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就業頻道 > 高校資訊
四川大學:紅色文化融入青春血脈
高校資訊
光明日報
2021-06-24
分享:

  原標題:四川大學:紅色文化融入青春血脈

  近日,到四川大學江姐紀念館參觀學習的同學絡繹不絕。他們大多數都會在“托孤遺書”前駐足,細讀這封寫在簡陋毛邊紙上的遺書。

  “假若不幸的話,雲兒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誌,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鬥到底……”江姐在犧牲前寫成的遺書,將3歲兒子彭雲托付給親人。隻有巴掌大的托孤遺書,字裏行間飽含著一位鐵骨柔腸的母親對孩子的深切厚愛和殷切期望,也浸透著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

  江姐,原名江竹筠,曾於1944—1946年在川大學習。在川大期間,江姐逐漸由一名愛國青年成長為堅貞不屈的共產主義戰士。長期以來,川大不斷挖掘校內外紅色文化資源,用更新的形式、更豐富的內容,讓博大而深刻的思想,煥發青春和時代的氣息。

  江姐紀念館推動紅色文化浸潤校園 

  在四川大學校園內,有一棵百年皂角樹。江姐在川大就讀期間,就居住生活在這棵樹下的女生院裏。而今,女生院舊址之上,已建起一座占地麵積約700平方米的江姐紀念館,成為紅色文化輻射整個校園的原點。

  物理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傅馨葛是江姐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她從講解工作中受益良多:“我越了解她、走近她,越能感受到她無懼磨難、寧折不屈的信念。”

  “每一屆新生入學都會參觀江姐紀念館,我也經常去紀念館,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我要像江姐一樣不斷錘煉更頑強的意誌,勇於麵對困難,不斷突破自我,學習更多專業知識回饋社會。”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學生王海溦說。

  江姐紀念館同時也是四川大學革命英烈事跡陳列館。這裏陳列著江竹筠的入學登記表、轉係登記名冊等珍貴檔案,生動還原了一個思想進步、青春熱血的江姐形象。川大英烈廳則集中展示了民主革命時期為新中國誕生獻出寶貴生命的川大師生校友的革命事跡,體現了川大學人將治學與救國緊密結合,以永不言敗的姿態激勵民族鬥誌的精神風範。

  在川大校園內,學生隨時隨處都可以感受到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今年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學校專題策劃展覽,多形式開展活動,讓江姐的事跡走進人心,成為激勵學生努力奮鬥的精神力量。

  “紅色文化滿校園,目的不僅是為紀念從川大走出去的英雄兒女,更是為了勉勵今日川大學子不忘曆史、傳承紅色血脈。”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說。

  江姐班引領傳承紅色基因熱潮 

  “當江姐走向刑場的時候,她把梳子、牙刷、口杯等東西都送給了其他難友,身上唯一帶著的就是兒子彭雲的照片。這一刻,我感受到了一位母親的溫情和深情。”今年清明節,江姐班成員、華西口腔醫學院2017級本科生黃淩依向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對江姐的理解。

  學生紛紛發言:“江姐堅信,共產黨人一定能建立一個充滿公平和正義的新中國,讓天下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孩子和母親都能團聚。”

  近年來,川大在文學與新聞學院、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華西口腔醫學院以及江姐曾經學習過的生命科學學院設立了江姐班,引導廣大青年學子繼承和弘揚江姐的偉大精神。

  “我們有更多機會去感受她的意誌和信仰的力量,去學習她的奉獻精神。”黃淩依說,江姐班會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比如舉辦馬列著作閱讀分享會、參與四川大學青春歌會、觀看江姐舞台劇等。每一次學習,都能引發熱烈的討論,這已是川大各個江姐班的日常。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生命科學學院江姐班的李歆睿和同學一起,前往自貢和重慶等與江姐有關的紅色革命基地學習。當李歆睿在渣滓洞再一次聽到江姐“托孤遺書”的故事時,她的感觸比以往更深:“我們看到江姐在那樣殘酷的刑具折磨下,仍然樂觀、執著地堅守自己的信仰,並且她希望能把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傳給孩子、延續到未來,這讓我們極為感動。”

  在江姐班的影響下,以發掘紅色文化資源為總攬,各種形式的讀書會、研討會等活動在學生中自發開展起來,紅色文化不斷融入教育教學日常,呈現出新的時代內涵。

  江姐相關劇目增強川大學子使命感 

  “1944年的重慶,街頭巷尾中暗湧著緊迫的危機,地下黨員江竹筠不得不轉移到抗戰大後方成都,前往人才濟濟的川大。”前不久,川大師生自主創作,反映江姐事跡的話劇《待放》再度在川大演播廳上演。

  “原來英雄也生活在凡間,也和每個普通人一樣,感受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文學與新聞學院2018級本科生劉若楠觀後感歎,江姐的偉大之處在於,她關心的不隻有自己一人的生計,更有整個中國的前途和未來。這種精神也感染了劉若楠,她希望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

  近年來,四川大學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學校表演、編導、舞蹈等多學科骨幹教師,下基層、赴川南、奔重慶、深入校史館,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反複打磨排成《待放》《江姐在川大》等劇目,在全校、全川甚至出川展演。

  受感染的不僅是觀眾,更有主創人員。在專業老師和主創團隊的指導下,全校數百名學生參與了劇目的創作,他們在反複揣摩中,更加深刻理解了江姐,將理想信念刻進了自己的骨髓。

  《江姐在川大》中江姐的扮演者、藝術學院2017級戲劇影視表演專業梁雅芯同學說:“在演出第五幕時,江姐與同窗好友告別,我仿佛真的和江姐融為一體,那種內心的煎熬、掙紮、悲痛、不舍,交織在一起。在那一刻,我的心和江姐一同碎了。”

  實踐是最好的學習。川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將愛國情、報國誌、強國行融入青春血脈,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學校又舉辦以江姐為主題的演講比賽、主題團日、重新演繹江姐故事等,讓同學們再受精神洗禮。

  計算機學院“探紅梅”實踐隊通過線上共聽共賞《紅梅讚》,與江姐後人連線,深入了解江姐的事跡;化學工程學院紅岩隊在線上開展問卷調查,對新時代背景下青年學習與傳承紅色基因的情況進行調研;化學學院“追尋紅色足跡”暑期實踐小組組織研讀書籍《紅岩》,觀看學習江姐有關紀錄片、電影、電視劇……

  “今天和平、穩定、快樂、安康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不僅要好好珍惜,更要努力成為建設祖國的有用之才,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青春力量。”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張俊輝說。

  (本報記者 周洪雙 本報通訊員 陳 晨)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首頁 > 就業頻道 > 高校資訊
四川大學:紅色文化融入青春血脈
光明日報
高校資訊
2021-06-24
+關注就業頻道
掃描二維碼

  原標題:四川大學:紅色文化融入青春血脈

  近日,到四川大學江姐紀念館參觀學習的同學絡繹不絕。他們大多數都會在“托孤遺書”前駐足,細讀這封寫在簡陋毛邊紙上的遺書。

  “假若不幸的話,雲兒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誌,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鬥到底……”江姐在犧牲前寫成的遺書,將3歲兒子彭雲托付給親人。隻有巴掌大的托孤遺書,字裏行間飽含著一位鐵骨柔腸的母親對孩子的深切厚愛和殷切期望,也浸透著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

  江姐,原名江竹筠,曾於1944—1946年在川大學習。在川大期間,江姐逐漸由一名愛國青年成長為堅貞不屈的共產主義戰士。長期以來,川大不斷挖掘校內外紅色文化資源,用更新的形式、更豐富的內容,讓博大而深刻的思想,煥發青春和時代的氣息。

  江姐紀念館推動紅色文化浸潤校園 

  在四川大學校園內,有一棵百年皂角樹。江姐在川大就讀期間,就居住生活在這棵樹下的女生院裏。而今,女生院舊址之上,已建起一座占地麵積約700平方米的江姐紀念館,成為紅色文化輻射整個校園的原點。

  物理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傅馨葛是江姐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她從講解工作中受益良多:“我越了解她、走近她,越能感受到她無懼磨難、寧折不屈的信念。”

  “每一屆新生入學都會參觀江姐紀念館,我也經常去紀念館,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我要像江姐一樣不斷錘煉更頑強的意誌,勇於麵對困難,不斷突破自我,學習更多專業知識回饋社會。”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學生王海溦說。

  江姐紀念館同時也是四川大學革命英烈事跡陳列館。這裏陳列著江竹筠的入學登記表、轉係登記名冊等珍貴檔案,生動還原了一個思想進步、青春熱血的江姐形象。川大英烈廳則集中展示了民主革命時期為新中國誕生獻出寶貴生命的川大師生校友的革命事跡,體現了川大學人將治學與救國緊密結合,以永不言敗的姿態激勵民族鬥誌的精神風範。

  在川大校園內,學生隨時隨處都可以感受到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今年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學校專題策劃展覽,多形式開展活動,讓江姐的事跡走進人心,成為激勵學生努力奮鬥的精神力量。

  “紅色文化滿校園,目的不僅是為紀念從川大走出去的英雄兒女,更是為了勉勵今日川大學子不忘曆史、傳承紅色血脈。”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說。

  江姐班引領傳承紅色基因熱潮 

  “當江姐走向刑場的時候,她把梳子、牙刷、口杯等東西都送給了其他難友,身上唯一帶著的就是兒子彭雲的照片。這一刻,我感受到了一位母親的溫情和深情。”今年清明節,江姐班成員、華西口腔醫學院2017級本科生黃淩依向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對江姐的理解。

  學生紛紛發言:“江姐堅信,共產黨人一定能建立一個充滿公平和正義的新中國,讓天下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孩子和母親都能團聚。”

  近年來,川大在文學與新聞學院、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華西口腔醫學院以及江姐曾經學習過的生命科學學院設立了江姐班,引導廣大青年學子繼承和弘揚江姐的偉大精神。

  “我們有更多機會去感受她的意誌和信仰的力量,去學習她的奉獻精神。”黃淩依說,江姐班會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比如舉辦馬列著作閱讀分享會、參與四川大學青春歌會、觀看江姐舞台劇等。每一次學習,都能引發熱烈的討論,這已是川大各個江姐班的日常。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生命科學學院江姐班的李歆睿和同學一起,前往自貢和重慶等與江姐有關的紅色革命基地學習。當李歆睿在渣滓洞再一次聽到江姐“托孤遺書”的故事時,她的感觸比以往更深:“我們看到江姐在那樣殘酷的刑具折磨下,仍然樂觀、執著地堅守自己的信仰,並且她希望能把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傳給孩子、延續到未來,這讓我們極為感動。”

  在江姐班的影響下,以發掘紅色文化資源為總攬,各種形式的讀書會、研討會等活動在學生中自發開展起來,紅色文化不斷融入教育教學日常,呈現出新的時代內涵。

  江姐相關劇目增強川大學子使命感 

  “1944年的重慶,街頭巷尾中暗湧著緊迫的危機,地下黨員江竹筠不得不轉移到抗戰大後方成都,前往人才濟濟的川大。”前不久,川大師生自主創作,反映江姐事跡的話劇《待放》再度在川大演播廳上演。

  “原來英雄也生活在凡間,也和每個普通人一樣,感受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文學與新聞學院2018級本科生劉若楠觀後感歎,江姐的偉大之處在於,她關心的不隻有自己一人的生計,更有整個中國的前途和未來。這種精神也感染了劉若楠,她希望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

  近年來,四川大學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學校表演、編導、舞蹈等多學科骨幹教師,下基層、赴川南、奔重慶、深入校史館,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反複打磨排成《待放》《江姐在川大》等劇目,在全校、全川甚至出川展演。

  受感染的不僅是觀眾,更有主創人員。在專業老師和主創團隊的指導下,全校數百名學生參與了劇目的創作,他們在反複揣摩中,更加深刻理解了江姐,將理想信念刻進了自己的骨髓。

  《江姐在川大》中江姐的扮演者、藝術學院2017級戲劇影視表演專業梁雅芯同學說:“在演出第五幕時,江姐與同窗好友告別,我仿佛真的和江姐融為一體,那種內心的煎熬、掙紮、悲痛、不舍,交織在一起。在那一刻,我的心和江姐一同碎了。”

  實踐是最好的學習。川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將愛國情、報國誌、強國行融入青春血脈,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學校又舉辦以江姐為主題的演講比賽、主題團日、重新演繹江姐故事等,讓同學們再受精神洗禮。

  計算機學院“探紅梅”實踐隊通過線上共聽共賞《紅梅讚》,與江姐後人連線,深入了解江姐的事跡;化學工程學院紅岩隊在線上開展問卷調查,對新時代背景下青年學習與傳承紅色基因的情況進行調研;化學學院“追尋紅色足跡”暑期實踐小組組織研讀書籍《紅岩》,觀看學習江姐有關紀錄片、電影、電視劇……

  “今天和平、穩定、快樂、安康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不僅要好好珍惜,更要努力成為建設祖國的有用之才,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青春力量。”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張俊輝說。

  (本報記者 周洪雙 本報通訊員 陳 晨)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