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4日是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開展2022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第二天,這天紅色基因尋訪團成員在塗山村黨建宣傳員的帶領下拜訪了董學雲爺爺,在他的家中聆聽了他的紅色故事,感受到了來自於那個年代的紅色基因。
董學雲爺爺今年83歲,剛去到爺爺家中時爺爺正在自家菜地裏勞作,紅色基因尋訪團成員們最先看到的是爺爺家中簡陋的裝飾和小院子裏時不時蹦躂的家禽,當團隊成員正沉醉於家禽的可愛與生機中時,一個聲音從傳來,“這是共青城大學城來的學生,他們想來跟你聊會天,了解一下你身上發生的故事。”是黨建宣傳員姐姐在向董爺爺介紹這群來到澤泉鄉塗山村實踐的大學生們。第一眼見到董爺爺便發現爺爺滿頭大汗,手中拿著鋤地的工具,佝僂著背,跟成員們的爺爺有著幾分相似,是印象中典型老一代農民的形象。在簡單自我介紹之後,爺爺便開始招呼這群小孩了,嘴裏還在不停的嘟囔著“家裏有點髒,希望你們不要介意。”聽到這句話的成員們不由的震驚了,雖說爺爺家有些許簡陋,沒有大富人家似的冠冕堂皇,但也沒到令人“嫌棄”的地步。
圖為團隊成員在董學雲爺爺家中與董爺爺聊天。
1955年10月18日,98個上海年輕人到達鄱陽湖畔、廬山南麓這片沒有房屋,沒有糧食的開荒之地開啟了墾荒之旅。1957年,江西省德安縣下放了一些機關幹部到金湖鄉創辦墾殖場。根據實情,德安縣委把“共青社”與金湖農場合並,取名為德安縣國營共青綜合墾殖場,總場設在金湖,“共青社”全體人員遷往該場。到1969年3月,德安縣委作出決定,實行場社分家,將共青墾殖場的總部從金湖遷到現在的南湖。從此共青人就在南湖這塊土地上重新建場,開始用自已的雙手和血汗譜寫發展經濟的新篇章。而董學雲爺爺便是這“喬遷青年”中的一員。
董爺爺告訴成員們他在共青墾殖場主要工作是放牛、開荒時和大家一起種田等,而後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爺爺的工作逐漸轉變成了修建房子等;在董爺爺那一輩人家中大多有許多兄弟姐妹,為補貼家用董爺爺還曾在公社工作過,1959年董爺爺前往江西田昌參與拖拉機培訓,學會之後便回到公社開拖拉機,當時公社隻有兩台不同種類的拖拉機——履帶式和輪胎式的拖拉機,而爺爺的主要工作則是使用拖拉機在田裏除草、翻土等田地修理工作。而後,在時代發展的驅使下爺爺又前往井岡山學習汽車的使用,開起了汽車,他說:“盡管當時的村民都是按時出工,到點下班,但是會開拖拉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至今為止我僅僅隻有9年沒有開過汽車。”每每談及到這些爺爺的語氣中和眼中都流露出了滿滿的自豪感。
作為老一輩的墾荒青年,董爺爺見證了塗山的發展曆程,他告訴團隊成員們跟他一同來到塗山墾荒的青年共有兩三百人,全是如我們一般大小的年輕勞動力,但是現在跟董爺爺同期前往塗山開墾的大多數人都已經離開塗山了,留在塗山的不足40人……
在交流的過程中,團隊成員難免有聽不懂方言的地方,但是爺爺總能將自己想要表達的事情比劃或以書寫的方式來告訴成員們,本以為爺爺是一個“博學之士”,但當得知爺爺隻有一年的學齡後,越發的佩服他,董爺爺說自己是一個很鑽研的人,願意去學習自己所不擅長不了解的東西。日常生活中爺爺也會關注新聞,對於新聞的了解是與時代同進步的,對於時事政治爺爺更是侃侃而談,他最近在關注的便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局勢。
在與董爺爺短短半小時的交談中爺爺都是樂嗬嗬的,“我這個人就是樂觀開朗,看什麼呢事情都很開心,不放在心上”,爺爺這種樂觀的態度也在觸動著這群小年輕們,他經曆了塗山村最艱難的歲月,參與了塗山村的發展變遷,也因生活環境和條件的限製放棄了自己的學業……但是在他的身上似乎看不到任何一點歲月將他折斷的痕跡,保持一顆樂觀豁達的心,或許就是在這不斷變遷的社會中生存下去的一個寶藏。
離開時,爺爺還在不停的對著這群涉世未深的成員們說:“現在的學生生活相較於他們而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社會正在不斷的進步,你們不能適應老一輩的各項生活習慣和生產工具,而我們作為老一輩人也對於新時代的新事物有很大的不了解性,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精神。”並且告誡成員們,要保持獨立的思考與見解,不要過分的依賴於父母,要肩負起新時代的社會責任,做新時代的趕路人。(通訊員 黎榆樂 張傑 廖佳麗/供圖 邢宇翔)
圖為團隊成員離開時董爺爺緊緊握著成員們的手的合照。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