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暨展覽成功舉辦
經國務院批準,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舉辦的第23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暨展覽(以下簡稱“年會”)於2023年2月16-18日在京召開。年會由全體大會、CACIE之夜、專題演講、平行論壇、宣講會、項目洽談和教育展覽組成。
年會以“適應與改變——重塑我們的教育”為主題,超過4300名全球教育界精英及政府、企業、社會各界代表相聚北京,聚焦全球教育發展之“變”,彙聚全球教育精英之“智”,展望全球教育發展未來。
No.01
雲集全球行業精英領袖,共謀教育創新變革之道
2月17日,年會全體大會在京召開。中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作視頻致辭。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主持大會開幕式。懷進鵬指出,過去十年,中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曆史性跨越,教育公平取得曆史性成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提質增效,中國的教育事業發生了格局性變化。
懷進鵬表示,中國教育將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對教育的係列規劃部署為根本指導和遵循,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做到“四個堅持”:一、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二、堅持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三、堅持不斷創新改革;四、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
懷進鵬強調,合作共贏永遠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各國必須應時而謀、順勢而為,牢牢把握時代潮流,堅定合作信心,不斷提升教育發展韌性。他提出三點倡儀:
一是充分發揮機製平台積極作用,密切教育合作。各國能夠深度參與多邊機製框架下的教育合作,加強在教育領域的互聯互通,促進全球教育的共同發展。
二是全麵深化數字教育合作,推動教育現代化。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麵,合作提升師生數字素養和能力,實現教育更高質量更加公平與包容的發展。
三是廣泛開展交流互鑒,夯實合作基礎。各國應在切實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基礎上,創新設計更多交流項目,不斷增進彼此理解與友誼,推動建設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世界。
年會主賓國為德國。德國駐華大使傅融出席會議並致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1屆大會主席穆朗發表視頻致辭。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小涓、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中山大學校長高鬆、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劉寧榮、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出席大會做主旨發言。德國大學校長會議主席安德烈·阿爾特、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校長休·布雷迪、世界職業院校與技術大學聯盟主席道恩·沃德及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以視頻方式做主旨發言。
年會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博士和奧斯卡獲獎導演柯文思通過各自專業視角為參會代表帶來對“從病毒研究看科學突破與技術進步”“中國故事的影像敘事與國際傳播”的精彩解讀與詮釋。
No.02
融貫中外教育思想精粹,激發教育變革創新勢能
年會麵向全球征集優質提案,舉辦35場高質量分論壇及項目宣講,邀請近500位國內外教育政策製定者、中外大學校長、領軍教育學者、知名企業家、國際組織代表圍繞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專題教育等領域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熱點議題展開研討,為全球教育變革提供指引。
年會期間發布《2022年中外合作辦學發展報告摘要》《“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發展調查報告》《CEAIE2022年度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報告——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現狀調研》《職業院校境外辦學實踐指南和案例分析》《高中卓越國際項目評價規範》《英國職業英語合作機遇名錄》6份權威報告及最新成果,引領國際教育高質量發展;發起籌建“一帶一路”開放教育發展聯盟的倡議並上線世界開放大學發展指標體係專題網站,解讀最新政策、研判教育發展趨勢,為院校國際化戰略製定和實施提供有益參考。
No.03
網羅全球頂尖教育機構,打造國際共享合作平台
年會首次推出「CACIE Connect」在線洽談平台,收錄近千所中外教育機構,通過展覽+洽談融合形式,助力中外教育機構合作。
No.04
創設多樣主題展示活動,彙集中外優質教育資源
中國國際教育展官方展團權威領銜
中國國際教育展北京站邀請德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美國、法國、愛爾蘭、俄羅斯、芬蘭和瑞士10個官方展團,集結全球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所海內外院校機構參展,舉辦10餘場留學與擇校講座。教育展堅持“線下+線上”混搭模式,全方位展示各國各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多元化求學需求,繼續帶來最權威、最及時、最全麵出國留學及合作辦學政策谘詢與擇校指南。北京站觀展總量達2.2萬人次。
專題教育展前沿成果集中呈現
年會創新設立教育數字化應用場景展、中國院校海報展、中國院校視頻展、教育場景展,共有62個院校、企業等機構參展,集中展示中國在教育數字化領域、國際化建設等方麵取得的發展成果與創新理念。
特色交流活動 行業社交精彩紛呈
年會打造多場形式多樣的配套交流活動,為中外與會代表提供個性、多元的麵對麵交流機會。
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暨展覽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致力於搭建高層次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平台,推動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和全球教育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