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5位武大人當選院士
2023-11-24 16:10:00
作者: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選名單,選舉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5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4人。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院長、工業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勝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勝,武漢大學教授,斯坦福大學博士,ASME會士和IEEE會士,微納製造領域專家,國內芯片封裝技術的引領者,在微納製造科學與工程技術方麵(涉及集成電路、發光二極管(LED)、微傳感器及電力電子IGBT等芯片封裝)取得了係統的創新成果。以第一完成人獲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5年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2018年電子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2009年IEEE國際電子封裝學會傑出技術成就獎(全球每年1人,國內首人)、2009年中國電子學會特別成就獎、1997年國際微電子及封裝學會(IMAPS)技術貢獻獎、1995年美國總統教授獎(當年30人),1999年入選首批國家傑青(海外)項目(當年僅7人)。發表SCI論文424篇、SCI他引6600餘次,出版專著6部(英文4部),授權發明專利196件。
  劉勝熱愛祖國、治學嚴謹。早期研究航空複合材料結構力學和設計方法,成績斐然;在國外求學時認識到國家在芯片封裝領域落後現狀和預感未來發展需要,毅然轉入新興的芯片封裝領域,93年在中國共同發起IEEE芯片封裝頂級國際會議,推動當時國內剛起步的封裝行業與國際接軌。2006年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回國,已為國內培養博碩士130餘人,為改變我國芯片封裝技術受製於人的局麵做出了突出貢獻。
  此外還有4位校友當選。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校友為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科技部973(納米重大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唐智勇(1989年至1996年,環境科學係本科、碩士)。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校友為同濟大學副校長童小華(2001年至2003年,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深圳大學黨委書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理事長李清泉(1981年至1988年,測繪學院本科、碩士,1993年至1998年,遙感學院博士),南昌大學流域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創兵(1987年來校任教,1991年至1995年,水利水電學院博士)。
  唐智勇,1971年3月生。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科技部973(納米重大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Nanoscale顧問編委。199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環境科學係,1996年在武漢大學環境科學係獲理學碩士學位。
  唐智勇長期從事功能納米材料的可控製備、性能調控及其實際應用。提出了利用單個無機納米粒子內在的物理化學性質,自組裝構築結構可控納米粒子集合體的理論。先後係統地構建了具有良好電學、光學活性和機械性能的零維納米粒子、一維納米鏈和納米線、二維納米片、三維有序納米結構及多維度納米粒子超結構組裝體,為無機納米粒子自組裝的研究工作及將來納米粒子器件的實際應用提供了依據與理論基礎。曾獲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化學係授予“亞洲傑出科研工作者”“第十一屆中科院傑出青年獎”,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等。
  童小華,1971年2月生。現為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副校長。航天測繪遙感與空間探測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全國教育係統先進集體帶頭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2001年至2003年於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作博士後。
  童小華研究領域方向為獲取精準的遙感空間信息,提升空間數據質量。其研究成果推動了測繪遙感從地球到深空天體、從廣域到實時的技術發展,取得了係統性創新成果並支撐多項重大工程,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重要獎項。我國首次“嫦娥三號”著陸探測器軟著陸避障探測關鍵任務、中國第一顆民用立體測繪衛星“資源三號”顫振下高精度測圖,以及“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麵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等,都有童小華團隊的貢獻。
  李清泉,1965年1月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黨委書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理事長,973首席科學家,“十一五”科技部863計劃現代交通領域專家組成員,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第三批“廣東特支計劃”傑出人才。2000年至2012年擔任武漢大學副校長、常務副校長。
  李清泉長期從事動態精密工程測量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工作,將測繪、信息技術與工程應用結合開展學科交叉研究。構建動態精密工程測量理論與方法,創建了道路高精度動態檢測、文化遺產數字化複原、城市動態變化規律探測等重大工程應用的成套技術方法,在中國精密工程測量領域產生廣泛影響。先後主持97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等科研項目50餘項。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
  周創兵,1962年11月生。南昌大學流域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水資源工程與調度全國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兼任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大壩工程學會庫壩滲流與控製專委會主任。2000年至2003年任武漢大學科學技術部部長,2003年至2013年任武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3年至2022年11月任南昌大學校長。
  周創兵長期從事水工岩石力學與庫壩安全研究,是該領域學科帶頭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0多年來,周創兵圍繞滲流與變形誘發的庫壩安全問題,創建了“一個理論、兩項技術”,即水工岩體滲流與變形耦合分析理論,以及庫壩滲流精細模擬與多層次控製技術、壩區高邊坡立體加固與協同控製技術,成果成功應用於我國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在我國200米級及以上特高壩工程中推廣應用占比達80%,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均排名第一),為我國庫壩滲流與高邊坡變形穩定控製作出了突出貢獻,推動我國庫壩工程安全與防災減災水平邁上了新台階。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岩石力學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等。(來源:武漢大學)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