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0後大學畢業生、留學海歸初入職場該咋辦?聽專家建議

2022年7月國內應屆大學畢業生規模達到1076萬人,00後國內畢業生、留學海歸將首次進入職場。年輕一代的求職者該如何應對當前的就業形勢?beplay2網頁登錄國際教育頻道策劃專訪曾任百度、58同城高管的培訓專家王豔,請她為找工作的畢業生指點迷津。
1、2022年應屆畢業生規模達到1076萬人,再創新高。不過,每年都在喊“畢業生、海歸就業困難”,您覺得2022年更特殊嗎?
每年畢業季都會喊,年年都會有困難。這個困難通常是指需求和供給兩方麵的矛盾。需求是社會提供的崗位,供給是大學生的數量和質量,中間還會有一個匹配的問題。
早些年,更多的矛盾是在供給方質量。比如,如何提升本科教育的技能性、應用性,以更好地應對企業的用工需求,如何解決大學生眼高手低、預期管理等問題。
而今年,可能是在需求方。由於經濟大環境的持續走低,前半年的GDP增速隻有2.5%,很多企業的經營遭遇到挑戰,很多大廠紛紛裁員。這些最終都會體現為供給方減少,供給方的崗位數量減少,而需求方,大學畢業生數量又創新高。所以,給大家帶來的感受是,工作機會變少,甚至實習機會都沒有。
幾位在北京知名高校做教授的朋友,談到今年畢業班六七成學生就業困難,很多畢業生不得不繼續讀研,延遲就業。
2、2022年留學海歸就業形勢如何?
關於海歸,我曾看到教育部的官方數據:2016年至2019年,我國出國人數251.8萬,回國201.3萬,學成回國占比接近八成(79.9%)。
這幾年,中國經濟發展增速較高,疫情管控的有效性較好,留學生更願意回國發展,也加大了國內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
由於家庭留學成本支出高企,對就業期待會更高,留學海歸會更集中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尋找就業機會,與國內畢業生就業意向高度重合。
從政策角度來看,今年上海和北京都給予全球最優秀大學畢業生更好的落戶政策,但覆蓋人群數量有限。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今年崗位供給減少,也並不會針對留學生有更特殊的招聘需求,因此海歸回國就業壓力增大。
3、2022年是“00後”的求職元年,“00後”畢業生首次進入職場。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把這一代畢業生描述為“儒係獨立,專注務實,多元兼容,蓄力生長”,您認可這個“00後”畫像嗎?您如何概括“00後”畢業生的優勢和不足?
我們每個人,都會被這個時代貼上一個“XX後”的標簽,把我們歸入某一類群體來概括我們的“時代特性”,有人唱衰有人唱興。我始終堅信,時代既然造就了我們,就會賦予我們影響和改變這個時代的力量。
我接觸過一些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從微觀上講,他們有各自的優勢、劣勢,這些都是家庭和成長環境帶來的。從共性角度分析,這一代年輕人見多識廣、見怪不怪。
他們是被互聯網“喂養”大的,見的多,極少的事情會讓他們驚奇、驚訝、衝破認知。同時,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追求也可以通過網絡“唾手可得”,所以他們都明白、理解也能接受。
不過,信息“唾手可得”的背後,有時難免被碎片化的觀點所左右。我們還是要建立對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判斷的能力,也就是建立自己的係統化學習框架,以麵對更大的挑戰。
4、您曾做過大公司的培訓總監,能否談一談企業招聘人才的程序?“招”與“不招”企業到底看什麼?
企業招聘通常分成“校招”和“社招”。針對“校招”,每年都會啟動大型的招聘項目,用一個相對長的周期來完成。比如說高校的宣講、現場的麵試篩選、後續的麵試等等。
同時,也會針對不同的崗位,設計不同的麵試內容和流程。比如,產品技術崗位考查的是專業知識技能,營銷運營崗位看基礎方法論等。
總之,校招更看重的還是候選人的潛力和素質,未來公司會花時間和精力進行培養,為公司長期發展蓄力。同時,公司也需要借助校招來進行“雇主品牌”的宣傳,在高校不斷強化企業的形象,為不斷吸納優秀人才做好口碑。
既然看潛力,企業看的就是候選人的“未來”。在我們對能力的定義中,常見的是“冰山理論”,也就是說,冰山上麵的是可見的“技能和行為”,冰山下麵的是不可見的“價值觀和素質”,而下麵的部分更大更堅固,對上麵的部分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企業對校招生的期待是“未來更快速地成長為中流砥柱”,所以往往看重是否認同企業的價值觀,是否具備極強的學習能力、行動能力、溝通協調及團隊配合能力,是否保有關注外部世界的意識,比如,客戶導向、市場敏感度等。
這其實可以歸為四類:目標認同、信息整合、行動執行和資源獲取。這其實是任何階段的職場人都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
5、您看重的職業規劃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職業規劃”的本質應該是一種“思維框架”。而且,這個框架從beplay體育手機階段就可以逐步學習,其核心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職業規劃的過程是,目標確立—搜集信息—整合分析—需找資源—解決問題。這其實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通過不斷的挖掘,讓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自主地做出判斷和選擇。
我有一個朋友家的孩子,4年前在高考填報誌願的時候曾經問過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方向。今年我主動問她,下一步怎麼規劃。她說,因為找不到工作,所以繼續讀研究生。我問她,讀完研究生之後呢?她說不知道,3年之後再說吧,學曆高總比學曆低要好。我想這可能是大部分畢業生的心態。走著看、被選擇難道是畢業生唯一能做的嗎?
而我的一位高校教授朋友班裏的一個學生,除了完成課業要求之外,一直關注企業對他所學專業領域的應用。他利用業餘時間做了大量的研究,並通過學校與華為的聯合實踐項目,鍛煉自己的邏輯分析能力、表達能力。這個學生的才華很快得到華為的認可和入職通知。
一個人隻有具備獨特的能力,區別於其他人的特質,才會被發現,才有機會被發現。而這種獨特的能力,一定來源於你獨立的思考和對目標的追求。
6、您對年輕一代的求職者有哪些建議?
我認為大學階段的教育,不僅要有接軌社會和市場的技能型培養,更要有對學生獨立思想、人格的塑造。而後者更為重要,因為那是每個人一生汲取營養的來源。
在一些beplay體育手機的課程當中,也出現了“任務式”的教學模式,大家分組,完成不同的課題,最後一起來做彙報演示。這種方式,在我看來是一種通向“獨立”的路徑,定好目標,把空間還給學生,對各種可能性抱持寬容和接納的態度。
我曾經問一個今年拿到美國某大學offer的女生,專業、大學哪個更重要?她毫不猶豫地回答:專業!因為熱愛是讓你堅持的理由。從她堅定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熱情帶給她的力量。
當然,從經濟學的供需關係角度講,我們要去看需求、看市場,但是再小的市場,也能培育出“獨角獸”企業,也能有“小而美”的領域。
從個體的角度來看,人生最大的幸福,也不過就是和喜歡的人,一起做熱愛的事。
如果能更早地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不斷探索和追求,相信在大學畢業的時間節點,每個畢業生會更從容,更平靜。
職業規劃現在已經是個“技術活”,還有專門的從業者總結出各種經驗和工具來教畢業生做好這件事。這些都是很好的嚐試,幫助畢業生更好、更快地走入職場。
但我更期待,每個畢業生都能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形成自我思維的框架,逐步明確心中的目標,並為之努力和奮鬥。
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國際教育頻道特邀培訓專家王豔獨家供稿、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