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長大實踐”
改革、創新、融合、規範。緊扣時代脈搏,適應社會所需,盡顯長大所能,以此為主旨,長江大學繼續教育曆經探索與實踐,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融合規範、質量立校的發展之路、特色之路。
訂單式培養:打造“永久牌”人才隊伍
以訂單式培養,致力打造“永久牌”人才隊伍。學校按照地方和企業要求,根據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參訓人員特點,共同締造、共商共建課程設置,創新授課方式,確保參訓人員不僅學曆得到提升,能力水平更能得到升華,為地方和企業培養“用得上、幹得好、上得去”的實用人才。
近年來,學校承接了江漢油田骨幹培訓、當陽市政法委社區網格化管理培訓、荊州“美的”工廠企業管理培訓、石首市委組織部村“兩委”培訓等各類培訓項目,並結合學曆提升,開展訂單式培養。
據不完全統計,江漢油田的畢業生已有100多人走上領導崗位,500多人成為本部門的技術骨幹;當陽市的社區網格員剛畢業,恰逢新冠疫情肆虐,他們學以致用,成為當陽市戰勝疫情的生力軍;荊州“美的”工廠的畢業生不少已成長為企業高管;2023年石首市村“兩委”學員正滿懷憧憬,躬耕校園,開展各類課程學習。
產學研一體:培養鄉村振興“領頭雁”
融產學研一體,致力培養鄉村振興“領頭雁”。學校緊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時代課題,勇擔湖北省相關地市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培訓對象包括農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新型職業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產業扶貧帶頭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為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目前累計培訓8000餘人。
在高素質農民培訓過程中,學校有針對性地製定培訓計劃,組織教授專家上課,把論文寫在廣袤的田野上,把課堂搬到火熱的田間地頭,實地指導,跟蹤服務,用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培養實打實的鄉村振興“領頭雁”,並形成“圍繞一個領軍人物,組建一個團隊、培育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發展鏈”。
接受培訓的農戶感慨受益匪淺,給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石首市隆豐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趙昌平就是通過一場農業經營主體與專家技術對接會,找到了一條小龍蝦養殖的“秘籍”:動科學院阮國良教授的小龍蝦低溫無水保活技術。該技術可在冷庫內實現為期60天以上的低溫保活,有效避開鮮活小龍蝦的集中上市期。錯峰銷售,既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通過培訓,鄉村振興“領頭雁”接踵湧現,監利市黃歇口的畢利霞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4年參加培訓後,學成回鄉成立了精華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是傳統農業走向智慧農業的生動實踐。2017年,畢利霞當選全國勞動模範,現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石首大垸的徐鋒,也是在2012年參加培訓後,返鄉成立了天字號瓜蔬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解決了西瓜重茬的技術難題,2018至2021年間,輻射帶動貧困戶693戶,貧困人口1984人。2019獲選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2022獲得湖北省五四青年獎章。
融合創新:構建人才培養“立交橋”
以融合創新,構建人才培養“立交橋”。學校建立資曆框架,通過“課程替換”“學分銀行”等方式,打通培訓、自考、成教壁壘,形成長江大學高等學曆繼續教育的新探索。
2020年9月,學校印發《長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關於自考非全日製專升本轉成教函授專升本實施辦法》。該文件在製訂過程中,針對自考和成考教育的特點,針對學生的需求,進行了廣泛調研和專題論證。該文件不僅更加規範了辦學行為,也為有誌青年完成學業開辟了新渠道。
麵對目前自考畢業率僅有30%,剩餘的學生在彈性學製內難以求得一紙文憑的現狀,學校首先加大各合作單位的自考助學力度,努力提高自考生的畢業率,其次向學生廣泛宣傳自考非全日製專升本轉成教函授專升本的政策要求和實施流程,按照成教生的有關規定參與報名和全國統一成人高考,然後辦理相應手續,基本做到無縫對接。如此不僅節約了學生求學的時間,也節省了學習費用。
探索無止境。目前,富有特色的長江大學繼續教育高質量發展實踐,得到社會和廣大學員的高度認可,已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20餘萬人,打響了長大品牌。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鍾仕安說,在繼續前行的征程中,我們將全麵把握新時代繼續教育的新特點,圍繞重規範,完善建章立製;圍繞可持續,促進轉型發展;圍繞高質量,深化改革創新,以持續不斷的努力使創建的品牌更優、社會聲譽日隆、經濟效益更好。(通訊員 唐生標)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