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逸夫博物館多年來為我們的研究提供的支持與幫助,博物館的老師不僅帶領我一起采標本,還為我們提供工作空間,我從野外采集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基本上都拿到這裏來儲存、修複、研究,這裏是我國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寶庫。”
2019年,代旭在西藏采集菊石標本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代旭博士作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成果在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並被作為亮點文章進行了專門介紹。消息傳來,引起了學界和社會公眾的轟動。
代旭、陳晶等2018年在《美國地質學會會刊》上發表的文章
不是以古生物命名的博物館,緣何能在古生物科研、科普中異軍突起?下麵讓我們走進武漢東湖之畔的逸夫博物館,一窺生命演化的奧秘,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穿越“石”空:史前“生物世界”大放異彩
要揭開生命演化的奧秘,隻有一把鑰匙,那就是化石。麵積達100平方米的遺跡化石幕牆、體長10.5米的“神州第一龍”——黑龍江滿洲龍化石、麵積達15.7平方米的關嶺創孔海百合化石、梁氏關嶺魚龍化石、黃果樹安順龍……進入逸夫博物館,就像進入一座古生物化石寶庫,數量眾多的精品化石不禁讓人眼花繚亂。
恐龍,曾經統治了地球長達一億六千萬年之久,突然間消失滅絕,成為生物史上的難解之謎。在逸夫博物館,珍藏有9具恐龍化石、5件恐龍遺跡化石,其中格外引人矚目的是被譽為“神州第一龍”的黑龍江滿洲龍化石。它體長10.5米,體高6.1米,體重近10噸,生活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有70%的化石屬於真化石,現存數量極為稀少,在世界恐龍化石中占有重要地位。
除了黃果樹安順龍、梁氏關嶺魚龍、胡氏貴州龍、多板礫甲龜龍等爬行類化石,逸夫博物館還珍藏著種類齊全的藻類、海綿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棘皮動物、兩棲動物、古植物等三十幾個大類、幾千種屬的動物化石及磁縣輪藻、側羽葉、闊葉格脈蕨等植物化石,共計5000餘套/件。
地球科學學院教師在逸夫博物館進行古生物教學(李富強攝)
作為國家二級博物館,逸夫博物館曾榮獲“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古生物教育基地”等十餘個榮譽稱號,成為教師從事古生物教學、海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生物起源與演化重大理論問題的重要基地。
挖掘內核:科研育人碩果滿枝
劉小康、代旭、王奉宇、薑守一在西藏科考(從左至右)
“野外采集到的標本通常大部分都被圍岩覆蓋,沒有足夠的解剖學信息,因此需要清理和修複,使得化石暴露出來,才能準確鑒定。”當談及如何與逸夫博物館結緣時,代旭告訴記者,為了對采集到的化石及時進行清理和修複,大三時,他在宋海軍教授的指引下,來到逸夫博物館尋求幫助。
自高中起,來自四川眉山的代旭就對地球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12年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後,在大一下學期學習《普通地質學》時,被地球科學學院宋海軍老師在古生物學科研中的有趣經曆深深吸引,很快加入到宋海軍的科研團隊,開始利用課餘時間開展古生物方麵的學習和研究。2015年夏天,在宋海軍老師和逸夫博物館陳晶老師的帶領下,代旭到貴州貴陽進行了一個月的野外工作,采集到了非常豐富的菊石化石標本,這也大大激發了他對古生物學研究的信心。帶著在野外采集到的菊石化石標本,代旭犯了愁。到哪裏去“喚醒”這些沉睡超過億年的化石呢?
代旭等人在廣西野外采集的菊石標本
得知逸夫博物館能夠提供化石清理和修複的一些專業幫助後,很快,代旭來到逸夫博物館。逸夫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不僅為他提供了專業的化石修複工具,還提供了一個工作間專門用於化石清理和修複,一個庫房用於存儲標本和樣品。從2015年開始,代旭除了在教室上課、在野外科考外,其餘時間幾乎都泡在逸夫博物館裏。2016年,本科畢業後,代旭正式投入宋海軍教授門下,開始了對早三疊世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的研究課題。2014年到2019年,代旭在雲南、貴州、西藏等地區采集了上萬塊化石,包括菊石、魚類、雙殼、腕足、蝦等等。
代旭等人捐贈的菊石化石標本在逸夫博物館“校友捐贈藏品展廳”展出(李富強攝)
2016年到2022年,通過對古生物學孜孜不倦的研究,代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5篇SCI論文、合作發表17篇,兩次獲得了博士生國家獎學金,研究成果兩次獲評中國古生物學研究十大進展,2022年獲得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四光優秀博士生獎。如今,代旭已遠赴法國勃艮第大學,從事博士後的研究工作。2021年,代旭、劉小康、薑守一、王奉宇4人精心挑選出在西藏采集的菊石化石,捐贈給逸夫博物館。
與代旭同樣癡迷古生物化石研究的還有地球科學學院2020級博士生王奉宇。2014年進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學專業學習後,王奉宇就成了逸夫博物館的常客。大二期間,王奉宇在湖北利川發現了306枚腕足動物化石,其中有一種從未發現的全新物種,他將這個創新性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引起了廣泛關注。此後,陸續獲評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2018年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碩博連讀師從宋海軍教授後,主攻化石演化與環境變化。
年複一年,逸夫博物館持續吸引著一批地球科學學院、資源學院等學院的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投入到化石清理、分類、修複整理、鑒定等工作中,激發著他們去探索億萬年來生物演化的奧秘,獲取生命生生不息的答案。
播撒種子:古生物科普建設精彩紛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將科普作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舉措。如何將逸夫博物館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有效轉化為教育資源,使更多社會公眾和beplay體育手機生受益?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博物館就率先邁出了科普教育有益的一步。1988年,博物館利用黑龍江滿洲龍、多棘沱江龍和合川馬門溪龍等恐龍骨架,配上其他地質標本,在湖北宜昌等16個城市巡回舉辦了“中國大型恐龍展”,參觀人數達60萬。
2021年4月,逸夫博物館主題科普講座走進武漢小學校園
進入21世紀,依托豐富的館藏古生物化石資源,逸夫博物館在世界地球日、全國科普日、世界博物館日等節點,進社區、企業、beplay體育手機,開展了如火如荼的科普教育活動。2018年10月至2021年4月,逸夫博物館聯合常州中華恐龍園推出“愛恐龍 愛科學”係列主題公益科普講座,走進了武漢市73所beplay體育手機校和幼兒園,在江城青少年中掀起了一陣“恐龍熱”。2021年10月以來,逸夫博物館先後走進湖北竹山、雲南施甸等西部地區,開展科普活動。同時與新華網、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支教團分別推出了數場雲直播活動,線上觀眾達數百萬人。近兩年來,逸夫博物館先後獲評全國二級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創築夢助力雙減科普行動試點單位、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等稱號。
小學生在逸夫博物館修複化石(孫恒攝)
近年來,逸夫博物館聯合湖北省自然資源廳、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湖北省科技館、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洪山區科協等單位,推出了以“生物多樣性”等為主題的20餘場科普展,向廣大社會公眾普及生物知識,激發他們建設“美麗中國、宜居地球”的熱情。“勇敢探索者,我是尋寶科學家”、“博物館奇妙夜”等館內沉浸式研學活動,更是給無數小朋友心裏種下了一顆熱愛和探索地質及古生物知識的種子。
2017年4月,逸夫博物館策劃推出係列科普講座品牌——《地球科普大講堂》,講座突出博物館在古生物學等方麵的館藏優勢和學校的科研實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向觀眾普及古生物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該係列科普講座舉辦了近百場,參與觀眾近4萬人。2022年4月,博物館推出《宜居地球大講堂》,由中科院院士王焰新擔任首場主講嘉賓,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講述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故事。
2019年,逸夫博物館與AAA國際聯合舉辦了中國(武漢)地學科普教育國際論壇;2019年11月,逸夫博物館與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等單位及學校相關部門一起承辦了“中國自然教育大會、第六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展示了中國自然教育的新成果和高水平。
2017年,為提升全民參與生命演化科學傳播的熱情,逸夫博物館積極承辦了中國古生物學會首屆“我身邊的化石”科普創作國際大賽分賽區活動,精心組織比賽,選送的作品分獲總賽區二等獎、三等獎,博物館獲得獲“中國古生物科普工作十大進展榮譽獎”。
為加快構建資源共享傳播平台,逸夫博物館積極與中國科協、教育部等機構、部門合作,加入了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國家文物局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台。
依托學校學科優勢和豐富的館藏資源,逸夫博物館努力進行古生物化石方麵的科普理論研究、作品創作、實踐創新等,形成了包括圖書、線下課程、短視頻、MOOC課程在內的係列科普產品,推介給公眾。2018年10月,由陳晶副研究員編著的《沉睡已久的化石》精選了博物館珍藏的70餘件珍貴化石標本進行解讀,激發人們保護地球的意識。2019年,該書入選湖北省優秀科普作品。目前,陳晶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古生物方麵SCI論文5篇,合作論文10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
圖書檔案與文博部部長劉先國表示,多渠道的科普活動可以使高冷的古生物學知識走近更多非地學類師生和普通觀眾,逸夫博物館將進一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豐富館藏資源、拓寬科普途徑,為更多師生提供教學科研便利條件,取得成果,為“宜居地球、美麗中國”建設和學校“十四五”建設再立新功。(beplay2網頁登錄 通訊員:徐燕 李富強 隋吉祥 劉安璐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代旭提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