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名校氣溶膠專家海歸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蔣靖坤教授
蔣靖坤,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環境模擬與汙染控製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副主任,美國氣溶膠研究學會會刊Aerosol Science&Technology副主編等。2004-2008年就讀於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獲得能源環境與化學工程博士。
“氣溶膠”這個概念聽上去有些陌生,但全球變暖、霧霾和新冠病毒,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它們都屬於氣溶膠的研究領域。氣溶膠在工業和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華盛頓大學校友,清華大學蔣靖坤教授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
在這個著名的氣溶膠國際專家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呢?一個周五的中午,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咖啡廳,蔣靖坤一邊喝著咖啡,一邊將自己的故事對著充滿好奇心的采訪組娓娓道來。
一、最重要的選擇
一講到自己的專業,環境研究,蔣靖坤的臉上就禁不住露出發自內心的微笑。
蔣靖坤是河南商丘人,談到自己的家鄉時,他流露出難以割舍的鄉情。他說,城市化的進程給農村帶來了很多挑戰,環境汙染就是其中之一。以前的農村,小溪清澈,綠樹茵茵。而現在的農村,曾經清澈的河邊隨處可見包裝塑料垃圾的堆積。現代社會的包裝繁多,塑料垃圾產生量十分巨大,當不能妥善處理時會散落在各處。另外,黑臭水體的治理難度很大,一些河流經過治理依舊沒有呈現出過往的清澈。
而這些都成為他在環境研究路上的動力。蔣靖坤本科和碩士期間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就讀,其中碩士論文研究方向是人為活動的大氣汞排放。
博士的研究方向對蔣靖坤來說是個重大的選擇,當時WashU和UIUC都給他發了Offer,UIUC導師的研究方向與他在清華研究方向接近。但是經過全麵的思考,蔣靖坤決定選擇一個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研究方向,於是加入了WashU的能源環境與化學工程係,主要研究氣溶膠科學與技術。他說,選擇這個方向讓他後來的科研生活十分快樂。
氣溶膠是一個寬闊的、多學科交叉的專業,密切結合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除了在環境領域,在醫藥衛生、材料、化工、能動、核反應工程等均有著廣泛應用。灰塵是氣溶膠,霧霾是氣溶膠,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也是氣溶膠,氣溶膠傳播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途徑,他的科普讓我們驚訝不已。
回國後,蔣靖坤加入了清華環境學院。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已經成為氣溶膠研究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
二、最驕傲的事
近二十年的研究生涯中,蔣靖坤在氣溶膠測量和顆粒物成因上取得了重要創新成果。他也因此得了很多榮譽和獎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亞洲青年氣溶膠科學家獎等。
而他心目中很看中的獎項是2018年獲得國際氣溶膠領域的斯莫魯霍夫斯基獎(Smoluchowski Award),頒獎則恰是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行的國際氣溶膠會議上進行。更讓他驕傲的是自己的學生,蔡潤龍博士,在2021年歐洲氣溶膠年會上獲得了氣溶膠研究協會頒發的優秀博士論文獎,當年全球獲得該獎項的僅有兩人。
蔣靖坤自豪地說,近年來國內的科研水平快速提高,同時在國內培養的學生越來越多地在國際上脫穎而出。從埋頭苦幹到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中國科學家用實際行動在為國際科學界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做出貢獻。
三、教學中最關注的事
在清華,蔣靖坤是教學科研“兩手抓,兩手都過硬”的代表。他的課程充滿趣味,廣受學生歡迎,他也因此獲得“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並多次獲得“清華大學年度教學優秀獎”。
他說:“我希望在自由的探索中將趣味性帶入課堂,讓同學們感受到如何通過科學的方式不斷探索未知,從趣味性進一步擴展到學生科研誌趣的激發。”
蔣靖坤認為,國家發展最核心的要靠創新,這也是中國未來麵臨的最大挑戰。科技創新在近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這反映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但是現階段的人才培養體係與創新並不完全匹配,這是目前教育中麵臨的挑戰。
蔣靖坤盡可能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去發現和創造。他說,教學的核心應該是培養人才,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發現問題,讓學生有自信地去實現自己的想法,有能力去解決未知的問題。例如一些儀器分析平台為了追求效率,樣品檢測過程由平台儀器工程師來做,學生交付樣品後可以獲得工程師測試的數據。但學生並未親身參與檢測,這就很難知道數據的產生過程以及潛在的問題。自己檢測,根據數據調整檢測方案,這也是創新的重要基礎,應當鼓勵學生親自參與這個過程。
蔣靖坤給本科生開的一門課叫做“理論與實踐:空氣”,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他鼓勵學生要思考並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課程中由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老師協助學生形成理論體係,並提供設施和儀器等資源,幫助學生將想法付諸於實踐。他在清華有個開放性的實驗室,在協助學生實踐想法的過程中,做出了先進和實用的空氣質量傳感器,目前已被其他課程廣為使用,也有很多研究生來借傳感器開展論文研究工作。
四、最幸運的事
問到此生最幸運的事情,蔣靖坤不假思索地說,是遇到他的妻子,兩人是在清華念大學期間相遇的。他們是同班同學,他說妻子比自己厲害多了。本科畢業之後,妻子拿了獎學金去耶魯念碩士。當時在耶魯該專業錄取的學生中,拿到獎學金的鳳毛麟角。後來妻子去了華盛頓工作,由於經常坐飛機去看望妻子,他在美國航空公司的積分都可以換幾張國際機票了。
2010年,從明尼蘇達博士後出站,蔣靖坤麵臨著幾個職業選擇。最終他接受清華的副教授Offer,而當時在上海發展,收入豐厚、處於事業上升期的妻子選擇了和他一起來到北京。妻子從上海來到北京之後,加入了國際環保組織,為環保事業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妻子在家庭和孩子方麵付出很多,給了孩子很多正向的教育和影響。聊到這裏,蔣靖坤動情地說,他從心底非常感謝妻子的支持和付出。
五、最美好的華大回憶
在華盛頓大學四年的博士生活給蔣靖坤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
講到熱情的host family,蔣靖坤充滿了感恩。他們教他學車,帶他去看紅雀隊(Cardinal)的比賽。說到這裏,我們興奮地聊起當年全聯盟的第一強棒Albert Pujols和球隊第一投手Chris Carpenter。
聊到華大的校友更讓大家倍感親切,采訪組老張在華大時的朋友居然是蔣靖坤的師兄,而他們幾個在華大時一起吃過飯。蔣靖坤說,那是他從清華到華大一直的師兄,給了他很多幫助。說起其他那些共同的朋友,蔣靖坤感慨的說,這幾年因為疫情很少見麵,大家都很出色,大都發展的很好。
說到華大的導師Pratim Biswas,蔣靖坤說,他們至今仍經常保持郵件聯絡。2018年回聖路易斯,這對蔣靖坤來說是一個美妙的時刻。當時四年一次的國際氣溶膠會議恰好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行,蔣靖坤作為當年的斯莫魯霍夫斯基獎獲得者應邀參加會議並接受頒獎。在聖路易斯的時間非常巧合,正值導師60歲的生日。
導師邀請他和其他畢業生以及在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家中聚會,暢談往事,昔日的青蔥學院日子仿佛曆曆在目。他說,希望某天和家人重返聖路易斯,重新體驗校園生活,他調侃說,不知道自己到時候會不會感懷流淚。
三個小時一晃而過。采訪雖然結束,蔣教授的樂觀和笑容依然感染著我們。他開闊的視野,深刻的科學人文精神,作為學者對國家的責任感,對環保的躬身力行,進取的人生態度,對家庭的熱愛,都讓我們十分難忘。
六、Q&A趣味問答
Q:最大的興趣是什麼?
A:思考和鍛煉。清華很注重體育鍛煉,除了常見的項目外,還設置了射擊場,棒球場,沙灘排球場等場地。運動可以改善睡眠質量。
Q:最喜歡的St.Louis餐廳?
A:非常喜歡Joy Luck,Lulu和Jade Garden。還有Olive街上中國超市邊上的一家熟食店,經常去那邊買熟食打牙祭。在周末打完籃球之後,大家喜歡去Manchester街上的一家中餐廳,那家餐廳的食物偏辣,運動完吃起來很開心。
Q: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有沒有什麼想重新做或者重新經曆一遍的事情?
A:一般選擇後就不回頭看。如果一定要回溯過去,確實有幾個人生節點。如果在本科時選擇讀金融,或者在華大博士畢業之後選擇去美國杜邦公司做應用研究,肯定會和現在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不同並不代表更好,過好當下,思考未來更重要。
Q:對孩子有什麼期待?
A:對孩子在學術方麵沒有特別強烈的期待。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希望他們的天賦不被辜負,生活相對幸福。兒子今年6歲,能夠坐下來安靜思考好半天,對數學特別感興趣。女兒今年10歲,她的興趣在別處。我現在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學,陪伴孩子成長。
Q: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糞便中出現了塑料顆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麼?
A: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避免使用塑料,例如喝飲料的飲料杯子。塑料顆粒是會遷移的。盡量不要在塑料杯中裝入熱水。為了減少塑料使用,平時出門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杯子。我在藝術博物館咖啡廳就經常用自己的杯子打咖啡。
Q:有什麼對年輕人的建議?
A:有機會一定要出去看看。它讓我們開闊視野,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在華大不但學習到了最前沿的知識,交了很多朋友,也學會換一個視角看科學研究、行業發展以及教學等。這對後來的職業發展影響很大。
來源: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授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