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每年都有無數的招生官強調美國大學錄取“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正如前耶魯招生官LIoyd Peterson所說:“美國大學招生是一門藝術,並沒有標準的統一的錄取公式。”但是,從《普林斯頓評論》與《時代周刊》合編的年刊《適合你的最佳大學》和《普林斯頓評論》公布在網上的評估方法中,我們還是為那些想要成為美國大學佼佼者中一員的學生總結出了一套強大的“美國大學標準錄取公式”。

學習成績仍舊是占比最大的評定標準

從公式可以看出,參與評分的項目共有13項。前6項注重學業成績,7—12項考察綜合素質,最後還有一些大多數人所不會有的“紅包項目”。從表麵上看這個計算公式,美國大學錄取的“不公平”之處似乎有很多。第12、13項拚得已經不是學生,而是父母乃至一整個家族。

推出這個公式並不是為了把學生從“高考”的標準化流程轉移到“美國大學錄取”的流程裏來,而是為了方便家長和學生。如果打算考取美國大學,當然要先了解美國大學的遊戲規則,然後去理智的思考這個過程,合理評估自己的實力,才能達到最終的理想結果。

1.就讀高中(0—4分)

根據公式,就讀於最知名高中的學生可以得到4分,美國名校、富人區公立學校的學生得到3分,一般公立高中在這一項中很遺憾被評定為0分。

2.課程難度(0—21分)

美國學校水平參差不齊,在同一所學校裏,各種課程的難度差別很大。這一點,即使是全美最著名的高中也不例外。同是一所高中畢業的學生,有的修了大學的一大半課程,有的隻完成了普通高中所要求的基本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提早計劃課程。

3.平均成績(0—16分)

美國高中學校打分並不規範,各校之間差別很大,對高中四年的平均成績GPA(Grade Point of Average)的折算也很不相同。以最普通的百分製折算成4.0製,最高分區的95〜100分即GPA4.0,得到16分。需要說明的是,一般在美國的學校,90分以上算A,GPA=4.0;80分以上是B,GPA=3.0;80分以下為C,GPA=2.0,算是相當差的成績了。

4.年級排名(0—3分)

在美國學校裏,學生的日常作業、平時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的成績都被累加起來,然後由計算機算出一個平均成績,最後用這個平均成績,排出高中四年的年級排名。

在競爭激烈的美國高中裏,年級排名對於升學很重要。名牌大學在考慮來自同一所學校的幾個考生時,年級排名是重點依據,如果沒有足夠充分的理由,學校不會舍棄排名靠前的學生而錄取排名靠後的。

5.SAT成績(6—25分)

SAT成績在這裏也可以折算成錄取的參考指數。(按照新SAT總分1600分計算)如果是大學校隊教練招募的運動員和少數民族學生會得到加分的優待,在做這一項的折算之前可以在原SAT成績的基礎上加上200分,然後再按SAT成績除以63的方法計算出這一部分應得的分數。

6.國家榮譽學者決賽者(3分)

國家榮譽學者決賽者是每年在全美高中生畢業班中評選出來的,其中的主要依據之一是畢業前一年參加的PSAT考試和SAT考試的成績。每年進入全美決賽的有8000人,最後能夠成為國家榮譽學者的隻有2400名。

但是,因為最後公布獲得國家榮譽學者的時間是在畢業當年的春天,而報考大學的時間一般是在畢業前一年的年底或者畢業當年的年初,在報考大學時國家榮譽學者的名單還沒有公布,隻公布進入國家榮譽學者決賽者的名單。所以,大學給予入圍決賽的8000名學生與國家榮譽學者同等的待遇,有的大學給予他們非常優厚的榮譽獎學金。

一錘定音的文書寫作至關重要

申請文書在大學申請時至關重要,文書的好壞得分最多可相差8分。

7.申請文書(-3—5分)

美國的教育文理並重,隻要平時認真學習,一般也不會寫出負分數的文書。但有些中國留學生的數理化和文科發展很不平衡,數理化的成績很好,語文水平和表達能力卻很差。另外還由於英文和中美文化的差異,中國學生寫不出英文文章,或者寫出讓人哭笑不得的文章,這並不是個別的現象。

中國學生應該把批判性思維和寫作作為重要的一課,從小學會自我表達,這樣才不會吃大虧。

8.推薦信(2—4分)

經常有人問,可不可以請某人爸爸的朋友、某科學院的教授寫推薦信;也有人說,我的某親戚在美國的大學任教,是否可以請他寫推薦信。從以上看到,推薦信的得分可能從負3分到4分,這都是請不同的人寫推薦信的不同結果。

想成功申請美國名校應注重體育活動

課外活動在大學錄取中也占有很大比重。

9.課外活動(-5—30分)

如果不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就幾乎不可能被一流大學錄取。

10.種族多元化(3—5分)

亞裔中學習好的學生很多,因而受到減3分的“懲罰”;不過,外國來的學生,可以享受加5分的優待。同是華人,一減一加,相差8分。同樣看來“不合理”的是,如果是來自於紐約附近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學生,也要受到減3分的“懲罰”,因為他們的教育條件比其他地區學生的更好,比來自教育相對落後地區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受較好的教育,也許他們還能得到升學顧問的指導,減他們幾分才算“公平”。

11.體育活動(8—40分)

體育運動在美國大學申請裏占有極大的比重。體育活動可以得到很多加分,從8分到40分不等。隻要是學校主力球隊隊員,並投入很多時間參加訓練、比賽,就可以得到13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美國學校對體育運動的重視。

如果學生是全美最好的高中生運動員或奧林匹克運動員,可以加上40分,似乎什麼學校都可以錄取了。但實際上又不完全如此,運動員學生在學習上也不能一塌糊塗,各校也有一定的最低錄取標準。

家庭背景依舊是學校錄取的加分項

超級錄取的項目,是所有評分標準的第12項,可以得到40分。包括高中生的英特爾科學獎得主,在大出版社出過書的學生,著名電影或者電視係列片的主要演員,父母是大名人、政治家或廣受尊重的教育家,或者家裏給大學捐巨款蓋過大樓等,都會有加分項。

12.紅包項目(40分)

除了上麵的12個主項目外,還有幾個姑且叫作“紅包”的附加項目,可以獲得很多加分。

①父母(3—8分)

父母是校友:5分。

父母是大學的主要財政支持者:8分。

父母是名人:8分。

父母是本校教授:3分。

父母是係主任:8分。

父母最近剛剛給學校捐一筆巨款:6分。

②家住遠處(3分)

住在離學校500英裏遠的地方:3分。

申請的私立大學在你的州還沒有招收過學生:3分。

③教練征召(5—10分)

教練征召的主要運動隊,如美式足球隊:10分。

教練征召的校隊,非主要運動項目:5分。

④極其特殊(3—5分)

學校裏同一性別學生少於全部學生40%的:3分。

學校首次招收與你的性別相同的學生:5分。

幾乎沒有你的種族的學生在這所學校求學:5分。

你的高中是這所大學的“輸送器”:3分。

你的高中從來沒有人上這所大學:3分。

以上各項體現了美國大學招生中對學生的考察,它們廣泛存在於美國大學招生實踐中,是大家需要了解的事實現狀。打不出有用的“超級”底牌,也發不出大“紅包”,並不意味著與美國名校失之交臂,我們更要靠自己的努力來贏得這一場比賽。


具體評分標準

1.就讀高中(0—4分)

2.課程難度(0—21分)

AP課程或國際學士項目課程:21分。

修榮譽和AP課程的主課(語文、數學、外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14分。

修一般課程,沒有榮譽和AP課程:6分。

兩年隻修五門以下主課的:0分。

3.平均成績(0—16分)

GPA 4.0(95—100分):16分。

GPA 3.5—3.9(90—94分):15分。

GPA 3.0—3.4(85—89分):14分。

GPA 2.5—2.9(80—84分):12分。

GPA 2.0—2.4(75—79分):10分。

GPA 2.0以下(75分以下):0分。

4.年級排名(0—3分)

全年級排名第一的學生:3分。

全年級排名前10%的學生:2分。

全年級排名前25%的學生:1分。

全年級排名50%以下的學生:0分。

5.SAT成績(6—25分)

SAT成績1200/63=19分;

SAT成績1450/63=23分;

6.國家榮譽學者決賽者(3分)

7.申請文書(-3—5分)

招生委員會收到的最好的論文之一:5分。

非常好的論文:3分。

草率的、有結構問題、拚寫錯誤或看似由別人寫的文書:-3分。

8.推薦信(-3-4分)

全國著名的教導主任寫的強有力的推薦信:4分。

說了其他材料沒有提到的有關你的個性的推薦信:3分。

比要求的份數多寄,每多寄一封推薦信:-2分。

與申請學校有關係的政客、名人寫的推薦信,每封:-2分。

寫自非專業學科的教師或沒有強調特點的推薦信:-3分。

9.課外活動(-5—30分)

極為突出,多方麵表現活躍,在社區或學校很受尊重,並在多次活動中是領導者兼苦幹者的:30分。

參加多項社區、學校活動,創辦或領導至少一個組織,或者每周工作20—30個小時:22分。

不是社團領導者,但是穩定的骨幹:15分。

表現一般,有一點興趣,但是更注意自己的愛好,參加一兩個組織或者一星期工作幾個小時的:10分。

懶漢,不參加社區學校裏的活動,熟知大多數的電視角色的:-10分。

10.種族多元化(3—5分)

少數民族、印第安人:3分。

女生申請工學院的:3分。

亞裔:-3分。

外國人:5分。

11.體育活動(8—40分)

全美高中最好的/奧林匹克比賽的運動員:40分。

參加多項運動且至少有一項足以參加大學校隊:25分。

至少在一項運動中擔任校隊主力且投入很多精力:13分。

經常參加運動,但不是校隊隊員:8分。

12.超級錄取(40分)

英特爾科學獎。

在大出版社出過書。

著名影片或者電視係列片的演員。

父母是大名人、政治家、備受尊敬的教育家。

父母是學校的巨額捐款人。

監製:李璨

審核/責任編輯:田江含

記者:劉煜

來源:《留學》雜誌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