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教育家精神——劉獻君教育理念與實踐研討會在武漢成功舉辦
大江大湖大武漢,大學大德大先生。為弘揚教育家精神,以新時代教育家為榜樣,激發更多教育工作者躬耕教壇潛心育人,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和文華學院於2024年4月18日在武漢聯合舉辦“弘揚教育家精神——劉獻君教育理念與實踐研討會”。此次會議還得到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田家炳基金會的支持。
第六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中國農業大學原黨委書記瞿振元教授,湖北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周洪宇教授,河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徐建培先生等蒞臨會議並做嘉賓發言。兩院院士羅俊、丁烈雲、張勇傳、劉吉臻、嚴新平等教授,湖南大學校長段獻忠、大連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張德祥、西北工業大學原黨委書記張煒、湖北大學校長劉建平等70餘位現任與曾任高校領導、50餘位教育研究領域知名學者、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以及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的師生代表共300餘人參加研討會。
會議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通過主題報告和圓桌論壇的形式,圍繞劉獻君教授的教育情懷、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3位嘉賓致辭,4位特邀嘉賓做代表發言,18位專家學者和參會代表做主題報告,14位學者參加圓桌研討。與會專家學者們回顧了劉獻君教授幾近六十年治學育人的豐富經曆,結合與劉獻君教授的交往體悟,闡釋了劉獻君教授治學育人的大家風範和對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通過研討,與會人員深化了對弘揚教育家精神的認識,深化了對劉獻君教授教育理念和實踐的係統性研究。學者們從不同視角進行的闡發,既飽含深情,又理性深刻。會議對弘揚教育家精神,認識什麼是教育家、怎樣成為教育家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與會代表認為,這次研討會開得及時、高效且富有意義,規模之大、層次之高、高見之多,令人印象深刻。經過深入研討,與會專家學者和參會代表就如何弘揚教育家精神,形成若幹重要共識,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堅定信念,忠於黨的教育事業,潛心奉獻
少年求學時的師恩滋養、知識涵養及家國關懷讓劉獻君堅定了理想信念,立誌投身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報效祖國,並用一生踐行。他在掌校治學的30年間,始終堅持遵循黨的教育方針,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努力回應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以服務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為宗旨,傾心竭力。
一位優秀的教育家始終與時代同行,與社會共進。瞿振元教授深情回顧了與劉獻君教授同年考入大學、同年留校任教以及同在學生工作崗位的工作經曆,高度讚揚了劉獻君教授在教育理念與實踐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從四個階段解讀劉獻君教授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第一階段,在大學德育方麵,劉獻君教授在思潮湧動的時代,最早一批深入研究《論語》等經典文獻;第二階段,在文化素質方麵,劉獻君教授倡導的文化素質教育理念,使中國的教育思想在世界範圍內獨樹一幟;第三階段,在院校研究方麵,劉獻君教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初建時期,根據時代需求積極推進教育改革;第四階段,在個性化教育方麵,劉獻君教授至誠報國、甘於奉獻,為個性化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瞿教授認為,劉獻君教授是我國大學德育研究的先行者、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開創者、院校研究的開拓者、個性化教育的探索者。最後,瞿教授呼籲,新時代需要更多的中國特色教育家來引領和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他呼籲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劉獻君教授為榜樣,為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首要要義。西北工業大學原黨委書記張煒教授提出,愛國主義是一條貫穿劉獻君教授言行和著述的主線。劉獻君教授是高等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先行者,在每一個崗位上都做出了優異的成績,對每一所大學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周洪宇教授特別指出,劉獻君教授是一位很有教育信念、教育情懷、教育追求,同時也很有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育創造、教育貢獻和教育影響的教育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崛起的這一代教育家群體中,是很有特色、富有代表性的一位。
教育思想是教育信念的基石,深邃的教育思想是堅定教育信念的源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谘詢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馬陸亭教授在“劉老師是我理性認知中的教育家”的報告中提到,劉獻君教授在華中科技大學的實踐、在文華學院的實驗促使他形成了豐富的教育思想,滋養了教育理論的發展。馬陸亭教授認為,劉獻君教授始終飽含為國、為校、為師、為生的事業情懷,有著以身作則奉獻精神,並孜孜不倦地做學問,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家。
教育家的理想信念最終體現在紮實的教育實踐尤其辦學育人實踐。參加研討會的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文華學院名譽校長張勇傳院士回顧了與劉獻君教授一起創辦文華學院的經曆。2002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支持民辦高校發展。時任學校黨委副書記的劉獻君教授邀請張院士擔任文華學院校長時說,“辦好民辦教育是國家的需要,我們要急國家之所需。”文華學院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創辦的,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育更多優秀人才的時代使命。
潛心教育,默默奉獻,永遠是教育家精神最有魅力的底色。徐建培先生在發言中特別提到,劉獻君教授身上有著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品格,也有燃燒自己、點亮他人的崇高品質,更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這些正是劉獻君教授身上所體現的教育家風範。
二、把握時代脈搏,抓住教育基本問題,探索教育規律
教育實踐需要教育理論的指導,劉獻君教授非常注重對教育自身及教育管理的理論探索,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建構教育理論。在大學德育、文化素質教育、院校研究和個性化教育等領域,圍繞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文化的關係、大學改革與發展等,進行深入研究。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經過了不同的階段,不同階段湧現出不同的教育議題。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原院長陳鵬教授將劉獻君教授的教育研究置於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精英化、大眾化和普及化三個階段進行剖析。在“精英化”高等教育階段,劉獻君教授以思想道德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研究為核心;在“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劉獻君教授引領了院校研究學科的發展,係統研究不同高校發展中麵臨的問題;在“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劉獻君教授率先開展個性化教育研究,深度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由此,劉獻君教授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高等教育學的“華中學派”,奠定了中國高等教育不斷走向世界的理論自信。
教育理念引領教育實踐的發展。劉獻君教授對教育理念進行了係統深入的研究。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魏署光副教授以“紮根實踐:教育理念研究的新高度”為題,闡述了劉獻君教授提出的教育理念本質論、教育理念層次論、教育理念功能論和教育理念創新論。劉獻君教授在長期研究中,逐漸形成了源於實踐、麵向實踐和回歸實踐的教育理念研究體係。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華中科技大學梁紅教授在報告中提到,劉獻君教授從實際問題出發,創造性提出人的發展的階段性規律、人格的結構性發展規律、偶然性發展規律、青年成長的自覺能動性規律等原創性理論,對大學德育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個性化教育,影響深遠。華南師範大學盧曉中教授表示,劉獻君教授關於人的成長發展規律的理論探索直抵教育本質。大連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張德祥認為,劉獻君教授關於個性化教育的探索,回答了教育的根本、真諦,即“教育是什麼”這個基本問題。
文化乃教育之根。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建國教授在報告中表示,劉獻君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中彰顯著深刻的文化向度,蘊含著諸多文化與教育關係的命題。他認為,劉獻君教授對文化與教育關係的係統思考和原創研究,為其日後係統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研究與實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劉獻君教授的深入研究與係統實踐推動了我國人才培養方式創新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為大學教育現代化建設貢獻了重要力量。
經濟社會發展為教育發展創造條件、提出需求,高校辦學要麵向經濟社會發展。劉獻君教授對行業特色高校、應用型高校等進行了係統深入的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閻光才教授分析了劉獻君教授在此方麵的研究。閻光才教授認為,劉獻君教授提出的行業特色高校和應用性高校發展的路徑可行,有效回應了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閻光才教授認為劉獻君教授是一位有預見的戰略家、一位獨立的思想者、一位精約的學者、一位務實的實踐者、一位宅心仁厚的長者。閻光才教授特別指出,劉獻君教授對中西方文化與教育各自優勢與缺陷,始終有著極有深度的體悟、清醒的意識、理智的判斷;劉獻君教授具有理論的深邃與表達的樸實,沒有詰屈聱牙的學術辭藻,複雜的道理娓娓道來。
學校是承擔教育活動的社會組織。劉獻君教授認為,教育是目的性活動,辦學是手段性活動,學校可能興教育,也可能滅教育。劉獻君教授在長期掌校治學中,對現代大學製度、大學戰略管理、大學學科建設、大學課程與教學建設等進行了係統研究。現代大學製度是明晰大學與政府、市場和社會關係以及大學內部各主體之間關係的重要議題。文華學院院校研究中心主任周進教授認為,劉獻君教授關於現代大學製度建設的思想可概括為“製度為關係而設定”,從關係理性的哲學視角,對現代大學製度進行研究,從關係中揭示本質,在關係中呈現意義,為關係而設立規則。大學戰略管理是確保大學辦學自主權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實現依法、自主和科學辦學的關鍵。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育研究院侯誌軍教授深入探析了劉獻君教授的大學戰略管理思想,將劉獻君教授的戰略管理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將劉獻君教授的大學戰略管理思想概括為戰略規劃起點論、戰略實施主體論、戰略管理係統論、戰略領導決策論等。他認為,劉獻君教授是一位指引校長辦學治校的教育家,為高校戰略管理和大學發展提供了科學可靠的理論指導與實踐經驗借鑒,真切地影響到了中國大學戰略管理的發展曆程與前進方向。
大學的學科、專業與課程建設是承載與實踐高校職能的關鍵載體。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工程教育研究所所長郭卉教授將劉獻君教授的大學學科建設思想歸納為四個方麵:學科建設要素論、學科建設階段論、學科建設主體-內容論、學科建設融合-生長論。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校研究所所長雷洪德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劉獻君教授關於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盲區之光”。劉獻君教授提出的大學課程建設的“四個結合點”“五對關係”等觀點,為課程與教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劉獻君教授作為一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在長期研究中,探索形成了諸多有效指導實踐的規律。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蔣凱教授認為,劉獻君教授具有深厚的學養,這使他在看待教育問題時總是有獨特的思想,嚴謹的思維,語言凝練,深入淺出,與大多數大學領導者和管理者不同的是,劉獻君教授始終將思考貫穿於實踐之中,在實踐中完成思考,產出了豐富的著作,筆功深厚。
“以人為本”是貫穿劉獻君教授實踐高等教育哲學思想的主線。參加研討會的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原副主任牟延林教授等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人生的偶然性”“尊重”“立誌教育”“潛能”等關鍵詞無不體現著劉獻君教授對學生厚愛和支持的人本思想。如果說“人本”是目的性追求,那麼“高校戰略管理”“院校研究”就是服務人本的“手段”性訴求。目的和手段的哲學觀是劉獻君教授實踐高等教育哲學思想的又一體現,但在劉獻君教授的教育哲學中,二者雖然相輔相成,但卻不能顛倒。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周光禮教授以“隱喻之境——劉獻君先生教育思想的生成邏輯”為題,從底層邏輯、研究領域和理論體係三個層次,闡釋了劉獻君教授教育思想的生成邏輯。他認為劉獻君教授教育思想的底層邏輯是三個“教育之喻”,分別是“內化之喻與泡菜之喻”“不結果的樹之喻”“珠寶鑒定商之喻”。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的三大研究領域,即文化素質教育研究、院校研究與個性化教育研究。周光禮教授高度讚揚了劉獻君教授的理論特點,呼籲更多的學者主動將這種理論轉化為實踐,將這種知行合一的理念貫徹到自己的研究實踐中。
三、立足實踐,改進實踐,切實有效推進教育事業發展
教育家在教育實踐中產生,也必然在實踐中實驗和檢驗其先進的教育思想。同時,因先進教育思想的指導,教育家的教育實踐也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有助於達成教育探索和教育實踐的成果。劉獻君教授先後在四所大學工作過。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尤其辦學治校實踐中,劉獻君教授秉承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的理念,一方麵在實踐中探索教育規律,另一方麵將教育規律應用於教育實踐,使教育實踐效果顯著。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許曉東教授在致辭中提到,作為學校的管理者、領導者,劉獻君教授盡心盡力,深入探索教育規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為學校跨越式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劉獻君教授曾任華中工學院首任黨委學生機構負責人,負責全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他主抓學生管理製度建設,倡導自我教育,首次組織在學生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因工作實績突出,被中宣部授予優秀黨員教育工作者稱號。劉獻君教授還長期擔任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領導,他狠抓教師隊伍建設,舉辦博士師資班、實行教師聘任製、引進院士及著名學術帶頭人等,為教師隊伍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分管學校文科工作期間,積極探索理工科為主大學辦好文科的道路,極大地推動了學校文科發展,使文科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的提升。
教育家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探索教育規律,由此教育學科便自然成為教育家的學科歸屬之一。劉獻君教授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十年。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陳廷柱教授在致辭中回顧了劉獻君教授對學院發展的貢獻。他提到,劉獻君教授以所建院開啟了按照一級學科博士點進行布局調整的曆程,找到並逐步做強院校研究優勢特色,募資修建了教學辦公大樓,專任教師隊伍與在校生規模迅速擴大,經費來源與收入狀況迅速改善,辦學地位與社會影響迅速提升,高等教育學成為國家重點學科。
在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初期,為了響應國家發展民辦高等教育的號召,劉獻君教授以華中科技大學校領導身份參與創辦文華學院,長期擔任副董事長、院長。文華學院董事長吳文剛先生在致辭中向劉獻君教授表達敬意:“劉獻君教授以教育家的情懷和遠見卓識,本著堅定的信念、開放的心態、合適的招數,與廣大師生員工共同創造,探索出一條民辦教育轉型發展新路徑,帶領學校走出了一條‘以特色提升水平,以水平彰顯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將文華學院辦成了一所躋身全國民辦高校前列的高等學府,對學校乃至全國同類高校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的貢獻不僅體現在文華學院的發展上,更體現在對教育事業的整體推動上。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家精神。”
劉獻君教授對教育實踐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華中科技大學和文華學院。劉獻君教授在擔任教育部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期間,在走訪多家學校後,發現現有學校分類體係無法滿足某些學校發展的需要,於是,應勢提出“教學服務型大學”。本次研討會上,銅仁學院原校長侯長林教授提到,劉獻君教授關於教學服務型大學建設與發展的教育思想,給我國新建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很多啟示,並進而促進了我國新建應用型高校的發展。侯長林教授提到,劉獻君教授提出的以培養地方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己任並強調發揮社會服務職能的新型大學觀,讓銅仁學院在應用轉型探索的迷茫中找到了發展的方向;以發展應用學科為主並強調學科與專業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應用型高校學科建設觀,讓銅仁學院的學科建設在與專業建設的博弈中找到了應有的方位;以占有相對優勢為目標並強調在管理中舍棄相對薄弱領域、集中發展自己強項的高校發展觀,讓銅仁學院在跨越發展前行的困惑中找到了合適的戰略;以所在學校為研究對象並強調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相結合的院校研究觀,讓銅仁學院在行政管理規律把握的艱難中找到了重要的工作方法。
本次研討會上,張德祥、張應強、閻光才、郭卉等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劉獻君教授在教育研究中,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呈現出“起於實踐—形成理論認識—重返實踐—促進實踐智慧—指導實踐”的方法論路徑。通過在行動中運用有限歸納法,實現了從實踐到理性認識的轉變;通過將理論作為溝通實踐的中介性要素,指向蘊含豐富實踐智慧的理論;實踐智慧不斷化解理論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之間的張力,從而實現了“轉實成智”。“轉實成智”是劉獻君教授集實踐、研究和認識於一體的高等教育研究範式。
四、以悟導悟,春風化雨,樂教愛生,躬耕教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劉獻君教授躬耕教壇數十載,潛心教書育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活躍在社會各界並成為中堅力量的優秀學子。這與其平實的教育風格和以悟導悟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在學生眼裏,劉獻君是德高望重的經師和人師。
許曉東教授提到,作為人民教師,劉獻君教授躬耕教壇,潛心教書育人,著作等身、桃李滿園。他先後講授課程二十多門,出版著作教材二十多部,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他傾心傳道濟民,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才。培養的學生幹部中,有的成為政界精英,擔任重要領導職務;有的成為學界知名學者,當選兩院院士。劉獻君教授以身垂範、以悟導悟,親自指導了120多名博士,培養了一批高校領導者和商界精英。因為突出的教育成就,他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被評為華中科技大學“我最喜愛的導師”。
尊重學生,平等相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張應強在報告中指出,無論學生的背景如何,在劉獻君教授眼裏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他會尊重學生的差異和個性,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劉獻君雖為知名學者且長期擔任校領導職務,卻平易近人。他與學生相約共讀《論語》,請學生在百景園共同進餐,撤掉為領導安排的凳子與學生一起席地而坐觀看畢業晚會,低調出現在尚不知其為校長的軍訓新生群中俯身與學生們愉快交談。
嚴格要求,以身作則。有學生因為博士學位論文開題進展緩慢而在論證不足的情況下急於定題並頻繁更換選題時,劉獻君教授見狀嚴肅批評,教育學生要靜下心來研究積澱,爭取通過攻讀博士學位實現“脫胎換骨”的學術提升。他的治學嚴謹、勤奮篤行是很好的示範。廣西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賀祖斌教授分享了劉獻君教授寫給學生信件中的一句話,“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不少事情,多做一件少做一件,無關大局,但有些事情則影響自己的一生,必須抓住不放,攻讀博士學位就屬於影響一生的事。”語言樸實,蘊涵著深奧的人生哲理,催人奮發,至今讓很多博士生銘記於心。徐建培先生在研討會上回顧了當年的求學經曆,“劉獻君教授一貫強調從真問題出發,做真學問,治學嚴謹,知行合一,善於用樸實的語言講述高深學問。”
因材施教,盡心指導。劉獻君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研討會圓桌論壇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理事長、武漢理工大學原副校長張安富教授感謝劉獻君教授將他引入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之門,改變了他的人生。張安富教授提到,劉獻君教授是德高望重的經師和人師,是教書育人的楷模,是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結合的典範,是華科大教科院學子心目中的大先生。武漢工商學院院長助理亓小林教授在其報告中提及,導師劉獻君教授非常了解自己博士的學習基礎,能為她這樣教育學基礎稍顯薄弱的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與關懷。
育人為本,以悟導悟。張應強教授在報告中指出,“以悟導悟”是劉老師在體悟自己的學問和人生中得出的“真道理”,以自己之“悟”引導學生去“悟”。長春工業大學原校長張德江教授在報告中感慨道:“畢業後的這些年,常向劉獻君教授請教,越發感受到他清正、厚重的高貴品格,慈祥、謙誠的為人風範和寬厚、堅實的學術功底。”李建國教授也在報告中評價道:“劉獻君教授文章與政事齊高,文品與人品齊美,有古之儒士之風。”
五、堅持不懈,排除萬難,一生堅守教育事業
教育實踐是豐富的,同時也是充滿各種衝突、矛盾和困難的。如何堅守初心、堅定信念、堅持到底是對教育家的靈魂考驗。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擇一業而白首,是劉獻君教授的真實寫照,他堅持不懈在教育領域深耕善為,排除萬難,矢誌不渝為教育事業發展而默默奉獻。研討會上,與會代表和專家學者對劉獻君教授的這一高貴品質給予高度評價。
湖北省政協原秘書長翟天山談到,劉獻君教授治學育人六十餘載,一直懷著改變教育現狀的夢想和使命感,專心辦學治校實踐,潛心學術研究,不僅在教育實踐中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更在學術研究中保持著求真務實的作風,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徐建培先生在研討會上指出,劉獻君教授有著個人的執著與堅守,他堅定的獻身教育事業,對教育有著不變的忠誠。劉獻君教授刻苦勤勉,始終懷揣“咬定青山不放鬆”,將冷板凳坐熱的堅定信念。
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掌校治學的大學校長。為了幫助大學校長按照教育規律辦學,劉獻君教授曾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辦校長博士班,向大學校長傳授教育規律和教育理論,推動大學校長對本校管理問題和教育教學問題進行科學研究。這項工作使劉獻君教授麵臨很大壓力。據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別敦榮教授回憶,當初,一開班就麵臨校內外多方的質疑和詰難。作為主事者,劉獻君教授壓力極大,但他沒有退縮,邀請朱九思、楊叔子、周濟、潘懋元、曲欽嶽、張豈之、母國光、章開沅等知名大學校長或專家學者給博士班學員上課,每年定期給校長博士班學員寫信,指導博士班學員以更高站位和更高要求,努力做好博士學位論文。據西華師範大學原校長陳寧教授回憶,劉獻君教授在2007年春節給學生的信件中寫道,“我們辦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家的思想境界、學術水平、研究能力,以研究的態度對待工作,將研究和工作結合起來,以推進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五期博士班持續近10年,先後有百餘人完成全部學業獲得博士學位,一大批學員利用所學實際推動了所在學校的改革與發展。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管理複雜性增加,同時高校辦學自主權越來越大,為院校研究的開展提出了需求,同時也提供了前提條件。劉獻君教授帶領華中科技大學院校發展研究中心諸位師生二十年如一日,堅持在中國推動開展院校研究,成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並擔任創會會長。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表示,劉獻君教授是中國院校研究事業的開創者。張安富教授向劉獻君教授表示感謝,“感謝劉獻君教授對我的信任與提攜,將院校研究分會的接力棒交予我們。從2000年開始到今天,中國院校研究從萌芽到今天大致經曆了‘初步形成’‘規範發展’和‘走向成熟’三個階段,現在正處在‘走向成熟’階段,在劉教授富有遠見的規劃與指導下,院校研究的隊伍不斷壯大。”南方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紅教授表示,她曾在華中科技大學與劉獻君教授共事整整20年,見證了劉獻君教授堅持二十餘年著力推動院校研究的執著付出。2019年,沈紅教授從華中科技大學去南方科技大學工作,在南方科技大學大力開展院校研究。沈紅教授談到,劉獻君教授是中國院校研究的開創者,世界院校研究的創新者,在中國環境下對美國院校研究的做法進行了有效的改造,並向前推動。
理工科大學如何辦文科,一直是劉獻君教授著力探索的事情。劉獻君對華中科技大學的文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歐陽康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在理工科大學發展文科很不容易,劉獻君教授排除萬難,圍繞理工科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如何“入主流”“倡交叉”和“創特色”,開展了許多創新性舉措,使學校的文科突出重圍並產生了質的飛躍。劉獻君教授也從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發展中總結出學科和學校發展的“三個十年”的規律,即十年起步、十年發展、十年提高。
劉獻君教授的這種堅持不懈、排除萬難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了解他的每一個人。湖北大學原黨委書記尚鋼教授談道,劉老師在他心目中永遠是一盞燈塔,照耀著他不斷前行。劉獻君教授的課程、講座和著作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內心,使他對高等教育學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信念,內心裏有一盞明亮的燈塔。廣東開放大學原黨委書記羅海鷗教授將劉獻君教授比作一座高山,“不論時代與環境如何變化,劉教授高尚的靈魂和人格的力量感染著我們。”羅教授指出,“劉教授心懷大愛,有思想、有情懷、能創造,在幾十年的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中,回答了‘什麼是教育家’這一問題。”他呼籲大家投身教育,為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與發展,為中國教育強國的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做出應有的貢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管培俊以賀信形式,表達對劉獻君教授的印象:“您為人為師為文堪稱典範,您的育人理念、學術思想,將被更多的人分享受教,教育幸甚,學生幸甚,國家幸甚。”(通訊員:蔡玫 魏署光 李依蓮)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