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音樂學院師生音樂助力第七屆“大藝展”
“這青春的海洋,挽起了黃河長江,這青春的海洋,點燃日月星光”,6月12日,伴隨著武漢音樂學院作曲係龔華華教授創作的會歌《青春的海洋》唱響,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在湖北襄陽開幕。當晚,來自武漢音樂學院管弦係、聲樂係、演藝學院、舞蹈係的優秀學生代表傾情演繹交響組曲《長江抒情詩》第四樂章《神女》和歌舞《燈火裏的中國》,向全國觀眾展現了湖北青年大學生的青春風采。
歌曲《青春的海洋》全麵詮釋了全國大藝展活動主題,也發出了貫徹落實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動員令”,歌曲音調充滿青春色彩,旋律昂揚向上,易學易記易傳唱。交響組曲《長江抒情詩》第四樂章《神女》由該校獲第三屆中國音樂金鍾獎終身榮譽勳章的謝功成教授於1955年創作,作品借長江之雄奇壯麗,謳歌偉大的新中國和英雄的中國人民。而歌舞《燈火裏的中國》由該校演藝學院2021級通俗聲樂演唱與編導專業學生蘇海鵬、宋炎婷與舞蹈係48名學生攜手港澳大學生聯袂帶來,節目歌唱祖國大美河山,歌頌今日中國的盛世盛景,與本屆“大藝展”“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的主題契合呼應。
此外,本屆“大藝展”上,由武漢音樂學院李鵬雲副教授、黃茜教授、何井教師指導、藝術與科技專業學生參與研發的中國傳統樂器數智化項目——“數智編鍾”動態展示項目作為該校最新的美育成果正式亮相,吸引了不少現場觀眾前來體驗。
“數智編鍾”不僅能虛擬仿真演奏,還可以利用AI自動生成編鍾音樂”,項目負責人、李鵬雲副教授介紹,項目中編鍾的虛擬影像和聲音均為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2400年前曾侯乙編鍾真實采樣。係統采用AI姿態識別、手勢追蹤及音樂人工智能技術,通過高精度攝像頭和傳感器,以演奏動作姿態觸發聲音程序。演奏者不需要專業的演奏技巧,隻需站在指定的區間,揮動鍾錘敲擊“數智編鍾”部位,便可聽到優美動聽的千年絕響。青年教師何井表示,編鍾演奏虛擬仿真項目的研發和推廣,提供了在編鍾不易複製、不易運輸的情況下,體驗、感受、學習編鍾音樂文化的多種可能性。
作曲係計算機音樂作曲方向2022級研究生劉釗參與了“數智編鍾”項目研發,他談到,從項目的準備、實施、開展到完成搭建總共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由於係統存在不穩定性以及設備與技術的匹配度較低,加上現在AI圖像識別科技發展還不成熟,在研發的過程中,團隊不僅碰到技術上的難題,還遇到了原始數據轉換等諸多困難,經過反複打磨、測試,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讓編鍾和編鍾古樂穿越千年,生動呈現在觀眾麵前。作為“數智編鍾”項目的演示人員,中國器樂係2023級本科生禹凡表示,通過本次項目實踐,不僅深刻體會到將中華傳統音樂創造性轉化的魅力,更感受到了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必要性,正如此項目一樣,跨學科融合與轉化將大國重器、中國聲音通過技術的力量推陳出新,能夠讓更多當代青年深入領會長江文化內涵,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
“大藝展”期間,來自武漢音樂學院東方合唱團的師生還將在藝術表演類項目專場展演環節帶來聲樂作品《觀滄海》和《A Puppet’s Dream》(木偶人的夢)。
參演開幕式演出的該校聲樂係2022級李雨軒談到,“為了節目最終呈現理想效果,我們合唱團成員在發聲技巧、節奏把握到情感表達,都進行了反複的練習和調整,還參加了多次的集體訓練和演出模擬。當歌聲在會場齊聲唱響時,聲音的共鳴和情感的交融讓我們體會到,付出的努力和汗水都是值得的。我要將這份感動與溫暖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藝術的魅力與力量”。該校管弦係2022級小提琴演奏方向的李宣頤表示,“‘大藝展’的舞台聚集了眾多對藝術抱有渴望的青年學生,也給予我繼續在藝術道路上前行的勇氣,我將帶著這次參演的寶貴收獲,將這份對藝術的熱愛融入到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和綜合能力”。該校舞蹈係22級舞蹈學專業楊紫琳分享到,在準備演出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和挑戰,但因為相互理解和包容,我們最終順利完成了演出。站在“大藝展”的舞台,麵對觀眾的目光,我能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張和興奮。每一次的排練和表演都是對自我的挑戰和鍛煉,讓我更加珍惜在舞台上的每一刻。在未來的日子裏,我會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挑戰自己,為觀眾帶來更多精彩的表演。(通訊員:陳瑩 熊宇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