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第16屆學術大會暨第30屆院士大會在杭州召開。會議期間,選舉產生50名新科院士,中國學者共有10人當選。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郭子建院士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郭子建院士
郭子建,化學生物學家。1989-1994年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在英國倫敦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榮獲亞洲生物無機化學學會“傑出成就獎”。現任南京大學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Coord. Chem. Rev., Dalton Trans., J. Inorg. Biochem.等國際期刊的編委/顧問編委,以及《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無機化學學報》等刊物的副主編、主編。
截至目前,南京大學共有6位院士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此前,南京大學曲欽嶽院士、陳顒院士、方成院士、譚鐵牛院士、鄒誌剛院士也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配位化學,特別是生物無機化學研究工作,在生物無機傳感和金屬基抗癌藥物領域作出了重大貢獻。帶領團隊成功構築了多種高敏特異性熒光探針,以其為基礎,建立了鋅離子活體熒光成像實驗模型,展示了首例模式動物活體鋅離子熒光成像方法。針對順鉑水解這一關鍵藥物“活化”過程,郭子建及合作者率先對順鉑及其類似物的水解機製進行了係統研究,為理解不同鉑類配合物反應性能及活性差異奠定了基礎,同時為設計結構不同於順鉑的新型活性配合物提供了指導。曾獲意大利化學會Sacconi獎章、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
曲欽嶽院士
曲欽嶽院士,天體物理學家。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後更名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曾任南京大學校長,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
長期在天體物理領域內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伽碼射線源、脈衝星和中子星、超新星遺跡等,是我國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先驅者之一,為高能天體物理學在我國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曾任攀登計劃“天體激烈活動的多波段觀測與研究”首席科學家。著有《普通天文教程》,《恒星大氣物理》等著作。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中國天文學會90周年最高榮譽獎,國際編號為3513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曲欽嶽星”。
陳顒院士
陳顒院士,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後更名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地震局研究員。曾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國際地震學和地球內部物理學會(IAPEI)的地震預報和地震災害委員會主席。
長期從事地震學和實驗岩石物理學研究及其在環境、能源和減災方麵的潛在應用。20世紀70年代從事高溫高壓下岩石物理學實驗研究。發展了測量岩石變形的激光全息技術。發現的岩石熱開裂現象已被應用於核電站的安全性監測。90年代致力於地震預測和地震災害研究。運用地震學、工程科學和經濟學,首次編輯了“全球地震危險性圖和全球地震災害預測圖”。曾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
方成院士
方成院士,天體物理學家。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學天文係主任、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攀登計劃“天體劇烈活動的多波段觀測和研究”首席科學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天文與天體物理期刊主編、江蘇省科協副主席等職。
主要研究方向為太陽物理。主持設計和研製了我國第一座太陽塔望遠鏡。在耀斑大氣演化、耀斑動力學模型和譜線不對稱性,白光耀斑、日珥、黑子、微耀斑和埃勒曼炸彈等的半經驗模型,耀斑時氫的非熱電離和激發效應和光譜診斷耀斑非熱過程,太陽大氣低層的磁重聯等許多方麵取得重要成果。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國際編號為185538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方成星”。
譚鐵牛院士
譚鐵牛院士,南京大學黨委書記,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和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6年當選巴西科學院外籍院士。1989-1997年在英國雷丁大學工作,1998年回國工作,曆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自動化所所長、中科院副秘書長、中科院副院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
主要從事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等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出版編著和專著10餘部,在主要的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600多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00多項。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2022年獲國際模式識別領域最高獎—傅京孫獎。先後擔任多個國內外學術刊物的主編或編委,包括《自動化學報》(主編),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Pattern Recogni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和Machine Intelligence Research(主編)。
鄒誌剛院士簡介
鄒誌剛院士,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兩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
長期從事新能源材料方麵研究,在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等能源與環境材料的設計理論、核心製備和應用等方麵做出了係統性、原創性的成果。在Nature等一流國際期刊發表SCI科學論文800餘篇,獲中國發明專利100餘項、美國專利1項、日本專利2項。以第一完成人獲2012年、2020年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以及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4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及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大學特別獎,201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據悉,發展中國家科學院,也稱“世界科學院”,原名第三世界科學院,簡稱TWAS(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1983年11月,總部在意大利的裏雅斯特,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性的國際科學組織 ,由巴基斯坦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卜杜勒·薩拉姆(Abdus Salam)教授倡議創建,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