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材料越多越好?耶魯招生官總結4大類常見申請問題

準備申請材料的過程其實就是做無數選擇的過程,而學生常常對此感到焦慮。哪些選擇能夠幫助申請者申請,哪些選擇卻適得其反?為解答這一問題,招生官們從往屆被錄取者的申請材料中挑選了一些作為案例與大家分享。
這些選擇有的明智,有的有些糟糕,但招生官們表示,一個選擇的好壞並不一定會成為申請者是否被錄取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以下案例也僅具有參考意義,並非鼓勵申請者將所有好的選擇都納入到自己的申請中,不過充分利用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幫助大家在申請中發揮得更好。
01 更多並不總意味著更好
案例一:對於補充材料部分,有的申請者選擇添加一份長篇簡曆,來列舉申請者參加的每場奧林匹克科學競賽或辯論隊比賽,以及所獲得的各種獎項或證書。
不建議這樣做,經曆越多並不意味著越好。給申請者提交這部分內容的空間有限,是因為招生官們想看到什麼對申請者來說是最重要的。成就的堆疊是無效的,申請者的自我反思才是招生官想要了解的。因此,在補充材料中所添加的大篇幅簡曆內容,對招生官來說通常是多餘的。
案例二:提交第三份甚至第四份來自學術老師的推薦信。
不建議這樣做。對於申請者提交的材料,招生官會認真審閱。要求提交的兩封來自學術老師的推薦信已經足夠證明學生在這一方麵的能力,因此更多的推薦信通常是多餘的。但是如果補充提交一份來自你做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研究項目的導師的推薦信,在招生官看來這種類型的額外推薦信是有幫助的,因為這可以幫助招生官了解申請者所做的研究。
案例三:添加個人網站鏈接。
取決於這部分內容與申請材料的關係。不要指望網站為你加分,或者將你認為重要的成績藏在網站裏,申請者想讓招生官了解的內容隻能依靠申請材料來呈現,招生官通常不會打開網站鏈接。但有時候,一些學生確實具有獨特的品質或技能,而一個很酷的視頻或個人網站能很好的充當佐證。不過,要避免的是把你所有的成就和獎項彙編成一個網站。
02 文書寫作風格如何把握?
案例四:文書寫作時,自如運用文化相關的元素和文學典故。
招生官們支持這一做法。雖然創意有風險,但這是值得嚐試的。一個小的提示是,如果你選擇“引經據典”,確保它不是一個晦澀的內容。很好的運用這類引證是一種傳達申請者喜歡閱讀的方式,並且可以幫助申請者和閱讀申請的招生官之間建立聯係。但要注意,申請者們不需要對引用內容過度解釋和標記。
案例五:把一個或多個回答寫成一首詩。
不建議這樣做。雖然能夠理解申請者想表現自己的文采,但在申請中過度注重寫作結構,反而錯過了向招生官展現自我反思的機會。
案例六:故意在回答中增加自身經曆的戲劇性。
招生官們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這會妨礙申請者對其經曆的反思,而且會增加招生官對申請內容理解的難度。
案例七:將幽默融於寫作中。
招生官們認為,如果申請者本身是個幽默的人,這樣做對申請者來說很自然,是非常好的選擇。但請注意,有些笑話需要情境才能理解,而申請材料的空間是有限的,因此要合理利用。此外,還要避免前衛的黑色幽默,這可能會令人反感。
03 要更新申請嗎?
案例八:申請人突然意識到已經提交的申請材料的某部分犯了個小錯誤。
招生官認為這種情況是沒有必要更新的。招生官雖然不會對申請者的拚寫錯誤進行記錄,但仍然希望申請者在提交申請前能對內容進行校對,這樣做是對雙方時間的節省。
案例九:在提交申請後的幾個月裏,申請人又獲得了新的獎項和認可,或所參加項目的新聞報道。
招生官們認為,如果這些課外活動、獎項、榮譽與申請者已提交的內容相一致,那麼這類內容可以更新。但如果這些內容沒有在之前的申請中提及,更新的意義不大。
04 什麼可以放在補充材料中?
案例十:在補充材料中解釋申請者為何無法注冊所有他/她想參加的課程。
招生官們認為這是對補充材料的合理使用,因為這往往可以解答招生官的疑問。如果存在這種情況,解釋清楚某學期沒有注冊某些課程的原因,什麼時候會再進行注冊是非常有必要的。
案例十一:按照時間線提交他/她住過的地方和上過的學校。
這是招生官讚成的。一些國際學生經常搬家,因此對於招生官來說,要把他們在哪裏上過學和在哪裏生活過聯係起來可能有點困難,而補充材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他們說明自己的經曆。
最後,招生官們希望申請者們能接受一個事實,申請中的大部分過程超過了申請者能控製的範圍,招生官們會閱讀申請並做好他們的工作,而申請者在提交申請後應該繼續享受高中生活!
來源:耶魯北京中心官方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