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是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天,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揭曉並頒發本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各個獎項,共有7個團隊和282名個人分別獲頒獎牌、獎章和獎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科大學王廣基教授領銜的中國藥科大學麵向精準治療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及成藥轉化研究團隊喜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牌。
這是江蘇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團隊。在王廣基院士的帶領下,該團隊麵向我國生物醫藥發展的重大需求,致力於創新藥物代謝動力學及成藥轉化研究,為我國創新藥物研發、成果轉化應用、助推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江蘇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為王廣基院士頒獎
“全國創新爭先獎”於2017年經黨中央批準,由中國科協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設立,是國家科技獎勵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科技人才大獎。旨在表彰在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社會服務等相關科技創新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團隊。該獎項每三年評選表彰一次,每次表彰不超過10個科研團隊授予獎牌,表彰不超過30個科技工作者授予獎章,享受省部級勞模待遇,表彰不超過30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獎狀。
據小編了解,今年共有7個團隊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牌表彰,其中2個是高校團隊,分別是中國藥科大學麵向精準治療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及成藥轉化研究團隊和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團隊。
精業濟群,為一劑“中國藥”
——中國藥科大學麵向精準治療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及成藥轉化研究團隊
精業濟群,是中國藥科大學的校訓。“精業”是提倡刻苦鑽研,精攻藥業,見賢思齊,精益求精,把自己打造成行家裏手;“濟群”則是提倡惠濟眾生,以服務國家和人民為己任,將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奉獻於社會,造福於民眾。
日前,小編前往中國藥科大學江蘇省藥物代謝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拜訪王廣基院士和他的團隊。說話語速不快、謙遜和藹,是王廣基院士給小編的第一印象。在聊天中,小編又發現,他使用的是十多年前隻能打電話和發短信的非智能手機。王廣基院士說:“我希望更好地鑽研於科學,不被外界過多打擾。”
多年來,王廣基院士團隊始終聚焦生物醫藥前沿,突破了眾多藥物新靶點發現、麵向精準治療的創新生物藥、細胞藥物和高端製劑的研發和轉化等生物醫藥領域“卡脖子”問題。
在團隊實驗室的牆上,有這樣一句座右銘——成功來自嚴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投身藥代動力學
致力打破中藥學“黑箱效應”
什麼是藥代動力學?小編首先拋出問題。
王廣基回答,藥代動力學主要研究的是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體內過程。以往,人們吃了某一種藥,可能並不知道藥品如何影響機體讓我們病情好轉或康複,這就類似於一個“黑箱”。藥代動力學則可以讓這個“黑箱”變得透明,讓藥物療效從定性變成定量。比如,當服下一粒藥後,藥物在人體內什麼時間是什麼濃度,什麼時候起到最大藥效,什麼時候藥物已經沒有作用需要補充了,都可以觀測得到。因此,建立高水平的臨床前藥代動力學技術平台對於新藥創製研發是必不可少的。
王廣基與藥物代謝動力學結緣,要從40多年前說起。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剛剛起步,其研究涉及的複雜的數學問題,需用數學模型、數學方程等形式描述藥物在體內的動態變化過程,令年輕的王廣基院士著迷,也促使他選擇了這個研究領域,並出國深造。
1995年,時任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夏霖邀請王廣基歸國工作。他謝絕了國外導師的邀約,欣然決定回國投身於祖國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中。在王廣基的心中,一直有著堅定的信念——科學家執著於科學,但是更執著於家國情懷。個人的成就再高,也比不上看到祖國藥學事業蓬勃發展的喜悅。
如今,王廣基院士團隊經過多年努力,已攻克多項“卡脖子”技術,團隊建立的國際先進水平的臨床前藥代動力學技術平台,已成為我國創新藥物研發重要支撐體係;率先把中藥藥代動力學從單成分拓展到多成分的研究;並從宏觀的血漿深入到微觀的細胞,從技術上解決了藥物在細胞內的藥物濃度的檢測問題,並建立新的數學模型,助力臨床的精準治療。“也就是說,通過學科的交叉融合,我們可以看到細胞內的藥物代謝過程,看到要怎樣通過細胞壁進入細胞核,進入細胞後又如何分布。如此一來可以更好地指導臨床的合並用藥和精準治療。”王廣基解釋。
正是因為讓藥物代謝變得可觀可感,王廣基團隊也解決了多年來中藥在人體內構成“黑箱”的問題。“我們針對中藥複雜組分檢測難、代謝途徑鑒定難、物質基礎解析難等問題,通過構建國際先進的中藥藥代動力學縱貫研究體係,既揭示中藥多靶點、整體調節的作用,也解釋了中藥標本兼治的重大的科學問題,促進中藥現代化。”王廣基表示。
創新爭先,做一劑好藥
聚力原創技術攻關
創新是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藥物研發正從以前的小分子化藥、靶向藥物、抗體藥物發展至細胞藥物。我國的生物醫藥行業正在從“跟跑”向“並跑”進而向“領跑”跨越。
“發現全新靶標,開發1類創新藥”正是成為“領跑”的關鍵,也是藥學界最難啃的“硬骨頭”。“做好基礎研究是關鍵。隻有我們把基礎打好,走在前麵,才能找到更多靶點,生產出更多的‘中國藥’。”王廣基告訴小編。
科研來自於臨床需求,也為了更好地解決臨床需求的問題。2019年,南京鼓樓醫院孫淩雲團隊的“異體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難治性紅斑狼瘡的關鍵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研究”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為了讓更多患者受益,當時鼓樓醫院副院長孫淩雲教授找到王廣基院士團隊合作,希望可以將這一醫療技術轉化為幹細胞藥物,讓治療更加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經過3年的努力,這一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治療狼瘡腎炎的幹細胞產品已經進入II臨床階段。
“以往的藥物注射到體內後會不斷代謝,無法再生,但當活細胞作為藥物注射到體內後,可以在人體內增殖,然後到它需要去的地方。因此,細胞藥物在治療免疫失衡、組織修複等方麵會具有獨特療效。”王廣基告訴小編,“如果化學藥、中藥是第一代藥物的話,疫苗生物技術藥物是第二代藥物,那麼細胞藥就屬於第三代藥物。”王廣基解釋,“這稱得上臨床醫學的革命,前景廣闊。對於生物醫藥行業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賽道,值得我們創新爭先。”
從一項醫療技術到幹細胞產品的研發,基於成熟的技術體係。幾年前,王廣基團隊針對 CAR-T、幹細胞等細胞藥物快速發展及成藥轉化的重大需求,就已開發適合活細胞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及成藥性研究技術體係,可以揭示活細胞藥物體內命運與藥效的關係,助力臨床精準治療方案製定。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醫藥是我國的瑰寶,如何讓中醫藥更好地現代化,是擺在很多藥學專家麵前的課題。“中藥因為存在著藥效明確、藥效物質基礎不明確的問題,難以得到國際醫藥學術界的認同,嚴重製約了中藥的現代化和走向國際醫藥市場。”
針對中藥大多口服利用率低、大量中藥組分蓄積於腸道的問題,王廣基團隊提出了“中藥-菌群-宿主共生代謝”理論,揭示中藥組分可通過“心腸軸”、“腦腸軸”發揮遠程調控作用。“基於這樣的研究模式,我們從《本草綱目》中‘久食,令人欣喜’的一種藥材中找到靈感,並提煉出新的化合物,發掘了可以快速抗抑鬱的新藥ZH01,目前已申請專利。”王廣基院士介紹。
兼具慧心與匠心
科研的真諦在於藥到病除
醫道濟世,精業濟群。在王廣基看來,藥學人既要有醫者仁心,還要有著慧心、匠心與合心——
慧心,強調能夠提出創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獨到的科學見解,最終為我國醫藥行業帶來新的認識和突破,做有用、能解決臨床問題、能落地的科研;匠心,要求在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和結果解讀等方麵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科研品質,將科研工作推向更高的水平。慧心和匠心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優秀科研人員的核心素質。慧心幫助科研人員找到正確的方向,啟發創新思維,匠心則保證科研工作的嚴謹性和可靠性,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重複性;合心,即合作,要保持謙遜的態度,積極與他人交流和合作,從不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中汲取靈感和啟發。最重要的是,堅持熱愛科學,保持對科研事業的激情和追求,以慧心和匠心驅動自己在科研領域不斷前行,為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在王廣基院士的團隊中,既有院士、國家傑青等領軍人才,也有越來越多“90後”“00後”的加入。“以老帶新,可以幫助年輕人在科研生涯早期確立好的研究方向,同時也為年輕人樹立科研的榜樣。我們不僅注重團隊內部的交流合作,也鼓勵和支持與其他團隊進行跨學科的科研合作和交流,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學習平台和發展機會。”在王廣基看來,藥學本身就是一門融合了醫學、化學和生物學等多種學科的交叉科學,從事藥學研究尤其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做科研一定不能閉門造車。切忌隻埋頭苦幹,一定要學會抬頭問路。目前,多學科交叉發展在科研中越來越重要,而團隊合作則成為推動跨學科研究的關鍵。
與其他學科不同,藥學承接著“生命之重”,是一個長耗時、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一種新藥的研發,往往需要曆時15年左右、投入20億美元,最終進入臨床的產品僅有不到10%能獲批上市。這就意味著,藥學研究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始終追求精益求精。
“我常常和同學們說,做學問,要不斷提升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專注力。這需要廣泛的文獻閱讀、終身學習模式,同時注重實踐和實驗技能的培養。也要不怕失敗,找準目標一直走下去,哪怕實驗有100次的失敗,但為了最終的成功,足矣!隻要肯鑽研,肯用心,最終總能解決問題,前途一片光明。”王廣基院士說。
今年,王廣基院士正好70歲。從1977年投身於藥代動力學的研究至今,當年的青蔥少年已經到了古稀之年,一頭青絲也已變成白發。但他初心未改。在采訪的最後,王廣基和小編說起自己求學時的一段經曆——“藥代動力學常需要長時間連續采集血液樣本,實驗非常累。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時候,我曾經48小時待在實驗室,當保安看到窗戶裏有燈光來檢查時很驚訝地問,為什麼你還在這裏?”
如今,王廣基院士依舊堅守在祖國藥學事業的陣地上,也回應著當年的那句話“為什麼你還在這裏?”
“還是那句話,成功來自嚴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王廣基院士說。至今,他每天的工作時間依舊是從早上8點多到夜裏12點多,不遜於團隊的年輕人。他長期在藥代動力學領域深耕細作,始終聚焦生物醫藥領域前沿。“科研要落地,成果要為民。隻有真正到新藥開發終端解決問題、在臨床病人身上得到安全療效,才是科研的最終真諦。”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