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在京舉辦的嫦娥五號科學成果發布活動中宣布,東華理工大學83屆校友、我國鈾礦地質領域領軍人才李子穎研究員為首的研究團隊在月球樣品研究中發現了月球新礦物,命名為“嫦娥石”。這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月球新礦物,也是我國天體礦物學研究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現月球新礦物的國家,為和平利用和合作開發太空資源貢獻了中國力量。
李子穎團隊聚焦嫦娥五號月球樣品裂變聚變核元素研究,開展自主月球核能資源基礎地質科學問題攻關,成功解譯了其晶體結構,在月球樣品研究中發現了月球新礦物,確證其應為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6個新礦物,命名為“嫦娥石”。“嫦娥石”的發現是礦物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是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豐富了人類礦物學寶庫的內容,促進了礦物學學科的發展,為月球成因、演化和深空科學探測提供新的重要支撐。在月球樣品中發現“嫦娥石”的同時,研究團隊還首次準確測定了未來潛在的聚變能源資源氦-3含量,並獲得了數百個月壤顆粒的典型形貌特征,為研究月壤形成提供了科學依據。
李子穎,1983畢業於東華理工大學放射性地質普查勘探專業,是第十二、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科技界),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原院長,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和國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先後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6項、中核集團“錢三強”科技獎等。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及國際合作科研項目20餘項,在鈾礦成礦理論、勘查技術和資源預測評價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創新發展了砂岩型鈾礦成礦理論,建立了預測技術方法,推動了砂岩型鈾礦資源找礦工作,提出了熱點鈾礦成礦作用理論,建立了熱液型鈾礦攻深找盲技術方法,推動了熱液型鈾礦深部找礦突破。(作者:文/戚長夢;東華理工大學)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