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造士,為國之本
在江南大學,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追求學術卓越
實現學術理想
順利拿下2023年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江蘇省學位委員會、江蘇省教育廳發布了《關於公布2023年江蘇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評選結果的通知》(蘇學位字函〔2023〕6號),江南大學25篇學位論文入選,其中優秀博士學位論文6篇,優秀學術型碩士學位論文12篇,優秀專業型碩士學位論文7篇。
讓我們一起來向這些
優秀的學長學姐們取取經吧~
↓↓↓
01
高效合成N-乙酰神經氨酸枯草芽孢杆菌底盤細胞的設計與構建
論文信息
作 者:田榮臻
指導教師:陳堅教授
學 院:生物工程學院
學 科:發酵工程
論文題目:高效合成N-乙酰神經氨酸枯草芽孢杆菌底盤細胞的設計與構建
論文創新點
1. 通過NCS文庫的構建與關鍵影響因素分析和驗證,建立了基因表達精細調控工具。
2. 通過枯草芽孢杆菌密碼子擴展係統的構建,建立了滴定非天然氨基酸對細胞生長與產物合成進行精準調控的策略。
3. 結合合成途徑重構等策略,構建了中間代謝物消除的高效合成NeuAc枯草芽孢杆菌底盤細胞。
個人簡介
田榮臻,2022年6月畢業於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主要從事合成生物學方向的研究,在江大本碩博的8年求學生涯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Metabolic Engineering》和《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等發表多篇SCI論文。申請發明專利7項,其中授權國內發明專利2項,國際發明專利1項。曾獲國家獎學金、江南大學校長特別獎、張啟先獎學金、一等學業獎學金等國家級榮譽1項,省市級榮譽1項,校級榮譽30餘項。
2022年赴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在國際上享有“諾貝爾獎搖籃”的美譽)從事博士後研究,師從國際著名合成生物學領軍人,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Jason Chin教授。目前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博士後協會成員。博後期間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論文。
個人寄語
1. “金”的創新:成功需要“金點子”;
2. “木”的本心:堅持學史明理,強化理論思維;
3. “水”的涵養:優秀的平台,戒驕戒躁、潛心鑽研;
4. “火”的淬煉:不怕失敗,本著必勝的信念,勇往直前;
5. 紮根“土”的決心:向下紮根,向上生長,腳踏實地才能行穩致遠。
02
基於纖維素纖維的光驅動抗菌材料製備及其性能研究
論文信息
作 者:聶小林
指導教師:魏取福
學 院: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
學 科:紡織科學與工程
論文題目:基於纖維素纖維的光驅動抗菌材料製備及其性能研究
論文創新點
1. 利用原位生長的方法在棉纖維表麵實現了PS的固定化,並利用FRET策略製備了具有增強效應的抗菌棉織物。
2. 集光動力、光熱和Ag+釋放特性於一體,製備了具有短時高效抗菌和長效抑菌效應的纖維素纖維材料。
3. 對棉織物進行了刺激響應功能化,以避免過度的光熱效應造成的負麵影響。
個人簡介
聶小林,2022年6月畢業於江南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主要從事功能紡織材料方向的研究。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Chem. Eng. J.》、《J. Hazard. Mater.》及《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高水平SCI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篇,其中一區文章6篇,TOP期刊文章8篇,並成功申請了1項專利;主持江南大學研究生培養創新工程項目和優博培育項目;榮獲校長特別獎、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香港桑麻基金會一等獎學金、紡織之光學生獎、以及江南大學“十佳研究生”等多項獎項和榮譽。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唐本忠院士課題組的博士後研究員,現主持粵深聯合基金青年項目。
個人寄語
1. 苦盡甘來:學術之旅荊棘密布,需踏實前行,循序漸進,傾聽他人,方能屹立高峰。
2. 勤學好問:博士征途,辛酸苦辣交織,保持心態,堅定信念,積極交流,才能迎難而上。
3. 鍥而不舍:實驗路途,阻礙重重,摒棄僥幸,紮根基礎,專注研究,自信麵對挑戰。
03
Markov 跳變係統自觸發控製器設計
論文信息
作 者:萬海英
指導教師:欒小麗教授
學 院:物聯網工程學院
學 科:控製科學與工程
論文題目:Markov 跳變係統自觸發控製器設計
論文創新點
1.在多模態係統中引入資源感知觸發策略,設計Markov 跳變係統自觸發魯棒控製器,實現資源限製下滿足給定幹擾抑製水平。
2.考慮上述固定觸發閾值的自觸發策略保守性較大,提出自適應自觸發機製下的有限時間控製器設計方案,在確保係統有限時間有界的同時降低資源占用。
3.針對各子模態設計的自觸發機製並不能確保係統整體的性能,提出隨機自觸發機製下的有限頻段控製方法,提升係統的整體控製性能。
4.考慮係統控製性能與觸發機製間的相互影響,提出Markov 跳變係統控製策略與觸發機製的一體化設計方法,在線更新控製率的同時,實現控製性能與資源利用率的實時調整。
5.考慮到實際過程建模難及模型失配等問題,結合強化學習提出模型未知情況下的自觸發控製方案,實現模型未知情況下控製輸入和觸發間隔的端到端聯合學習。
個人簡介
萬海英,苗族,2022年6月畢業於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畢業後留校工作。2019至2021期間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留學獎學金,赴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博士聯合培養2年。主要研究方向為複雜動態係統資源感知控製,已發表相關高水平學術論文14篇,包括以第一作者發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 Express Briefs、 Information Science等頂級權威期刊的SCI論文8篇(含中科院1區4篇,二區3篇),合作SCI論文3篇及EI論文3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認可,受邀在歐洲控製係統理論與應用網絡研討會上作專題彙報、在控製學科國際頂級會議 (IFAC World Congress) 作口頭彙報。作為技術骨幹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重大耗能設備生產過程智能建模方法”及其他多項國家級項目。擔任高水平期刊和會議審稿人,包括控製學科頂刊 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頂會IFAC等。
個人寄語
“百步九折縈岩巒”時,學會知難而進
“山重水複疑無路”時,學會處變不驚
“吹盡黃沙始到金”時,學會不驕不躁
04
可解釋的模糊聚類和分類的新方法研究
論文信息
作 者:卞則康
指導教師:王士同
學 院: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學院
學 科:輕工信息技術
論文題目:可解釋的模糊聚類和分類的新方法研究
論文創新點
麵向不確定性人工智能算法存在的新挑戰,本論文主要針對可解釋的模糊聚類和分類算法的新方法展開研究,以期達到提高算法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處理能力、增加或者提高算法模糊可解釋性以及加快算法運行速度的目標。通過對四種典型的模糊聚類和分類算法的研究,分別提出了一種可解釋的模糊聚類、一種模糊分類和兩種可解釋性的模糊分類的新方法,研究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四種新方法成功地實現了上述至少兩個乃至全部目標,為不確定性人工智能算法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礎。
個人簡介
卞則康,江南大學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學院2022屆博士畢業生,2015-2022年於江南大學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學院,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師從王士同教授,獲得2019年江蘇省優秀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23年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碩博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畢業後在江南大學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學院任講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至2023年底,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發表論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論文7篇、EI論文2篇,第二作者SCI論文5篇,主要研究成果以論著形式發表於IEEE Trans.係列會刊、Information Fusion等人工智能頂級期刊上。
個人寄語
1. 要珍惜有限的科研時間。研究生的訓練周期其實非常短暫,盡快找到合適的課題,避免同時開展多項工作,集中主要精力,解決主要矛盾。
2. 要善於接受導師的建議。導師是科研道路上的“明燈”,要及時向導師彙報研究中的問題,傾聽導師的建議,虛心接受導師的批評和指導,不斷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 要學會堅持與刻苦。攻讀博士學位的道路充滿了坎坷和挑戰,需要不斷地堅持和刻苦努力,才能取得相應的成果。
4. 要學會樂於與人分享。在學術研究中,與他人分享知識和經驗是推動學術進步的重要動力,隻有通過與他人合作和分享,我們才能共同進步,達到更高的成就。
5. 要學會勞逸結合。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保持身心健康是至關重要的,適當的休息和娛樂可以讓我們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工作狀態,更有助於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和靈感。
05
調控微生物形態提高合成能力的研究
論文信息
作 者:丁強
指導教師:劉立明教授
學 院:生物工程學院
學 科:發酵工程
論文題目:調控微生物形態提高合成能力的研究
論文創新點
1. 構建ARTP、60Co-γ和DES技術為基礎的篩選文庫提高比表麵積,解決了胞外產物的物質吸收難題,提高了L-蘋果酸的合成能力。
2. 發展光遺傳學工具增加比表麵積和細胞體積,解決了胞外產物的物質吸收和胞內產物的內含能力難題,提高了乙偶姻和聚(乳酸-co-3-羥基丁酸)的合成能力。
3. 建立Spytag-SpyCatcher共價固定係統和CdS-生物雜合係統擴大了對底物的接觸麵,解決了胞外產物的底物利用難題,提高了莽草酸和L-蘋果酸的合成能力。
個人簡介
丁強,博士,2021年12月畢業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發酵工程專業,主要從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方向的研究。
個人寄語
1. 要踏踏實實地做研究,定力清心地學習;
2. 人生道路長漫漫,要有高遠的眼界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3. 不要滿足於小小的成果之中,要有長期堅持並努力的學習狀態。
06
枯草芽孢杆菌中心代謝級聯調控回路的設計、構建與應用
論文信息
作 者:徐顯皓
指導教師:劉龍 教授
學 院:生物工程學院
學 科:發酵工程
論文題目:枯草芽孢杆菌中心代謝級聯調控回路的設計、構建與應用
論文創新點
1. 所構建的基因回路為糖酵解途徑、脂肪酸合成途徑和TCA循環代謝流的全局控製提供了普適性工具。
2. 揭示了“自閉塞”效應是反義轉錄的調控作用機製之一,為基因回路正負信號的轉換提供了高效的普適性調控工具。
3. 成功使用基因回路對初級代謝產物葡萄糖二酸和次級代謝產物MK-7的代謝網絡進行了全局動態控製,為簡單和複雜代謝網絡的代謝工程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個人簡介
徐顯皓,2021年12月畢業於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畢業後留校工作。研究方向為人工基因回路設計與構建、基於基因回路的代謝網絡全局動態調控。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入選國家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江蘇省卓越博士後計劃,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Trends in Biotechnology、Engineering發表論文各1篇,授權國際專利和國內專利各1件。
個人寄語
1. 要敢於走出舒適區,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方法。對自己的研究方向應有一個全麵係統的了解,知道其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問題與挑戰。
2. 實驗前要理順思路、搭好實驗框架,而不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避免做很多無意義的實驗,產生無意義的數據。
3. 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後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一個成功結果的背後可能有無數失敗的實驗,需要調整心態,長期堅守。
4. 多向導師請教,善於團隊合作,積極與導師和課題組的同學討論自己的課題,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篤誌前行,雖遠必達
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為博士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祝他們敢向挫折劈荊斬浪
麵對人生再攀高峰
願你我銘記校訓,身體力行
篤學尚行、止於至善
讓我們追尋光、成為光、散發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