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新質生產力”成為焦點之一,不僅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更成為C位熱詞,引發廣泛關注。新質生產力依托新科技,落腳在新產業。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係。

天津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進一步盤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質量,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切實增強經濟活力,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作為天津市創新活力最為活躍的園區之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向著更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這座園區不辱使命的應有擔當。

2019—2024年科技園總結回顧中的一組數據頗為亮眼:注冊企業從2019年的940餘家增至目前已突破5000家,注冊資本超過2000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從12家、19家猛增至193家、259家。天津市雛鷹企業從2019年的7家增加到2023年的145家,“瞪羚企業”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專精特新”企業從2020年的1家增加到2023年的12家。與五年前相比,科技園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服務業營收由4.3億元突飛猛進至超8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07%,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超50%。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發現,科技園已經找到了“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正在開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門。

一、轉動“金鑰匙”擁抱產業與科技“新”創新

當前,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2021年,科技園就已明確了以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大健康為主導,科技服務業為支撐的“3+1”產業體係。三大主導產業聚焦自主創新,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產業前瞻技術突破,力爭通過產業培育,形成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科技服務業提供專業化、市場化的創新服務,為三大主導產業提供有力支撐。

細數產業圖譜,上述產業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新質生產力提到的產業領域不謀而合。科技園有著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和載體優勢,非常適合研發、創新工作。這四大產業都是未來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也是挺立時代潮頭、緊扣時代脈搏的深入研判。

提前入局,提速迭代,提質發展。科技園主動出擊,贏得了發展先機,近年來,圍繞“3+1”產業發展,科技園“捷報頻傳”,新質生產力奔流湧動。

在科技園企業——致導創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架複合翼無人機產品正進行小批量驗證。“我們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設研發總部,天津設中試和生產車間。”據致導科技負責人介紹,從幾年前主打無人機單一航電模塊研發生產到實現整機研發製造,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自主研發無人機在市場上已形成較強競爭力和較高占有率,營收年均增長超15%。

創新是科技園的使命所在,更是生命所在。在科技園,致導科技的發展並非個例,在園區的支持下,一批科技型企業迅速做大做強,不斷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其中,天津威努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連續兩年獲得工控防火牆榜首,站穩了國內工控安全領域龍頭。零氪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發展成為國內最早、規模最大的重症腫瘤醫療大數據及健康管理服務商。科芯(天津)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長為年銷售突破5000萬元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銳創環保、創雲融達、天易海洋管道測試等一批企業入選2023年天津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而位於科技園核心位置的天津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示範基地,由北京中關村的團隊以輕資產模式直接運營。這裏是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和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聚集了300餘家科技創新企業,成為了科技園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

二、牽住“牛鼻子”構建協同發展“新”機製

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北京中關村與140公裏外渤海灣畔的濱海小鎮的協同合作新機製,讓發展故事越說越精彩。

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向改革創新要動力。科技園設立的初衷就是利用北京中關村和濱海新區的各自發展優勢,形成了“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的模式,積極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場景應用。在機製上,雙方共建共管,並由天津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有限公司運營服務,著力推動科技園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格局;在政策上,探索把北京中關村與濱海新區先行先試政策在園區交叉覆蓋,充分將北京創新鏈與濱海新區的產業鏈相融合,以更廣闊的應用場景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孵化;在產業上,將高精尖產業研發優勢、高端人才集聚優勢與新區先進製造業產業優勢、可開發空間承載優勢、海空兩港優勢和成本優勢聯合互補;在服務上做好延伸、拓展與優化,讓企業無後顧之憂,全力向著打造“類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的目標進發。

為了解決科技園零工業用地的短板,2023年,科技園啟動建設了濱海—中關村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與此同時,由天津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有限公司、北塘灣科發公司、科芯科技公司三方共同成立了天津中關村產業發展公司,融合中關村與天津經開區開放創新的發展基因,融合國企與民企的資源優勢,以28畝M0新型產業用地為示範樣板,打造濱海—中關村新質生產力中心,以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及科技服務為主導產業,滿足創新主體在科技園研發、小試、中試全鏈條的孵化轉化,通過輕重資產結合的方式厚植新質生產力發展沃土,將成為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的承載新高地。

除此之外,科技園充分借鑒北京中關村科創集成服務經驗,強化知識產權和科技金融賦能,打造了中國(濱海新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知識產權股權投資基金、知識產權風險補償金等服務體係。科技園與北京中關村發展集團共同謀劃的中關村生態雨林基金也已正式投入運營,用金融“活水”緩解科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024年,科技園還成立了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天津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服務中心,進一步推動了中關村集成服務體係資源落地濱海—中關村。

三、握緊“方向盤”動能澎湃向“新”而行

發展新質生產力,跑出加速度,才能贏得勝算。目前科技園擁有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示範基地、北創百聯、津京互聯3家國家級和6家市級眾創空間、孵化器、企業研發中心。擁有中國(濱海新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知識產權法庭、知識產權股權投資基金、企業家法治會客廳等集知識產權創新成果創造、運用、保護、服務全鏈條服務。成立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聯盟、聘任京津冀人才導師118名。上線入區企業和員工專享小程序——“創享通”,與建行合作打造“創業者港灣”,舉辦京津冀數字產業發展論壇、首屆未來醫療成果轉化與合作大會、世界智能大會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發展論壇、首屆“智彙濱海”人才節創新創業大賽等人才服務交流活動百餘場,發揮平台服務功能、迸發創新激情與活力。

不久前,科技園迎來了一項新挑戰——打造濱城科創區核心區,即充分發揮京津冀協同創新重要載體平台作用,有效釋放北京中關村和濱海新區創新政策疊加優勢,提升科技創新增長引擎能力,不斷蓄積新質生產力澎湃創新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濱海—中關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麵對新挑戰,科技園要在新產品、新技術、新動能方麵下功夫,走出一條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新發展路徑。

為了進一步蓄積向前的創新動能,圍繞“3+1”產業體係,未來科技園將聚集打造一批擁有自主創新技術、成長性高、有帶動引領作用的科技型企業,圍繞新賽道培育一批根植性強的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現有存量空間基本實現全部高效利用,充分發揮政策創新示範引領作用,形成兩至三個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科技園將繼續深化同北京的合作模式創新,按照計劃與北京理工大學共建的北京理工大學新能源與高性能製造實驗室將於今年正式啟動運營,形成專業化強、應用場景足、承接效能好的創新平台體係。

接下來,科技園還將探索市場化利益共享機製,加強與北京懷柔科學城、朝陽區等區域合作,推動北京大科研裝置及科技金融功能向科技園延伸。同時,積極鼓勵天津科技大學、遼寧石化大學濱海石化產業研究院等打造優質新型研發機構,整合濱海新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知識產權股權投資基金、知識產權風險補償金等資源,營造創新生態,完善全鏈條全流程的科技服務體係,推動京津冀更多創新成果通過在科技園轉化和產業化。

挺立潮頭,方知浪高風急;登高望遠,才見壯闊河山。未來,科技園將繼續定位協同創新“賦能者”,從深化合作機製、精準產業布局、優化集成服務、深耕創新發展四個方麵努力,圍繞“創新+培育+產業化”發展主線,為科技園新質生產力的全麵開花提供廣袤的發展土壤,高水平規劃產品、高質量培育產業、高規格集聚人才、高標準構建創新生態,向著將科技園建設成為京津冀全麵創新改革的引領區、吸引聚集全球創新資源的高地、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示範區全麵進發。

來源:濱海—中關村科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