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海歸老爸與娃共讀《時間商店》:哈佛為什麼限製錄取亞裔學霸?

最近,孩子對《時間商店》這本書很著迷,一口氣讀完了,還說借給爸爸媽媽看,我們三口人閱讀共享的步伐在加快。
《時間商店》是韓國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李奈英的小說,我還是第一次閱讀韓國人的作品,越看越覺得是在描寫中國的小升初,不過,比中國雞娃家庭更邪乎!
1
主人公李允兒在課外輔導班、學校應試教育的重壓下,一個偶然的機會,進入時間商店,獲得了每天購買專屬自己的10分鍾權益,代價是以頭腦中的幸福記憶做交換。
為了在數學競賽、平時考試中得到全校第一,積累進入重點中學的資曆,完成媽媽含辛茹苦的目標,完成因癌症去世的爸爸的心願,這個小學五年級、經常排在第二名的學霸,不惜用換取的10分鍾抄襲他人試卷,並屢次獲得第一。
屢屢得手的李允兒,很快遇到危機:她的幸福記憶很快耗盡!
“我幸福的回憶……這麼突兀地回想還真是有些茫然。因為這樣的問題不會出現在考試題裏,所以我從來也沒有思考過。”
真心感到幸福的記憶才能交換時間。李允兒靠抄襲、欺騙獲得的第一名,其實並沒有給她帶來幸福感,隻有忐忑、倉皇、草木皆兵,這段記憶自然也無法兌換時間。
2
這樣的經曆在中國人、乃至深受農耕文明影響的亞洲人當中實在是司空見慣,這種傳承在西方社會亞裔群體(以東亞、東南亞人為主)中也是屢見不鮮。
其實,亞洲、亞裔父母將教育功利化的短視行為,源於自我意識的嚴重壓抑。李允兒的媽媽拚命工作,身體透支,而她的自我已經淹沒在給孩子做飯、督促其考上重點學校上了。
這位媽媽並不知道,她的女兒為了完成“全校第一”的家庭目標,已經到了不擇手段、三觀盡毀的地步。換句話說,畢其功於一役的成功學教育終究會在“成功”時遭遇實質性的潰敗!
李允兒媽媽工具化的、狹隘的人生格局必然使生存壓力、成功壓力、“打工人”的虛無感傳導給孩子。在幸福感培養、普世價值引導嚴重缺失的前提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課外輔導“三合一”,教育的全部意義倒退為升學培訓!
著名學者鮑鵬山教授多年前提到的全社會陷入“打工仔教育”的畸形路徑,在中國、在亞洲、在西方亞裔圈普遍存在,積重難返。
3
小說《時間商店》提到,當李允兒痛心其幸福感大量流失、要求用時間買回幸福感時,她才發現,“回購”的幸福感中摻雜了很多“別人家孩子”的幸福幻象,與自己無關。
這是對功利的家庭教育更深刻的批判與反思:強求一致導致的個體淹沒、個性毀滅,反過來很可能阻礙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和出路。
2023年6月29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學在招生錄取過程中采取的“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特指美國高等院校招生錄取時為保持在校學生種族多元化而向西班牙裔、非洲裔學生的傾斜政策)違反美國聯邦憲法,全美所有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在招生時不得將種族因素淩駕於其他因素之上。
哈佛大學基於“政治正確”而推行的“平權行動”,為西班牙裔、非洲裔學生創造了更多入學機會,但在實踐中不可避免地出現“種族悖論”,即保證了西班牙裔和非洲裔的機會,便可能關閉更多亞裔、白人學生的通道。
其實,美國名校對亞裔學生的錄取限製由來已久。一方麵,亞裔人口在美國人口中的比重低於非洲裔、西班牙裔;另一方麵,亞裔在標化考試中的高分並不一定是名校最看重的表現。
注重“全人教育”的哈佛強調個性和對普世價值觀的認同,這些往往是亞裔學生的弱項。
也就是說,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做出有利於亞裔學生的裁定,並不一定能大量增加亞裔在美國名校中的錄取比例。
另外,即便從世俗成功的角度分析,名校畢業的亞裔學生在美國躋身企業高管、院校知名學者的比重並不高,遠低於印度學生。
4
在《時間商店》的結尾處,李允兒砸碎了買賣時間的手表,擺脫了心魔,她還堅定地說:
“我要擁有更多的幸福,我要好好想想我喜歡做什麼,我想說什麼,而且我要成為自己時間的主人。”
畢業於海外名校的我和愛人,其實並沒有多少名校的執念。更希望將符合人性發展的家庭教育給予孩子,與她一起成長,從她的不足中找到家長性格、思維的問題,著力修補、改正,讓孩子感到一家三口人之間的平等、融合與關愛。
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國際教育頻道主編趙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