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學生心理健康避免“胡鑫宇式悲劇”重演!
【編者按】最近,“胡鑫宇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beplay2網頁登錄國際教育頻道特邀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李紅霞副教授就學生心理健康,特別是中國留學生的心理建設問題,發表指導性評論,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
胡鑫宇的案件終於真相大白了。在這起全社會高度關注的案件中,家長、學校、警方、媒體以及所有的網絡圍觀者等,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近年來,國內青少年學生自殺案件屢見不鮮,背後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卻有一個無法繞過的共同點,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父母的缺位。其實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下,父母對孩子有著終身責任製。孩子身上出現的所有問題,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父母身上。
而對於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更是無法推卸的第一責任人。一個未成年孩子走上絕路,之前一定有很多征兆,一定承受著很多自己無法承受的委屈和痛苦。這個時候,家就是他最重要的、也許是唯一能給他幫助的港灣。如果父母在關注孩子學業的同時,也能花同樣的心思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能及時發現孩子的有關異常和情緒波動,如果能第一時間介入、關心,與孩子充分交流疏導,那麼一定有很多機會,避免類似胡鑫宇的悲劇發生。每一個父母,都應該成為孩子最後的救命稻草,而不是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由此而聯想到近年來,海外發生的中國留學生自殺案件也日益頻繁。中國駐美國的一個總領館,曾經短短半年內就連續處理了六起留學生自殺案件,大多都是學業壓力所引發。看到國內家屬從萬裏趕來處理後事、“白發人送黑發人”的那種悲傷場麵,確實令人心痛,也讓人不得不感歎,什麼時候留學也成了一個“高危行業”了?
這些年來,國家教育部門和駐外使領館傾注大量精力,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海外平安留學教育,致力於加強對留學生的心理輔導和安全教育,幫助留學生妥善應對學業壓力、文化衝突、環境不適等普遍問題,這既是黨和政府對海外留學生的關心關愛,也是對留學生積極有效的預防性保護。而這項工作也必須隨著形勢的發展和挑戰的增加,不斷廣泛、深入、有力度地推進下去。
胡鑫宇曾在課本上曾留下這句話:“如果我不活了,將會變得怎麼樣?”然而可悲的是,他和那些走上絕路的留學生都沒有意識到:死,其實是最不可取、也是最沒有意義的行為,除了給家人帶來無盡傷痛之外,改變不了任何狀況,更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最終或隻能讓自己成為別人口中可歎、可憐、可悲的談資。
因此,要培養廣大海外留學生對生命的珍惜和敬畏,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也要讓他們深刻認識到,“對世界而言,你隻是一個普通的中國留學生,但對你的父母親人而言,卻是他們全部的世界”。所以,“平安留學”,不僅是所有人對他們的良好祝願,更是他們對自身、對父母和親人、對國家和社會的一份責任。
還要讓留學生們在複雜的海外多元文化環境中,逐步培養起樂觀、豁達、開朗的心態,坦然麵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和壓力。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在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時,一定可以尋求外部幫助,線上的父母親人,身邊的學校辦公室,老師和同學,還有中國駐外使領館等等,都可以是他們傾述和求助的對象。
而與此同時,加強對國內青少年學生、海外留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懷,完善國內學校心理谘詢體係、社會家庭學校教育體係以及海外領事保護與協助體係建設,通過專業規範的教育引導和心理健康服務,幫助廣大海內外學生們從小塑造積極的心理品質,形成“自尊自強、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人格修養,最大程度地減少各個年齡階段的“胡鑫宇式悲劇”,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
來源:原創作者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副教授李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