獲得了啟發。銀光閃爍之中,王銀手中的布條便服帖地包裹住了所作布藝信封包。為小布包進行包邊便是本次國學小課準備的實操內容,同學們在王老師的指導下DIY出一個專屬於自己的信件包。看似簡單的縫製卻讓同學們都可以體驗到拚布的樂趣,詮釋自己對重構藝術的理解。在同學們製作的過程中,王銀將她對針法的理解與對生活的理解都傾囊相授。回憶起21世紀初老武漢的“屁簾兒”,回憶起兒時“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習俗,王銀甚是感慨。在她看來,拚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起初誕生於前人勤儉的生活態度,藝術的實用性便體現於此中。
“起初對拚布藝術並不是很了解,但是經過王老師的講解,我們感受到了拚布藝術的魅力,也體會到了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的重要地位。”來自2021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朱雅婷表示,老師對拚布藝術的介紹讓她印象深刻。2021級經濟與金融3班的王訥同學對自己手中的“成品”非常滿意,同時她還提到了自己在製作過程中的體會:“由於信封包的裏層並不顯眼,一開始我並沒有將針頭穿插進反麵,導致作品無法完成。但後來老師指導我們無論正反麵都要細致處理、仔細穿插,這也啟示我無論是拚布還是做人,都應始終做到表裏如一。”
自2017年起,武漢商學院持續開展國學小課,通過邀請非遺傳承人講述非遺故事和教授傳統技藝,將紮染、插花、剪紙、楚菜等非遺文化主題小課成功搬進校園,受到學生廣泛一致好評。
(beplay2網頁登錄 通訊員:甘博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