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吳謝宇殘忍謀殺親生母親一案做出終審判決,維持一審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01

曆時8年、震驚全國的北大高材生弑母案落下帷幕。在法庭上承認“幫助母親了斷”的吳謝宇,在一審後寫萬言書追悔求生的吳謝宇,終於沒能逃過法網。

這不是什麼高智商犯罪,相反,吳謝宇從醞釀殺機的那一刻起,再也不是鄰居眼裏“別人家的孩子”,再也不是親友心中令人羨慕的學霸,他愚蠢到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就連殺人也像考試、學習一樣算無遺策、萬無一失。

二審時,辯護律師強調吳謝宇的精神狀態值得法庭關注。並非狡辯。要知道,進入國內某頂級名牌大學的各地本科、研究生一年級狀元新生中,竟然有40%抑鬱症患者,他們入學後的反常舉動令人匪夷所思:厭學。比抑鬱症、厭學更可怕的事不正發生在吳謝宇身上嗎?

顯然,“北大”、“學霸”等耀眼的修飾語與滅絕人性的“弑母”聯係起來的時候,決定了吳謝宇案對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教育界的震撼程度。

02

當一個被社會認同推崇的好孩子、好學生舉起啞鈴砸向母親並毀屍滅跡的時候,教育是那樣卑微而孱弱,它阻擋不了人性的扭曲,它保護不了母親的安全。

被害者是媽媽,也是教師,更加重了悲劇性的結局。吳謝宇的媽媽是嚴母,也是嚴師,她把孩子培養成保送名牌大學的學霸,是否不經意間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呢?是否加劇了一個被壓抑靈魂的逆向發展呢?吳謝宇在一審時的言論是幫媽媽死,因為她痛苦,這種近乎恐怖的狡辯掩蓋了對教育和母親的憎恨與仇視。

在吳謝宇舉起罪惡的啞鈴時,教育在哪裏?而當吳謝宇的媽媽以教育的名義剝奪孩子的自由和平等時,教育的意義在哪裏?

03

8年前,北大學霸吳謝宇已經社死,無論他是否有精神病,無論他是否被判處死刑。於是,“北大”、“學霸”之於他,已經毫無意義。

又是一年高考時。當抱著逆天改命信念的考生畢其功於一役,他們無暇思考死記硬背對自己的思維方式所造成的多少永久性損傷,無暇顧及成功學引發的“他人是陷阱”埋藏多少睚眥必報的仇恨,無暇評估以愛的名義的剝奪和強迫所延續的多少壓抑和心痛。

高考總會結束,而嵌入高考重壓之下的扭曲和強製,可能在此後的10年、20年、甚至整個餘生中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並非危言聳聽。

吳謝宇的致命捶擊葬送了母親的生命,也殘暴地否定了教育的意義。母愛與師恩的雙重毀滅讓公眾再次深思愛與教育的實質性內涵:自由與平等。無論如何,不符合人性的愛與教育的表現便是對自由與平等的忽視、甚至踐踏。

“己所不欲而施於人”的愛與教育一直在暗流湧動地傳遞著冷漠、隔閡、孤立、憎惡,反作用於家長和教育者時,則是加倍的焦慮、不安、甚至恐懼。

不知道即將被執行死刑的吳謝宇是否意識到,自己病態的反抗所剝奪的是母親的自由,最終也是個人的自由。而被反噬的母親再也沒有機會反思她的教育給孩子帶來的痛苦與異化。

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國際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