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湖北職業技術學院以棋連心 共築強國夢!
非遺進校園,文化共傳承。4月14日(星期天)下午,孝感市圍棋協會、象棋協會的專家,在孝感高新區就業的新疆籍員工、孝感高新區實驗小學等學校各族學生,走進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石榴紅·孝廉穀”文化基地,與該校各族師生深入交流;話棋史,增文化認同;切棋藝,促水平提升;悟棋理,讓思維進階;品棋道,啟人生智慧;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共有精神家園。全國道德模範譚之平(土家族)、湖北省三八紅旗手餘麗、全國啦啦操金牌教練伍伶俐(土家族)等老師及其子女,校黨委宣傳部統戰部的同誌,石榴紅·孝廉穀文化基地成員代表、開心棋社代表和融媒體中心代表、各教學院學生代表等參加活動。活動由王雅楠(蒙古族)、吳莉莉同學主持。
以棋連心 民族齊心
圍棋,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上,一直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在4000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圍棋促進了民族團結、民族文化的融合。
孝感市圍棋協會秘書長楊澤華老師作圍棋基礎知識講座,現場精彩互動座無虛席。楊澤華老師以生動的語言,追溯了圍棋的起源,詳述了圍棋在曆史長河中的發展與演變。同學們被楊老師娓娓道來的故事深深吸引,對圍棋的文化底蘊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為身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而感到自豪。在實踐對弈環節,同學們積極參與,通過實戰演練,切實感受到圍棋的策略與智慧。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可以說是棋類之鼻祖。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代張華在《博物誌》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說法:“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論語》中也提到了圍棋,稱之為“弈”,《孟子》中有對於圍棋高手奕秋的記載。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圍棋》項目評估合格,中國圍棋協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翻開曆史,把握規律,圍棋促進了民族團結和融合。商周遠播,圍棋首次傳播到朝鮮半島,朝鮮民族從那個時候開始接觸到圍棋。絲路棋緣,從漢朝開始,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圍棋通過河西走廊延伸到西域,就是現在的新疆。雪域棋蹤,其中就是在西藏高原上,從西漢、東漢到三國魏晉,圍棋從多個渠道進入藏族地區,圍棋也成為連接漢藏民族文化融合的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南北分立,在南北朝期間,圍棋從北方遷到南方。像淝水之戰,戰爭雙方統帥都下圍棋,他們研究戰略、策略、謀略。盛唐棋風,在盛唐時期,圍棋在各個民族中的發展非常普遍;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她的嫁妝中就有圍棋。宋元交替,在元朝,圍棋文化得到了普遍的進一步的發展,像重要的《玄玄棋經》就產生在這一時期。台海傳棋,在明朝以後,圍棋通過鄭成功帶到了台灣。到了清代,圍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
“新中國成立後,圍棋得到了振興,重新回到了世界圍棋的巔峰”。圍棋“業餘五段”棋手、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朱可清說,我們不僅傳授棋藝,還把圍棋、象棋的曆史和故事講給各族小朋友們聽,讓他們體會中國棋藝的韻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中華文化情懷。
一粒黑白子,蘊藏了世界。棋如人生,稍有不慎,就會滿盤皆輸。人生漫長,但要緊之處,隻有那麼幾步,走好了,就是海闊天空。即使暫時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我們也要懷著一顆赤誠的心,下好手中每一個“棋子”,等待著曙光的到來。
學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向孝感市域產教聯合體延伸,持續推動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麵交流、深入交融。在孝感高新區工作了七年的新疆籍員工阿娜古麗罕·托合尼亞孜說,每次到湖北職院,都有收獲;學習圍棋,不僅可以競技,還可以集中注意力、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尤其適合青少年,對智力開發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圍棋,學習傳統文化、陶冶情操,其樂無窮。
石榴最美 文化潤心
“最強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力的舉措,是凝心聚力。參加石榴紅·孝廉穀文化基地活動,我感悟到文化的力量”孜拉來·依力哈木同學說。
象棋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是普及最廣的棋類項目。關於象棋的起源,有說源於黃帝,“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有說源於神農氏,“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但更多的學者認為源於楚漢相爭時期,象棋的棋盤的中間寫著“楚河漢界”。
如今,象棋是中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是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象棋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象棋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現今的形製。中國象棋大約成型於戰國時代,那時流行一種六博象棋,每方有棋子6枚。是中國象棋的前身。《楚辭·招魂》“蓖蔽象棊(即棋)”是象棋出現的最早文字資料。象棋源兩軍對壘的戰陣(車戰與步戰),根據這種戰陣軍事人員和作戰工具的構成創造了這種形象的戰鬥遊戲,象棋有了“將、馬、車、卒”4個兵種。唐代象棋變革,牛僧孺增加了“炮”,與現代棋子已基本相同,但其走法是“車”直進無回。棋盤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北宋末南宋初,象棋基本定型,增加了士、象。此時,象棋基本普及。宋代的《事林廣記》中記載有最早的象棋譜。明代將一方的“將”改為“帥”,和現今中國象棋一致。
1949年後,象棋普及較快。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
孝感知行棋院象棋大師肖春堂老師作輔導報告。他通過現場殘局解題互動與風趣幽默的講解,讓同學們直觀地感受到了象棋中內涵的無限思維與藝術性,使大家明白“構思精巧的一個對局,它的魔力絕不亞於一首動聽的音樂、一幅絕妙的圖畫”。肖春堂老師講述了關於AI與象棋發展等問題,深化了同學們對文化發展趨勢的理解。
以德入課,傳承文明。肖春堂老師複盤講述經典棋局——文天祥“單騎見虜”,讓大家在交流棋藝的同時,上了一堂鮮活生動的愛國主義“大思政課”。
學棋藝、悟道啟智,樹棋品、養正明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孝感市高新區實驗小學麥迪乃木·阿卜杜哈巴爾說,今天我學會了圍棋,結識了好多各民族小朋友,很開心,孝感是我家,我愛孝感!
開放包容 文化魅力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棋藝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之一,滲透著人生的哲理和世界的戰略。參加活動的各族師生表示,石榴紅·孝廉穀文化基地搭建的平台,加深了民族之間交流,促進了民族團結,讓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文化更加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
圍棋和象棋,是中華文明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本質,深受全國各族人民的喜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充分體現,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更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
努斯熱提·庫爾班江同學說,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我們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非遺。
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是現代職業教育體係“一體、兩翼、五重點”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旨在深化產學研用的融合,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我校服務於“孝疆結親”工作大局,以孝感市域產教聯合體為依托,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的誌願服務和群眾性交流活動,為各族群眾在孝感就業創業和學習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務,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讓孝感更好地接納少數民族群眾,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孝感,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服務孝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孝感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堅持共同締造、以文塑城,為中華孝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說明,孝感自古以來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來了就是孝感人,各民族守望相助,攜手共渡難關,感恩奮進同行,中華孝文化名城馳名海內外,得到了各界的廣泛認可”麥合麗婭·海如拉(維吾爾族)同學說。
譚佳林(土家族)同學說,“參加石榴紅·孝廉穀文化基地的文化素質教育係列活動,打開了我的新視野,為我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開辟了新的路徑。”
收獲滿滿,寄於舞蹈。民族學生麥合麗婭·海如拉與孝感市域產教聯合體新疆籍員工阿娜古麗罕·托合尼亞孜等一起,載歌載舞,傳達喜悅,表達謝意。
多年來,湖北職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全麵加強黨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領導,守正創新,拚搏進取,發掘中國孝文化之鄉豐厚的思政資源、非遺資源,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契合點,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黨建與思政工作,推進孝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持續13年19批次教師接力幫扶新疆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等邊疆院校,傾真情教育援疆。打造了“雲夢睡虎地”“孝道創業園”“美麗石榴紅”“魅力孝廉穀”文化育人品牌集群,“義工行天下”躋身湖北省文明創建十大品牌,紮實推進“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湧現了1名全國道德模範、1名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1名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範人物、3名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1名全國三八紅旗手、1名“中國網事”感動人物,1名全國人大代表、1名共青團十八大代表,3名湖北省道德模範、4名湖北省三八紅旗手和一批孝感市道德模範等,形成了道德群星現象,彙聚了民族團結的湖職力量。(通訊員:陳灝 餘麗 何甸桂)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