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麵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為推動高校“大思政課”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根本遵循。基於此,九江學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要彙聚善用“大思政課”的大合力;拓展善用“大思政課”的大格局;搭建善用“大思政課”的大課堂。
一、主體維度:彙聚善用“大思政課”的大合力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其中“我們”是誰。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思政課的重要論述,結合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的實踐主體為教師隊伍、教育工作者及全黨和全社會。
一是要把牢教師隊伍這一關鍵。“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做好思政工作關鍵在隊伍、在教師。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指出:“在實踐方麵,共產黨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麵,他們勝過其他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最終目的,這樣才可能成為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好老師”,勇做心懷“國之大者”的高校“大先生”。九江學院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素質評價的第一標準,抓好思想鑄魂、價值引領、實踐曆練、心理健康、日常教育等環節。九江學院推進思想課“手拉手”集體備課,形成省內高校同備一門課、學院定期集體備課、實施“校領導上思政課”行動等,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思政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通過“雙師同台”“師生同台”“一課多師”等教學方式,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旨在把握教師隊伍這一關鍵。
二是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發力。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是一個係統工程,不能單純依靠思政課教師及思政課程就能完成,還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發力。為此,九江學院在“大思政課”建設過程中,遵循教育價值使命,以學生為中心,將堅持德育領航,用黨的思想鑄魂育人;強化智育實踐,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聚焦體育素養,探索以體育人新優勢;注重美育浸潤,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創新勞動實踐,打造多元化新品牌,著力打造學校統一領導,各部門各司其職,二級學院上下聯動、廣大幹部齊抓共管、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通過五育融合的理念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以實現目標相互之間的深度融合,發揮德智體美勞五方麵的兼容並蓄重要作用,通過部分領域的交織交融,實現整體統一進步,從而構建綜合立體化的育人體係,實現學生的全麵發展。
三是要全黨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習近平強調:“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動形成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各級黨委把“大思政課”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並作為“大思政課”建設的領導者和責任主體的承擔者,同時積極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如“雙師同堂”特邀講師、九江市史誌辦原副主任柳秋榮講述區域紅色文化;邀請2010屆校友、江西同榮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軍波來校,講述“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企業擔當和作為。開展“紅色訪談”,選取九江十位紅色人物、十處紅色遺址進行尋訪,豐富思政課程的地域元素。
二、理念維度:拓展善用“大思政課”的大格局
“大思政課”之“大”,並非單純強調思政課堂規模之大,而是強調“大思政課”的建設要有深度和力度,要有大格局。“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均發揮高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雖然存有差異,但其育人目標及育人規律是一致的,都致力於“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課程設置的目的都致力於立德樹人。因此,在拓展善用“大思政課”的理念上,要充分發揮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了協同育人效應,這是新時代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現實需要,也是提升課堂育人效果與堅定師生理想信念的實踐要求,更是實現“三全育人”這一大格局的內在要求。九江學院在“大思政課”建設過程中,通過優秀地域文化資源,以小見大,以變與不變,把我們所處的時代、麵臨的問題、承擔的使命,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麵:一是拓展思政課程育人渠道。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在思政課程建設中,馬克思主義學院不僅積極探索思政必修課的課程教學改革,如積極推進“問題式專題化團隊”團隊教學改革、“學生課前講時政新聞”等,同時結合思政課教師特長,積極將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融入課程內容。二是明確課程思政價值導向。充分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文化、書院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瑰寶的魅力,使學生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與曆史自信,進而爭當肩負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三是推進兩類課程互構互通。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具有價值指向上的一致性,但這種一致性並不排斥在具體教育內容、方法、載體等方麵的差異性和多元性,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種差異性和多元性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互構互通、形成協同融合效應提供了新方向和新嚐試。因此,學校也積極依據專業特點開設與地域資源相關的理論與實踐課程,實現專業知識練就與地域資源滋養相結合。
三、方法維度:搭建善用“大思政課”的大課堂
善用“大思政課”之“善”,即我們如何來善於利用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如何將校內的“思政小課堂”與校外的“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多課堂協同育人效應,講述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時代要求下,大學生的擔當和作為。基於此,九江學院充分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為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大思政課。一是靜態育人形態形成規模。學校深挖位於九江的白鹿洞書院中蘊含的書院文化,在校園內建設書院文化廣場,將書院學規篆刻於廣場醒目之處,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講解書院文化,浸潤式地感受先賢如何按照學、問、思、辯的“為學之序”來窮理正心及修己治人;不斷將永修艾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岷山革命根據地、萬家嶺大捷、瑞昌“鐵肩膀”文化展館、抗洪紀念廣場等所蘊含的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課堂,切實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感受地域優秀文化的魅力。二是動態育人形態不斷深入。充分發揮校內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作用,推出“紅色文化之旅”“馬克思主義宣講團”“青年馬克思主義宣講團”“井岡山精神宣講團”等,以微視頻、微黨課、微團課等形式,通過“思政教育+互聯網”的形式開展動態育人形態。同時將富有地域特色的曆史圖片、自然風光、名人詩詞、特色書畫等利用網絡形式進行展播,實現線上線下同步學習,切實豐富大學校園生活,提升動態育人實效。(來源:九江學院;作者:謝伏華、陳勝才)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