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赴上海報業集團開展實踐調研
為深入了解媒體行業發展,鍛造新時代新聞人才,推進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生高質量就業,8月2日下午,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4年“珞珈職航”就業創業暑期實踐隊趕赴上海報業集團開展實地調研,參訪集團旗下解放日報社、澎湃新聞總部,並同解放日報社、澎湃新聞網青年采編工作者展開深入座談交流,院輔導員楊輝與12名實踐隊成員參與本次調研活動。
曆史沿革:堅守初心,傳承創新
2日下午,實踐隊成員抵達上海報業集團大樓,在解放日報社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參觀了解放日報社辦公大樓與創刊75周年內部展覽,學習了解報社發展曆史。
報社75周年展覽主題為“新上海10天”。展覽選取了自1949年《解放日報》創刊以來75年中十個對於上海城市發展和城市故事講述極為重要的時間節點,從“第一天:1949年5月27日”上海《申報》停出,中共華東局和上海市委的機關報《解放日報》於次日在上海創刊,到“第十天:2023年1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解放日報頭版及多個內版刊出係
列新聞報道,陳列展出了豐富曆史報刊資料與圖片。喬夢婷介紹:“這十天是《解放日報》記錄的曆史瞬間,也是上海這座城市在75年長河中極為重要的十個曆史片段。”
之後,實踐隊又參觀了報史長廊,見證了75年解放日報不斷發展的曆史。目前,解放日報社推出“上觀新聞”網站與客戶端,通過新聞快報、深度調查、現場直播等多種形式為受眾提供實時資訊。
通過參觀,隊員們深刻感受到《解放日報》與上海這座城市的同呼吸、共命運,直觀認識到新聞事業在整體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的宏大主題下承擔的重要任務——新聞記者以敏銳觀察和深刻筆觸,捕捉有價值的場景與事件,描摹時代脈搏、刻畫社會發展變遷。即使時代發展,新聞工作者依然需要堅守現場,傳承使命與責任。
數字新聲:深度賦能,融合創新
參訪完解放日報社,實踐隊成員跟隨兩位HR老師來到澎湃新聞上海總部。澎湃新聞是全國第一個由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全麵轉型的產品。在數據大廳,實踐隊成員看到了澎湃新聞24小時實時熱度榜,參觀了澎湃新聞辦公空間,全麵感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產品新聞生產方式。
調研中實踐隊重點參觀了融媒體創新空間。在虛擬演播室裏,隊員們親自體驗了虛擬演播實時前景植入、虛擬運鏡、三維成像等融媒體數字技術。工作人員告訴大家,虛擬演播技術能夠幫助媒體根據自身要求定製三維資產,通過數字技術,在20平方米左右的虛擬演播室裏就能達到以往真實拍攝依賴大型專業設備與充足場景空間所實現的視覺效果。
此外,AIGC賦能新聞生產實踐,澎湃新聞利用文生圖及圖生視頻技術實現智能采編創作,極大提高新聞生產效率與呈現效果;另一方麵,全場景全類別AI檢測也為新聞審核工作提供更多智能化場景化解決方案。不斷開發豐富AI數字人IP矩陣和數字人主播助力新聞播報工作,解放主播時間的同時實現新聞的規模化生產與個性化呈現。
從虛擬演播室到數字人主播,一係列數字創新技術的加持賦能幫助新聞記者快編快剪,助力數字媒體時代新聞報道迅速出稿、全網發稿,幫助實現新聞作品的高效產出、創意表達和場景化落地。
就業引領:夯實核心,複合創新
最後,實踐隊成員與上海報業集團HR和青年采編工作者開展座談交流。大家踴躍提問,圍繞“新媒體時代新聞人才素質要求”為主題與各位老師展開熱烈交流。解放日報上觀財經頻道記者劉惠寧、上觀互動頻道記者王一凡、澎湃新聞視覺中心數據新聞部動畫編導劉瑞麟、直播與正能量運營中心視頻直播部編導柳彥、上海報業集團HR傅建芬、李靜以及全體實踐隊成員參與座談。
在重點關注的就業能力問題上,實踐隊提問:“如果想要往媒體行業發展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是否會對入職新人有硬性技術要求,例如在AI技術或其他方麵有較大能力要求?”
解放日報記者王一凡回答,新人可以多了解市場上現行新技術和新工具的基礎產品,不必擔心自身對數字技術了解不足;解放日報記者劉惠寧認為專業技能要在不斷實踐中學習積累,無論市場化媒體還是機關報都需要記者對某個垂直細分領域不斷深挖,因此鍛煉自身核心學習能力更為重要。
澎湃新聞編導柳彥和劉瑞麟表示,目前澎湃新聞將AI作為輔助新聞生產的工具,學會利用AI可以較好提高新聞生產效率。未來多樣化的新聞場景和工作需求將會對記者的文字、出鏡、剪輯或拍攝等各項技能提出更多要求,行業優先需要複合型人才,建議同學們往這個方向發展。
實踐隊進一步提問:“隨著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大環境變革下新聞學子的核心競爭力究竟何在?”
柳彥指出,對於新聞人來說,不變的核心能力是快速抓取關鍵新聞事件的洞察力、總結力、提問能力和應變能力。AI讓新聞生產更快、更有效率,但對現場細節的精準捕捉和有溫度的新聞表達不會被技術所取代。王一凡也強調,對信息真實性的判斷、對新聞事件人物的挖掘交流和最終的觀點輸出是無法被技術替代的,這也是新聞專業工作者需要著重關注的地方。
對於“黨報、機關報、商業化媒體等不同媒體是否在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和工作內容上存在差異”這一提問,劉惠寧回答:“每家媒體都有自身的風格定位,在一些報道側重點和宣傳任務方麵會存在一定差異,例如解放日報有較多的監督報道,財經板塊偏向宏觀政治經濟;一些垂類市場化媒體側重聚焦財經內容本身,強調專業性,關注領域細分。但不同媒體對於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本質上是共通的。”她強調,有誌進入新聞行業的同學首先要鍛煉好自身核心能力,再根據不同平台和賽道的要求不斷學習、調整適應。
根據本次調研,實踐隊對於新媒體時代的新聞行業發展和新聞人才素質要求有了更深了解感悟。新質生產力指導新聞傳播領域的發展實踐,媒體平台在內容生產、分發體係、運營體係和融合機製上都發生飛躍變革。麵對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新傳學子應該夯實基礎、守正創新,順應時代潮流,打破傳統片麵的思維局限,提升自身數字技能與專業素養,做融媒體時代的複合型人才。
活動心得
新聞與傳播學院23級碩士生 張婉馨
本次調研參訪收獲很多。在參觀解放日報發展曆程展覽中我深刻感受到新聞報刊與時代脈搏相連,記錄社會發展、描摹時代風貌是新聞工作的重大意義之一。參訪澎湃新聞則讓我真切感受行業內媒體融合和數字化轉型的浪潮,比如AI技術賦能新聞生產,極大提高了生成效率和呈現效果。新時代的青年傳媒工作者要著力培養自身綜合素質,做複合型人才,在時代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中更好發揮自身價值。
新聞與傳播學院23級碩士生 馬芙蓉
參訪上海報業集團,我深刻感受到了傳統媒體與AI技術的融合之美。解放日報的曆史沉澱與時代前沿的報道,澎湃新聞的AI全媒體生態建設,都讓我對新聞行業的未來充滿期待。然而,資深記者們對AI的冷靜思考也提醒我們,技術雖強,但新聞的核心——現場感、價值判斷、真相挖掘和文字溫度——永遠是人類記者的不可替代之處。這次參訪讓我堅信,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新聞人的初心和專業精神始終是傳播真實、有深度信息的關鍵。(來源: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珞珈職航實踐隊)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