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這個“求職心法”或許對你有用
先講三個案例~~
案例一
來訪者:小A,95後女生。
麵臨挑戰:如何麵對職業轉型?
小A曾就讀於北京某農業大學,獸醫專業。畢業後,做K12業務培訓。雙減政策後,轉到互聯網公司做培訓。最近,由於公司裁員失業,再次麵臨職業轉型,陷入焦慮。由於之前,曾經應聘過我團隊的崗位,有過一麵之緣。所以又輾轉找到我,想就未來的職業發展及選擇聊聊,於是我們開啟了這次對話。
小A對自己這幾年的總結,就兩個字“不順”。大學的專業不甚喜歡,出來轉入K12在線教育,發現自己非常喜歡培訓,正在如火如荼的上升期,突然行業沒了。於是轉入互聯網,做企業內部培訓。沒兩年,發現行業又進入低迷期,再次失業。一轉眼,已經畢業6年,自己也馬上奔30,在北京仍然沒有紮下根來,遲遲不敢結婚。一邊感覺卷不動,一邊又不得不被“卷入”,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案例二
來訪者:小B,2000年的大男孩,美國某大學計算機係畢業。
麵臨挑戰:回國就業遇挫,一直沒找到心儀的公司,考慮讀研或考公。
小B從小家庭條件不錯,在國內一直就讀私立學校。初中時,就確立了出國讀書的目標,高中時選定了計算機專業,一直瞄準國內互聯網大廠,希望畢業回來能夠加入並一步步發展。沒想到2020年開始口罩管控,後兩年學業線上線下一地雞毛不說,回國發現互聯網“寒冬”,很多企業甚至取消“校招”。別說就業,麵試的機會都很少。大廠進不去,小廠自己也真不甘心,畢竟父母這麼多年的“投資”不能就這麼“放棄”。但出路在哪裏?時間一點點消逝,信心也在一點點消耗,下一步到底是繼續讀研,還是考公,自己和父母都拿不定主意。
案例三
主人公:小C,北京某211高校,2020級工程方向在讀研究生,2023年畢業。
現狀:小C在校期間,一直非常關注他的專業領域資訊,尤其是該技術的發展,在不同場景下的結合和實踐,同時對這個行業的企業如數家珍。研一的時候,就表現出很不一樣的特質,經常主動找他的導師研討問題,很快引起了他導師的關注。2021年,導師和華為公司合作了一個科研應用的項目,需要幫手,小C被選中,成為項目成員之一。在隨後的各種會議中,表現出極高的思考、總結及執行能力。剛開始隻是協助梳理會議重點,後來導師安排他發言,再後來就由他來做一部分項目規劃和研討陳述。目前,華為已經明確表示,希望他能來公司實習並且有極大的機會留下工作。
這三個案例,分別是職場人、畢業人和求學人。而麵臨的問題,都指向“工作”。無論是丟工作、找工作、還是有工作,都是每個“社會人”持續會麵臨的挑戰。
那我們要如何理清楚個人和職業的關係,尤其是對於剛剛留學歸來的畢業生而言,如何能快速理出頭緒,找對方向?讓自己盡快立足?可能是畢業生和父母們最最關注的具體問題。我的建議有兩點:
1、建立“係統化”的視角,從外部和內部兩個方向給自己定位;
2、積極的行動起來,用“探索”的心態去不斷嚐試。
先說第一點:“係統化”的視角。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個大係統中的一個節點,每個節點的“通暢”就是這個係統順暢的前提。而工作是我們用來和這個係統做交換的形式,交換的“有效性”就是通暢的標誌。所以,我們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須要跳出來,看清這個係統的運行方式,找到係統中的不同模塊,以及模塊之間的關係,然後結合自身的優勢,找到“節點”,創造價值,讓係統運行得更好。換個大白話,再說一遍:從外部視角來看,我們要了解社會發展趨勢、國家戰略、產業、行業、企業、崗位。內部視角來看,我們要清楚現階段個人的優勢。同時,要找到能和企業及崗位可交換的價值。
這個道理說起來不複雜,但在我實際的谘詢工作中,我發現,大部分人所謂的“外部視角”更多的是人雲亦雲,是所謂的“時髦行業”。比如,近幾年的互聯網、金融、在線教育等等。要知道,就跟股票一樣,當所有人都看好這一隻的時候,其實是你該退出的時候了。投資界曾經有個段子,如果清北的畢業生都上趕著某個行業,這個行業很快就會見頂,因為離“卷死”不遠了。雖然是個笑話,但某種程度上說的就是這個事。要知道,很多行業可能並不在我們的大眾視野內,但其實處於快速上升的通道,消費群體的絕對數量並不小。
比如,寵物醫生的教育認證這個“小而美”的領域,就是一個發展相當迅速的賽道。國內還沒有明確的認證標準,目前還使用的是國外的體係。但圍繞寵物的相關產業,這幾年迅速崛起。前兩天劉潤的2022年度演講直播“進化的力量”中,就提到很多單身的年輕人,把寵物作為孩子的“平替”,願意為寵物花錢旅行,於是有專門做這類服務的公司實現快速擴張。當然,寵物醫療就是這個產業中的重要環節,生老病死也是寵物的自然規律。回到我上麵的案例小A,其實,她最後選擇了這個領域的繼續學習和認證,未來從事寵物醫生的培訓這個職業。可能有人會覺得,一個曾在互聯網公司的人,現在跑去做寵物這個行業,落差太大,很難接受,這是我第二點要講的,暫且按下不表。
所以,具備外部視角的前提是,有足夠的信息量和獨立思考的判斷力。信息量來源於有意識的學習和關注。比如,二十大的報告和解讀看了沒有?國家戰略會促成哪些行業的大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製造業、芯片等。這些就像企業要達成的KPI業績指標,我們要在一定的時間要求下必須拿到結果。還有一類,比如環境要求,這類似企業的保障性指標,要求碳中和、碳達峰,這些是為我們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同時也是將來在國際舞台上具備更多話語權的手段。可能會帶動光伏產業,清潔能源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機遇。
還有由於經濟崛起,帶來的文化自信,也帶動了相關消費,文化領域的發展。比如:國貨品牌的崛起,李寧、安踏等越來越受歡迎。國產動畫電影公司“追光”異軍突起,《新神榜:楊戩》最終票房5.5億,成為2022年動畫電影票房亞軍。多年前,院線哪裏有什麼國產電影,更談不上國產動畫電影,那可是被美國各個電影公司“占領”的年代。所以,即使經濟寒冬,也有很多行業正值春天,對於畢業生而言,這就像個“望遠鏡”,我們要不斷擴大視野,看到好的“賽道”,借助行業發展的勢能,加速自己職業發展的效能。
當我們具備了一定的信息量,就需要獨立思考的判斷力來做篩選了。那麼篩選的標準是什麼呢?價值觀和自身的優勢,這兩點本身都沒有對錯,隻有現階段是否適合。舉個例子,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可能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和想象,擁有的是青春和精力,不怕失敗和挫折。那麼“冒險”可能就是你的價值觀。一旦進入中年,結婚生子,可能價值觀就會變成“穩定”。我記得,當年我畢業的時候,身邊很多同學都傾向於進入國企,拿到北京戶口。但我並不想被束縛,於是選擇了外企,然後進入互聯網,趕上快速發展的紅利期。後來,在40歲的時候積分落戶,也拿到了北京戶口。雖然相比同學而言,晚了很多年,但是在工作上找到了極大的成就感,發展的也相對順利。回到小B的案例,一直想進互聯網大廠,到底是被什麼吸引?是某領域的技術發展驅動,還是內部管理運營模式的探索,還是靚麗的光環效應,還是大廠業務穩定的預期(當然,穩定的預期可能也已經打破)?這些答案的背後,都是價值觀在篩選和判斷,要真的問問自己,這個階段你的選擇是什麼,為什麼?權衡之後,就要去承擔這種選擇帶來的結果。
自身的優勢也很重要。這個時候,需要把目光聚焦到企業和崗位。因為這個時候,通常大家已經定出一些大的行業和賽道,開始接觸到具體的工作,需要通過麵試來進行溝通了。我們就需要詳細拆解,每家企業的業務模式,內部架構,找到這家企業在行業內的價值鏈,崗位在公司內部的價值鏈,然後去思考我們目前具備什麼優勢,能夠匹配這個崗位,給這個鏈條帶來什麼價值。
可能有人就會問了,我哪裏知道這家企業的業務狀況,內部架構更是無從知曉,你說的這個也太難了!大家想想,難點是找不到答案,還是從來沒想過這些問題?如果,你在進入一家企業之前,能先給自己一個列表,包括產品服務是什麼?客戶都是誰,如何分類?所占市場份額及競爭對手都有誰?公司內部的核心業務鏈條是什麼?你應聘的崗位處於哪個位置?日常都如何開展工作?等等,那麼你就會想盡辦法找各種資料來尋求答案。也許是搜索財經新聞網站內容,也許是公司官網的信息解讀,也許是向師哥師姐的虛心求教,也許是通過父母朋友,找到公司內部人員的一次咖啡谘詢等等,甚至是在麵試時刻,把自己還沒弄清楚的問題,繼續虛心向HR求教。這些都將快速幫助你把企業這張地圖畫清楚,然後根據自己的優勢來進行判斷,想不想幹,能不能幹?這個時候,我們做的事情,更像是一個“放大鏡”,看清了企業和自己,然後去“嵌入”。
可能有人又要問了,分析這麼多,現在哪裏是你挑企業呀,都是企業在挑你呀!清醒一點,能給你工作機會就不錯了!相信我,如果你能做到前麵的思考和分析,你的麵試已經勝出了至少70%的候選人,你在企業麵前已經展示出了一個“邏輯清晰、善於思考”的候選人形象了。
那麼企業在篩選畢業生,也就是麵試這個場景下,到底哪些能力是他們最看重的呢?我之前在企業做團隊管理的時候,曾經麵試過幾百位候選人,針對校招生這個群體,跟社招生最大的一個區別是“看潛力,看未來”並非“看經驗、看現在”,主要方法就是通過各種手段從“能力、性格、動機”三個維度來進行評估,從而預測你未來工作的表現(後續撰寫專題文章進行說明)。對應到前麵說的“邏輯清晰、善於思考”,其實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能力,歸屬於“學習力”的範疇。當然還有溝通能力、協作能力、抗壓能力等。
總結一下第一點,“係統化”的視角,需要我們同時擁有“望遠鏡”和“放大鏡”。“望遠鏡”讓我們有外部視角,看清趨勢、產業、行業,幫助我們選定一個賽道。“放大鏡”讓我們有內部視角,看清企業和崗位,同時匹配自己的優勢,把個人“嵌入”到企業中,找到可交換的價值。
再來說說第二點:積極行動,“探索”心態。
如果前麵講的“係統化”視角,更多是站在規劃和設計層麵的話,積極行動就屬於實踐和探索層麵了。對於剛剛學成歸來的留學生而言,人生即將從“學習期”進入“實踐期”,當然,學習會始終伴隨一生。但如果我們非要一刀切開的話,未來的階段就是大家工作實踐的階段了。這是一個充滿變化、挑戰、成就和價值感的階段,繼續細分的話,可以分成“生存、發展、事業”三個階段。而我們即將邁入的就是“生存”階段。
首先,我們要用一個相對長遠的目光來看待整個“職業生涯”,它會一直伴隨你到“退休”(心理上認為的退休年紀)。這裏麵有將近40年的時間來探索和實踐,相比我們受教育的時間長度,大概齊是2倍左右,所以,我們要抱有“長期主義”的心態。想想40年前,中國社會當時的現狀,買東西是配給製,是需要各種“票”的。那時,老百姓能想象今天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麼?所以,既然是長期,就要能夠接納不斷的變化和調整,明白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都需要計劃、執行、檢查和行動不斷循環往複。所以,這本身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無論你在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找到了自己鍾愛的事業,都值得慶幸。
所以,千萬杜絕找一個“能進保險箱”的職業想法。我的父母一代,就業的時候主流的職業理想是進工廠當工人,當年還有工人身份的“繼承”製度。我畢業的時候,大部分人想的是進國企,圖穩定,也有一部分同學進了外企,當年的500強。到今天,很多人都想讓孩子進入公務員係統,也是期待在目前不確定的環境下,找到一個相對確定的職業。
現在回頭看看,傳統工廠早已消失不見;國企也有改造、重組、甚至破產的案例;外企也度過了在中國最黃金的時期;很多公務員一樣由於目前財政困難導致降薪。這個社會,並不存在某個產業或者行業是幾十年屹立不倒,持續增長的。個體是無法持續依存某個行業或者企業,完成整個職業生涯的,尤其是現在社會進化速度如此之快的大背景下。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打造自己的能力,並不斷遷移到不同領域和場景,創造自己職場的核心技能,這就需要積極的行動。
積極行動是我們對抗不確定和焦慮最有力的武器。說回職場的三個階段,我們現在麵對的是“生存期”,“生存期”顧名思義就是先保證自己活下來,盡快開啟“探索之旅”。前文的小B雖說對企業的期待很高,但最終還是降低預期,進入了一家傳統的生產製造企業,進入數字化轉型的相關部門,從實習生做起,沒有工資。小C也是在校期間,就通過導師的資源和企業積極互動,最終給自己“掙”得了認可,大大增加留用的幾率。與其抱怨環境,不如“自降身價”,積極行動,把自己盡快投入到實踐的潮水中,尋找暢遊的體感。先就業,再擇業,是這個階段的核心策略。可能有人又要問了,現在的環境就業機會真的太少了,我不挑嘴,但是真的沒得吃呀!好的,我的建議還是同樣,積極行動。
心理上把就業的時間周期放長,積極的學習和研究相關領域的知識,和相關領域的人建立連接,找到價值節點(前麵的內容),免費提供自己的“交付物”,直到有一個機會在你麵前出現。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之前在電子元器件工廠工作,一直想改變現狀,成為一名講師。後來辭職,在某培訓機構完成了一項技能認證,之後免費給該機構打工,做社群運營類工作,後來成為正式員工,雖然現在離真正的講師,還有不小的距離,但每天都離自己的目標更近,內心也是充滿了熱情和動力。這個時候,切忌躺平和擺爛,一旦這樣做,你將會和所有的機會失之交臂。經濟有周期,企業有階段,“冬天”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儲備好足夠的脂肪,來年春天才能撒歡的跑一場。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是知行合一的高度概括。我們也正是在認知+實踐的不斷循環中,逐漸找到個體的職業價值,找到我們的熱愛(關於職業發展期和事業期的策略,我們另辟文章闡述)。
回到我們開篇的三個案例,小A最終選擇了寵物醫療認證行業的培訓崗位,借助大學專業和後期職業經驗,選擇了一個全新的賽道,讓自己能夠重回職場。小B教育背景優異,但仍學會降低期待,進入製造行業從實習崗位做起。小C則更有規劃、也更幸運,在校期間就獲得企業青睞。
親愛的夥伴,無論你是誰,或者想成為誰,把自己“嵌入”到社會這個大係統中,是每個人的目標。看清係統、找到優勢、積極行動、“探索”心態,就是麵對今年不確定大環境的“心法”。而不斷學習、提升認知更是伴隨一生的習慣。期待每位學成歸來的夥伴,都能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國際教育頻道特約專家王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