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江教授
中共黨員,文學博士,三級教授。首屆江蘇社科英才,江蘇省333人才第三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南通市226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南通大學拔尖人才,南通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曾獲江蘇省政府留學基金赴美國麻省大學訪學。研究方向為翻譯學與比較文學。講授商務翻譯、中外翻譯理論等本、碩課程。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2項,主持江蘇社科英才、省廳等課題6項,參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主編翻譯學研究型教材2部,參譯《譯文版牛津英漢雙解詞典》,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省級、市廳級科研成果獎10項。
初心是什麼?
2019年底,外國語學院黨委舉行“守初心,擔使命——學習身邊先進典型”主題黨日活動。嚴曉江教授應邀作為訪談對象,從理想信念、成長過程、教學科研等方麵暢談感悟,與師生共勉,進一步堅定“立德樹人,以學生為本”的初心,以實幹精神助推學校“8050計劃”。嚴老師十分看重黨員教師這個身份,她說:“正是黨員教師這個身份,使我既普通又特殊。”黨員教師應成為教師的表率。她不僅傳道授業解惑,而且用工作實績詮釋共產黨員的內涵。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也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嚴老師躬耕於三尺講台,言傳身教。她用與時俱進、深入淺出的講課方式引領學生遨遊知識海洋,更使他們深深感受著翻譯課堂的人文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她說:“在目前新文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外語專業固然需要專業課程學習。但是,如果缺乏人文學科視野和使命擔當意識,單純進行聽說讀寫譯的技能訓練,則難以滿足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對優秀人才培養的需要。”嚴老師引導學生從閱讀中外經典文學作品開始,逐步積澱人文素養。品位經典,傳播經典,有助於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在當今倡導綠色物質生活的同時,更要倡導綠色精神生活,讓心靈綠色常青。她常常勉勵學生要牢記初心:“今後不論身在何方,不論在什麼崗位,都要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奮發進取、報效祖國,平凡也能演繹精彩人生。”幾年前,嚴老師曾擔任翻譯專業學生的班主任,在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麵都循循善誘。身殘誌堅的桑明銘同學學以致用,靠知識和智慧自食其力。遠赴美國深造和工作的沙曉燕同學發出了肺腑之言:“嚴老師的人品和學識是我學習的榜樣。作為異國他鄉的通大人,我一定要為母校爭光。”考取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的陳喚春同學很有感慨:“特別感謝嚴老師當年對我們的嚴格要求和規範化訓練,這是學術研究的基本功。”這些聽似平常的話語,卻是對嚴老師育人初心的樸素注解,也是學生踐行初心的具體體現。
使命幹什麼?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體係,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架橋人,尤其要用外國人便於接受的方式傳播優秀的中國文化,這是外語教師和翻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嚴老師胸懷這樣的使命意識,在跨文化研究和學科交叉方麵積極探索,逐漸形成了將翻譯研究與文學研究相結合的特色。圍繞“外國文學經典引進來”與“中國文學經典走出去”兩個方向,獲得兩項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國家課題立項難,研究過程亦充滿艱辛,按時結項殊為不易。每個項目從醞釀、申報、立項、結項、出版到評獎等環節,幾乎要花費5年時間,才能另辟蹊徑,再進入下一個新課題的準備。成果的價值如同大浪淘沙,在一遍遍的打磨中不斷得以完善。嚴老師第一項國家課題的結項成果專著《梁實秋的創作與翻譯》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獲江蘇高校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著名翻譯家、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張柏然教授這樣評價:“此書既考證鉤稽,又評述闡釋;多見旁搜遠紹,又不乏燭幽索隱。披讀嚴之新著,處處可見其探究發現之精神,與窮治其事之韌勁。” 第二項國家課題的結項成果專著《〈楚辭〉英譯的中國傳統翻譯詩學觀研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獲江蘇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著名翻譯家、教育部長江學者、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指出:“本專著對整合翻譯學與楚辭學的跨學科研究,弘揚中華文化價值觀,彰顯典籍翻譯理論構建的中華文化思想具有學術價值和創新意義。”
嚴老師一直配合文學院申博建設,是南通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方向的學科帶頭人,借助“南通大學楚辭研究中心”的良好平台,以傳承優秀中華文化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導向,在楚辭學、海外漢學、翻譯學的交叉研究方麵不斷進行開拓挖掘。她認為:向世界譯介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讓中華典籍走向世界,是翻譯工作者肩負的時代重任和曆史使命。
奮鬥比什麼?
“心血斑駁了歲月,信仰驚豔了時光”,2018年首屆南通大學卓越貢獻獎的這句頒獎詞是對嚴老師堅守初心、求真務實、潛心治學的真實寫照。當被問道“奮鬥比什麼”時,她若有所思地說:“一比投入,二比產出。”投入就是要有老黃牛和孺子牛的精神,產出則要有拓荒牛的氣魄。嚴老師難以忘懷在參與編撰辭典過程中導師的由衷感歎:“我和我的同事們終日躲進小樓領略著‘鐵窗’生涯,埋首於蠅頭小字,於無聲處字斟句酌,於無息間日積月累。相對於寂寞來說,編寫詞典是一種宣泄,是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抗衡的一種生命活動。”這種執著堅守、無怨無悔的初心時常激勵嚴老師馬不停蹄,力求新突破。
嚴老師深情回憶起在南京大學讀博的三年時光。她惜時如金,甘願坐冷板凳,每天清晨到達翻譯研究中心那座古舊的小木樓埋首書海,夜幕降臨時分回到南園那間簡陋的宿舍舞文弄墨。別人眼裏看似“苦行僧”般的生活,她卻怡然自得。“踽踽前行路,陋室出文章”,三年如一日的辛勤投入終獲收益。博士畢業論文《梁實秋中庸翻譯觀研究》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該專著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江蘇省外國語言文學與翻譯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她始終牢記讀博期間許鈞教授對博士提出的兩種素養:一是創新精神,二是發展潛力。近年來,嚴老師有關中國典籍翻譯的研究成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人民網、新華網、理論網、中國幹部學習網等網站轉載。麵對累累碩果,她淡然地說:“搞學術研究,一靠興趣與責任,二靠潛心與堅持,三靠積累與感悟,四靠特色與創新。正如王國維所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嚴曉江教授為人樸實,做事踏實,功底紮實,求實創新。她的潛沉之心激勵著年輕學子追求卓越,不斷超越。創遠見,理當誌存高遠;展宏圖,更應激揚人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