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西省萬安縣城出發,一路向南,山巒起伏如海浪,密密麻麻的峰穀在雲霧中時隱時現,隻見一輛摩托車穿梭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摩托車上的是樂福桂、郭荔夫妻二人。在這條路上,他們一騎就是7年,而他們奔向的地方,正是萬安縣最偏遠的順峰中學。
樂福桂(左)、郭荔(右)在輔導學生(陳芸全 攝)
“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自2011年參加工作以來,這對教師夫妻的工作地點離縣城越來越遠,由50公裏山路變成了79公裏山路,由一個半小時車程變成了兩個半小時車程。他們為了山區的教育,堅守初心,甘做孩子走出大山的“雲梯”。他們也多次被評為江西省吉安市優秀鄉村教師、萬安縣優秀教育工作者和縣優秀班主任等。
樂福桂出生在萬安縣順峰鄉的一個小山村,他內心深處的最大願望就是接受好的教育,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2011年,樂福桂從井岡山大學畢業後,兩年軍旅生涯讓他始終記得“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於是,他同戀人郭荔商量,一同報考了萬安縣的特崗教師。同年9月,樂福桂在澗田中學、郭荔在寶山中學開啟了他們的教師生涯。
鼓勵每一名學生相信自己
11年間,樂福桂夫妻在3所學校工作過:澗田中學、寶山中學、順峰中學。
樂福桂回憶,2011年9月,他剛到澗田中學,就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並教兩個班的數學課。當時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上缺乏自信。了解情況後,為了幫助孩子們找到自信和讀書的興趣,每天早操後,樂福桂就帶他們去學校後山喊“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並給他們製定學習目標,鼓勵他們完成。
“喊山”成了澗田中學的一道美麗風景。
這個“絕招”也被郭荔學到了,在寶山中學,她編詞改曲,將《陽光總在風雨後》這首歌改編成《我們總是最棒的》,並把它確定為班歌,教會每個學生唱。歌詞中寫道:“我們總是最棒的!請相信自己的行動,辛酸苦辣都接受,大家一起努力地奮鬥……”讓每一名學生相信自己、接納自己,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學風。
為了幫助山區學生克服膽小、不善言辭等缺點,增強學生各方麵的能力,郭荔組織了辯論賽、朗讀比賽、各學科競賽,讓孩子們愛上學習,愛站在講台上。
成為關愛孩子的家人
樂福桂、郭荔知道,在偏遠山區,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學生較多。他們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或離異,跟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於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孩子的性格相對孤僻、敏感,獨來獨往。
小雲(化名)就是這樣一個女生,父母幾乎不在家,隻有80多歲的奶奶與她相依為命,她與同學的相處也時常鬧得不愉快。為了讓她感受到溫暖,在她生日那天,郭荔買了一個蛋糕,帶著她和幾名學生一起回家,在奶奶的陪伴下給她過生日。小雲哭著說:“謝謝老師,我保證以後和同學友好相處、認真學習,好好聽老師的話。”此後她的身上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在班上表現越來越好,學習成績越來越棒,笑容越來越燦爛。
為了讓每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愛,郭荔讓班長把學生的生日記下來,每當有學生過生日,她就安排生日負責組在黑板上畫好有關生日的圖片和祝福語,晚自習全班一起為壽星唱生日歌、說祝福語、吃生日蛋糕……到現在,郭荔已為200多名學生過了生日。
愛有付出,必有回應。班上學生不知從哪裏知道了郭荔的生日,精心為她準備了一次生日驚喜。生日那天,郭荔被學生帶進教室,全體學生起立,為她唱生日歌,並一一為她送上祝福,還送了親手製作的小禮物。互相過生日,已經成為郭荔與學生表達愛的“獨有方式”。
每年畢業季,郭荔都會收到學生的手寫信、小禮物及一本留言語錄,字字句句無不訴說著這些年對郭荔的感謝與不舍。“再累都值了,我們都是彼此關心關愛的一家人!”郭荔感動地說。
10多年來,樂福桂、郭荔遇到過很多來到山區又離開的年輕教師,很多同事問他們:“以你們夫妻的教學能力和工作成績,到縣裏甚至市裏的學校都受歡迎,怎麼不去呢?”他們回答:“這裏是我的家鄉,我留在大山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當記者問樂福桂、郭荔夫妻是否後悔當初留守山區的選擇時,他們鏗鏘有力地說:“我們身為山區教師,應當不負教育,不負學生。為孩子們插上夢想的翅膀,看著他們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飛翔,是我們最自豪的事。”(來源:中國教育報/記者:徐光明/通訊員:王鋒旗 曾憲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