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華東交通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加強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斷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提升內涵建設的深度、強化特色發展的效度、拓展開放辦學的廣度、厚植民生福祉的溫度,持續推動高質量內涵特色發展,成為國鐵集團與江西省人民政府、國家鐵路局與江西省人民政府“雙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
十年來,華東交通大學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各項決策部署,銳意進取、攻堅克難,黨的建設全麵加強、育人成效顯著增強、人才隊伍快速壯大、學科建設強勢崛起、創新實力大幅躍升,大力彰顯鐵路特色、發揮鐵的優勢、展現鐵的作為,鐵肩對標國家重大戰略、鐵血攻關行業技術難題、鐵心服務江西發展需求,各項事業駛入快車道、跑出加速度、邁上新台階。
黨的建設全麵加強
學校黨委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抓黨建就是抓生產力的理念,全麵履行主體責任,大力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深入推進全麵從嚴治黨,以實施“火車頭”黨建提升工程為牽引,深入實施“三基三十三百”創建工程、“交通強國複興先鋒”黨建領航工程,形成了“一院”“兩季”“三禮”“四耀”“五微”黨建思政工作體係,紮實推動“雙融雙育”活動落地增效,黨的建設質量全麵提升。近年來在全省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工作中連續獲得“好”的等次;2021年度選人用人“一報告兩評議”結果大幅超過省屬高校平均分,領導班子考核獲評“優秀”,3名校領導同時獲評“優秀”。“十三五”定點幫扶軍屯村提前脫貧摘帽,考核獲最高等次。
百位博士講黨史經驗做法入選中央黨史學習教育官網
——基層組織有“勁旅”。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的力量源於基層。堅持樹立大抓基層、大抓基礎的鮮明導向,突出政治功能,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以深化基層黨建“三化”建設為抓手,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麵進步、全麵過硬。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係(首批全省唯一)、全國“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各1個和全國樣板黨支部4個,實現了院係黨委以及專任教師、教職工、學生黨支部國家級榮譽全覆蓋。
——黨員隊伍有“精兵”。堅持培養與使用並舉,下鐵心、立鐵規、正鐵紀、煉鐵人、帶鐵軍,努力打造“頂層頂用、中層中用、基層濟用”的幹部隊伍,湧現了以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江西首位)、全國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黨員先進典型,17人入選“新時代贛鄱先鋒”選樹學對象。
——黨建成果有“精品”。堅持顯亮黨建底色、鮮亮黨建特色,立足發展實際、結合傳統稟賦,讓紅的基因更紅、鐵的特質更鐵,精心培育、總結凝練一批成熟機製、有效辦法、典型經驗,著力打磨一批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經得久的黨建精品項目。獲全國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項目以及全國高校思政工作優秀工作案例一等獎,以全省最好成績獲全國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一等獎,黨史學習教育係列經驗做法入選中央黨史學習教育官網10篇(全國高校第一),1部精品黨課被推薦至中組部。
育人成效顯著增強
深入實施教學強本計劃,實施完全學分製改革,形成了交通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係,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開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工程師班”“中鐵國際班”等特色班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實施“天佑學子培育計劃”,成立天佑學院,發揮本科教育改革特區和試驗基地的引領作用,“領軍、領袖”型拔尖人才培養邁出堅實步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專業建設量質齊升。獲評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建設項目各1個;獲批江西省首批重點現代產業學院1個;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3個;獲批教育部虛擬教研室1個;獲批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80%以上的本科專業服務交通領域,50個招生專業中,24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19個專業入選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國家一流專業占本科招生專業的48%,列全國第181位、全省第四;擁有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17個省級優勢、特色專業;12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評估),專業通過率全省第一;在第二輪省本科專業綜合評價中,91%的專業獲評星級專業點,82%的專業排名全省前三。
省內一流的智慧教室
——課程建設碩果累累。獲批5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在省內地方賽道高校排名第三;獲批120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8門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4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7門課程入選省級高校課程育人共享計劃;2門課程獲評江西高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23個教學團隊通過江西省首批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立項,5名教師入選江西省金牌教師。
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團隊
——創新創業全麵開花。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學校創新創業工作典型經驗入選國家《教育體製改革簡報》,成為全省和全國交通類院校最早囊括“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教育部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單位”5項殊榮的高校。實現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全國排名第9,創江西曆史最好成績)等一係列曆史性突破,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大賽獲獎數連續10年全省領跑,湧現出“小平科技創新團隊”“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全國創業英雄百強”等一大批創新創業典型。
學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穩居全省走市場類高校第一
——招生就業進出兩旺。學校在所有招生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全部實現一本批次招生,省內一本批次錄取分數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本科生、研究生生源質量穩步提升,研究生招生規模成倍增長,多次獲評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學校畢業生“好就業、就業好”形成良好口碑,就業去向落實率穩居全省走市場類高校第一,先後在教育部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視頻調研會和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視頻會議上作典型發言,就業指導類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和全國就業創業“金課”各1門。
人才隊伍快速壯大
堅持黨管人才,加強人才工作前瞻性思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係統性保障,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全力推動人事人才體製機製改革,人才隊伍兩“頭”並進,“頭人”規格不斷提升、“人頭”規模持續擴大。新增國家級人才20人次、省部級人才160餘人次,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各1個,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1人、中國高被引學者4人,持續推動人才“第一資源”轉化為加快學校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正在指導學生
——引才渠道不斷拓寬。以崗引才、以才引才、以會聚才,持續推進院長、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幹教師、優秀青年博士等各類人才招聘工作,校院兩級領導親自帶隊,開展線上線下招聘宣講推介活動200餘場,與江鈴集團等省屬重點龍頭企業共同推進“校企合作引才”模式,攜手贛江新區舉辦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不斷加大引才力度,引進博士及以上高層次人才360餘人,博士化率穩步提升至53.3%。
學校攜手贛江新區舉辦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育人體係不斷完善。實施隻設崗位目標、不設具體考核任務的“塔尖學科青年人才儲備計劃”“學科特區人才計劃”,打造青年人才“蓄水池”;不斷完善教師發展和培養工作,選派教師赴國內外訪學190餘人次,選派優秀骨幹教師赴政府部門、企業掛職鍛煉280餘人次,“三類經曆”教師占比超30%。創新開展“學術午餐會”,持續搭建人才溝通橋梁,服務400餘名高層次人才。
——激勵機製不斷健全。平衡外引力度與內培強度,先後出台《“天佑人才計劃”實施辦法》《華東交通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待遇及聘期考核標準》等係列文件,多舉措加速學科領軍人才、骨幹力量引育。不斷健全“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崗位動態管理機製,打通破格晉升職稱的綠色通道,獲編製備案製政策支持和崗位動態管理優秀單位。
學科建設強勢崛起
對標一流求突圍,學科建設是關鍵。學校緊緊抓住學科建設這個龍頭,堅持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出台了《學科特區建設管理辦法》等一攬子方案,鞏固傳統學科、強化特色學科、培育新興學科、發展交叉學科,深入實施學科建設加速提質行動,建立健全學校有品牌、學院有重點、學科有特色的“大交通”學科體係。2013年,獲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工程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交通運輸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3個學科連續兩輪入選省一流學科,獲批層次、數量、經費均列全省前三,且全部通過“十三五”驗收,其中1個學科獲評第一層次“優秀”。5個學科躋身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榜單,4個學科成為江西省學科聯盟首批牽頭學科。
學校協同創新研究院揭牌暨“十四五”學科特區建設目標責任書簽訂儀式舉行
——以特區布局全麵優化。按照“一院一學科”的總體思路,推進學科、學院、科研平台一體化建設,實施學科“寶塔”計劃,構建分層分類學科建設體係。按照擇優扶重、試點先行的原則,優化重點建設學科及新興交叉學科布局,建立“3+3”學科特區(3個省一流學科+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重點培育學科);組建衝擊國家一流學科(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突擊隊,舉全校之力打造學科高峰,強力引領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目前,學校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9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涵蓋理、工、經、管、文、法、教育、藝術8個學科門類的學科生態係統基本形成。
——以特別保障全速推進。實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以黨委書記、校長為組長的學科特區建設領導小組,設立學科建設與評估管理中心(正處級單位),形成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同配合的組織體係,全速推進學科特區“國字號”大團隊、大平台、大成果等項目培育。各學科特區成立學科建設委員會,聘任兩院院士、學科評議組成員等44名國內知名專家兼任顧問、委員,校領導兼任主任,賦予學科特區經費使用、人才選聘、績效考核、日常管理等自主權,形成以學術力量引領、行政力量保障的工作格局,著力破解學術與行政之間的壁壘與屏障。
——以特殊政策全力扶持。深化體製改革,創新管理機製,優化資源配置,給予學科特區特殊的政策扶持與傾斜。采取“動態監測、季報製、半年調度、年度考核、期滿驗收”的全周期過程管理,嚴格績效評價。實施“項目製”管理,確定“執行項目庫”,建立項目動態監測淘汰激勵機製,加大項目完成路徑監測。
創新實力大幅躍升
作為一所紮根紅土地的行業類地方高校,服務國家大行業是本職,服務地方大產業是本分。學校依托省部“雙共建”,始終胸懷“國之大者”“省之大業”,鐵心對標國家戰略,貼心服務江西發展,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深入開展政校企合作,努力做到“在贛高校、高效在幹”,加速推動科研競爭力、自主創新力、社會服務力全麵提升。
——科研創新成果豐碩。高水平項目是創新實力的重要標誌。上個月,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接收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學校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各1項,均為全省唯一,取得了國家級標誌性項目的新突破。近年來,科研項目申報質量、獲批數量屢創新高,高質量科研論文、學術著作和高層次科研成果競相湧現,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高鐵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等621項國家級項目,一批學術成果入選ESI熱點、ESI高被引等高水平論文;新增全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3項,在今年的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學校獲一等獎數量並列全省高校第一;科研項目經費快速增長,累計達10.6億元,為科學研究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性能監測與保障國家重點實驗室
——平台建設重大突破。高層次平台是創新實力的重要載體。經過8年籌建,2021年3月,省部共建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性能監測與保障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華東交通大學揭牌成立(全省高校第3家),標誌著學校國家級科研平台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近年來,學校持續加強科研平台建設與管理,對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不同類型、層次、學科的科研平台布局日臻完善。學校現有國家級科研平台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科研平台43個,有力提升了學校凝聚大團隊、承接大項目、培育大成果、實現大轉化的能力。
學校與江西交投集團、江西基業良工樁機製造有限公司共同研製出國內首台不中斷交通的隧道維養台車
——服務能力顯著增強。高質量轉化是創新實力的重要體現。作為全省本科高校中唯一的交通強省建設試點單位,華東交通大學與江西交投集團、江西基業良工樁機製造有限公司共同研製出國內首台不中斷交通的隧道維養台車,並首次在我省武吉高速九嶺山隧道養護作業中落地應用,僅用時22天就完成該段隧道的一體維護保養。近年來,學校先後出台《服務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實施意見》《服務融入江西省雙“一號工程”實施方案》,聚焦我省“2+6+N”產業、省雙“一號工程”,先後與省交通運輸廳、贛州市人民政府、省知識產權局、南昌軌道交通集團等政企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成立交通基礎設施環境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交通強省研究院、VR產業學院等科技創新平台,深度參與昌贛鐵路、南昌朝陽大橋、昌九快速路改造等重大工程,為江西經濟建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十年來,橫向科研項目立項3000餘項,橫向經費5.8億元,實現了1000餘項技術和成果的落地與轉化,入選“江西省技術轉移服務機構TOP10”(全省高校僅3所)。
十年砥礪譜華章,風勁揚帆再啟航。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華東交通大學全體師生將踔厲奮發作示範、篤行不怠勇爭先,鐵心鑄忠誠、鐵血報家國、鐵肩擔使命、鐵手創大業,持續攻堅“七大行動”,以一流眼光、一流理念、一流舉措、一流標準,奮力建設行業標杆、區域領先、國內一流、全球知名的特色高水平大學,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黃曉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