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初,教育部官網公布202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291萬人,再創曆史新高。針對高考體製利弊,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撰文,刊登在“中華好學者”官方微信公眾號,引發了對高考體製、應試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國際化等熱點的深入思考。

01 應試教育受益者客觀分析高考

出身普通家庭的施一公承認,自己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經過長期反複練習、備考,他取得文理科成績的平衡,鞏固強化基礎知識和技能,最終以優異的高考成績進入清華大學。高考麵前人人平等。解放後,民國的精英教育逐漸讓位於新中國的大眾教育。1977年恢複高考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在逐步加快。

不過,在教育最公平的年代,應試教育的升學體製更青睞循規蹈矩的學生。“過分強調公平會對卓越產生壓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據每個人的特點來進行相應的教育。”施一公辯證、客觀的評論能否改變高考體製呢?

02 國內高校自主招生的沉浮

“高考應該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給予學校和學生更多自主權,構建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方式,讓一些單科天賦異稟、創造力超強但不適應傳統高考製度的學生也能脫穎而出。”

其實,施一公提到的“更多自主權”觸及國內“統考統招”的根本體製。2003年教育部下發《關於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決定選取90所高等院校作為試點。從全國而言,自主招生的範圍和數量都非常有限。實施自主招生的院校,自主招生規模不超過錄取總量的5%。

然而,由於這批試點大學集中了幾乎所有985名校,示範效應明顯,社會影響很大。2003年教育部設立自主招生的初衷,是為了提高人才選拔的效率,打破高考成績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一元化模式。

不過,在試點推行過程中,“效率與公平”之爭始終存在,很難兼顧。2014年以來,教育公平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2014年教育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規範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高考加分項開始逐步取消,標誌著國內高校招生“自主權”受到限製。2019年1月教育部《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格控製自主招生規模”,強調“要在上一年錄取人數基礎上適度壓縮”。2020年1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規定“2020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至此,全國高考又開始回歸“裸考”模式。

03 教育公平之痛與教育國際化

作為科學家,施一公對中國科研人員的現狀有清醒的認知:“大多數中國科學家都如年輕時的我,傾向於選擇保險、可靠的科研方向。而猶太裔科學家則更願意挑戰,選擇冒險、創新的研究方向。在做出最傑出科學貢獻的科學家中,中國人遠少於猶太人。強調標準答案、追求既定目標的保守思維方式是直接原因,而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這種思維方式形成的根源。”

如果將中國高考和“美國高考”SAT比較,高考成績在中國大學的錄取中所占比重遠遠超過SAT成績在美國大學錄取中的分量。這似乎也從一個側麵印證了,國內高校“嚴進嚴出”,海外高校“寬進嚴出”。

由此,在國內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形勢下,中國學生和家長開始選擇“填報國際誌願”,即申請留學或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高考後留學是“用腳投票”的模式,反映出教育市場的供需關係,也是從被動國際化向主動國際化的選擇過程。教育國際化是另類的教育公平,是對教育公平極端化的修正和創新。

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國際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