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就業頻道> 綜合資訊
頂尖創新人才如何培養
綜合資訊
瞭望
2021-02-22
分享:
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到本世紀中葉,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大國躍升。大國躍升需要靠創新性資產投入和人才驅動,尤其需要頂尖創新人才。

科技創新史表明,少數頂尖創新人才有能力改變科學和技術範式,引領了科學和技術革命,開創了未來增長動力。實現大國躍升,亟待培養造就頂尖創新人才。

頂尖人才創新的四大規律

頂尖人才的創新活動具有思維特異化、需求高階化、峰值年輕化、積累持續化四大規律。其中思維特異化、需求高階化是頂尖人才創新的內在規律,峰值年輕化、積累持續化是頂尖人才創新的外在規律。

頂尖人才創新的第一規律是思維特異化,即自主性提出問題,顛覆性思考問題,會聚性解決問題。頂尖人才既能夠解決給定的問題,更善於提出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這種能力是產生重大創新的前提;頂尖人才善於顛覆性思考問題,能夠突破常規,建立新的科學技術路線,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縱觀曆史上的重大科技成果,都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路線基礎之上;頂尖人才專業知識精湛,同時也融會貫通相關學科知識,善於找到本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創新的關鍵點,會聚相關學科知識和方法解決重大問題。統計近十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成果,無一不是處於學術會聚點上。

頂尖人才創新的第二規律是需求高階化,即頂尖創新人才生存和發展的一般需求已經得到相對滿足,而自我實現、超我實現的需求成為主要需求。對普通人才起激勵作用的生存和發展的條件,雖然不可缺少,但對頂尖人才激勵作用已不明顯。頂尖人才對才能充分發揮和學術抱負充分實現的需求,以及超越個人利益,為民族、國家和科學奉獻自己才學的高級需求,則成為主要激勵因素。

頂尖人才創新的第三規律是峰值年輕化,即重大創新成果產生的峰值位於36~45歲的10年。經過對435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公開數據的計算,獲獎成果產生在36~45歲的人最多,有174人,占總人數的40%;次大峰值出現在26~35歲,有164人,占總人數的38%。

頂尖人才創新的第四規律是積累持續化,即重大創新成果的產生大多需要10年以上的積累期。根據對上述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的統計數據計算得出,獲獎成果產生的平均用時是獲得博士學位後的12年。

麵向頂尖人才設立新型資助計劃

培養造就頂尖人才,要從頂尖人才創新規律出發,從提供跟蹤式科研項目、經濟補助等政策,轉向定製化研發資助、非共識研發資助、會聚創新資助和科研生涯持續資助。

一是實施研發定製計劃。在科技發展的跟蹤模仿時期,發達國家掌握前沿技術,這種技術攻關方向明確,我們要掌握這種技術,一般是先設立攻關任務,再去配置科技人才,這是一種在給定項目、給定任務、給定思路條件下的創新。而到了大國躍升時期,除了跟蹤國外技術外,更需要開創性的科學研究和突破性技術研發,即在科研無人區走出自己的創新之路。對於在無人區中探索的資助,不能沿用傳統以項目定人的做法,而要以研究者主導,由人定項目,麵向頂尖人才實施研發定製計劃。

研發定製計劃就是由頂尖人才自主選題、自由探索、自主創新,在磋商的基礎上形成研發項目。計劃的資助對象是頂尖人才及團隊,包括頂尖科學家、工程師。不預設申報指南,項目來源於頂尖人才與團隊的新概念和新創意,項目形成機製是管理項目的專業機構與頂尖人才及其團隊定向磋商,項目內容、周期、金額等都在磋商之列。項目形成後,基礎研究項目采取同行評議的評審方法;應用研究項目采取技術、生產、應用三方評議的評審方法,評審專家由科學家、工程師、經濟專家、管理專家、技術商業化專家等共同組成。基礎研究主要由政府投資,應用研究投資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各方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我國以前的高層次人才計劃都是項目製,而不是研發定製。因此,研發定製計劃可以通過整合優化現有的高層次人才計劃,從中專門剝離一部分設立,也可以單獨增設。

二是實施非共識研發計劃。由於頂尖人才思維的特異性,經常突破現有知識框架和思維限度,同行評議難以形成共識;而且創新性越強同行評議越無法通過,導致一些真正開創性的研究難以立項。雖然在我國基礎研究項目中,也有輔助性的非共識研發項目機製,但資金額度較小,也不是單獨的計劃。麵向頂尖人才,有必要增設單獨的非共識研發計劃。

非共識研發計劃采取推薦製、自薦製相結合的項目提出機製,同行評議、關鍵少數決策的立項機製;不設門檻條件,麵向全社會開放,支持一切有奇思妙想的非共識性人才。為了提高非共識研發項目的成功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非共識研發基金,資助非共識研發計劃項目。推薦製可以由頂尖專家獨立推薦;也可以在同行評議的基礎上采取多次複議的機製,以最大程度避免同行評議的弊端,盡可能減少非共識研發項目的遺漏。自薦製需要預申請,在概念和創意形成階段就與管理項目的專業機構溝通、磋商,然後由管理項目的專業機構確定是否鼓勵正式申請,或直接邀標。

目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小額探索基金、快速反應研究基金、探索性早期概念研究基金等,都是支持非共識研發項目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探索發展研究基金、非傳統知識加速研究基金、革新R01計劃等,也是資助非共識研發項目的專門渠道,資助金額也逐年增多。

三是實施會聚創新計劃。學科與學科、基礎學科與技術學科、產業與產業交叉融合的會聚創新,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顯著趨勢。但我國許多創新活動人才專業背景單一,人工智能領域不乏計算機專業人才,但少有生物學、醫學、化學、法學、倫理學等專業人才;生命健康領域不乏醫學人才,但少有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物理學、數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人才,等等。因此有必要改變按學科和技術領域分別資助的傳統做法,設立會聚創新計劃。

為打破傳統的科學組織方式,會聚創新計劃應由政府聯合大學、科研院所、產業界共同出資設立。培育綜合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會聚集群,鼓勵多學科、多領域、多產業開展會聚研究,建立不同學科的研究聯盟、不同領域的技術創新聯盟、不同產業的技術創新聯盟,以及形式多樣的不同專業合作夥伴網絡,促進重大科學發現和創新。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可首先選擇綜合科學、信息與生物技術等領域開展會聚計劃試點,取得經驗後普遍推開。

在鼓勵會聚創新方麵,英美等國家積極探索。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2財年設立推動學科交叉研究與教育資助計劃,2017年設立23個會聚研究項目,並投資建立會聚加速器;美國能源部先進能源研究計劃署也成功實施了一些會聚研究計劃。英國政府支持在倫敦地區建立“倫敦-牛津-劍橋”高校群,促進人工智能領域跨學校、跨學科交叉融合,建立學科會聚生態。

四是實施未來人才計劃。未來的頂尖人才要從現在的青年人才中產生,必須把人才工作的重點放在青年。我國也有不少麵向青年人才的創新計劃,但都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門,缺乏整體設計和相互接續,沒能形成支持未來人才的完整計劃體係。因此有必要對原有青年人才計劃加以整合,設立未來人才計劃。計劃有統一的目標、程序和規則,具體項目也可分散到有關部門實施。

整合後的未來人才計劃,把青年時期作為全部科研生涯的一部分,持續支持,並與其他計劃相銜接。重點資助40歲以下青年人才,特別是35歲以下青年人才。大幅度增加資助金額,降低首次獲得國家資助的研究人員平均年齡,提高首次申請國家項目資助的成功率。從博士研究生期間開始支持,持續支持15年。在博士研究生階段,麵向優秀青年人才提供種子資金,啟動科研生涯首次資助項目;鼓勵博士研究生承擔企業出資的研發專項,保障博士生科研就業崗位,暢通博士生向產業界流動的渠道。博士就業或進入博士後工作站後,廣泛支持自由探索和挑戰性研究,促進青年人才盡早確立重大突破方向。之後,對其中湧現出來的突出者持續增加資助,直到取得重大成果。青年人才成長為科研骨幹人員或科研帶頭人之後,由國家基本計劃項目資助。

近年來,日本、韓國出台了係統化的青年人才培養計劃,構建了科研生涯不同研究階段持續資助體係。日本2019年新增“國際競爭力強化研究員項目”“研究者戰略培養項目”,以培養青年戰略人才;韓國麵向青年人才設立“生涯基本研究”支持項目,形成支持青年人才、科研骨幹、科研帶頭人的“金字塔”式資助結構。

培育充滿活力的創新人才生態

滿足頂尖人才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的需求,不僅要保證頂尖人才的美好生活,還必須大力培育充滿活力的創新人才生態。

第一,完善頂尖人才建言獻策渠道。在現有渠道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頂尖人才訴求表達機製、采納機製、反饋機製,鼓勵頂尖人才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把對頂尖人才的谘詢納入各級政府決策程序。邀請頂尖人才列席黨政有關會議和人大、政協會議,聘請頂尖人才兼任政府參事室、谘詢委員會、高端智庫的有關職務,吸收頂尖人才參加國家發展戰略研究。發揮頂尖人才在薦才、引才方麵的獨特作用,在相關工作中賦予其薦才、引才的提名權。

第二,創建創新文化社區和創新街區。參照矽穀核心技術人才占比17%、服務型人員占比26%的布局,在創新人員生活密集區域建設創新文化社區,社區集成學習、交流、休閑、運動、飲食、藝術、娛樂等文化生活功能。在創新人員工作和生活一體化區域,改建孵化器、加速器、助推器等公共創新空間,增加服務、交流、製作等功能,建設創新街區。創新社區和創新街區參照居民委員會模式管理,納入社會工作體係。

第三,建設國際化的學術共同體。建立國際化的同行評議機製,形成現代科研倫理規範,客觀反映科技勞動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建立科技論文和科技信息國內外高端交流平台,鼓勵國內外高層次科學共同體開展交流,形成深度合作的創新網絡;鼓勵在華設立國際學術組織和技術機構,支持頂尖人才到國際學術組織和技術機構任職。

  第四,加強創新基礎設施和裝備投資。在頂尖人才聚集的地區和機構,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開發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裝備、科研材料、大科學裝置,為頂尖人才和未來人才提供一流科研基礎條件。( 文 | 郭鐵成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首頁> 就業頻道> 綜合資訊
頂尖創新人才如何培養
瞭望
綜合資訊
2021-02-22
+關注就業頻道
掃描二維碼
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到本世紀中葉,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大國躍升。大國躍升需要靠創新性資產投入和人才驅動,尤其需要頂尖創新人才。

科技創新史表明,少數頂尖創新人才有能力改變科學和技術範式,引領了科學和技術革命,開創了未來增長動力。實現大國躍升,亟待培養造就頂尖創新人才。

頂尖人才創新的四大規律

頂尖人才的創新活動具有思維特異化、需求高階化、峰值年輕化、積累持續化四大規律。其中思維特異化、需求高階化是頂尖人才創新的內在規律,峰值年輕化、積累持續化是頂尖人才創新的外在規律。

頂尖人才創新的第一規律是思維特異化,即自主性提出問題,顛覆性思考問題,會聚性解決問題。頂尖人才既能夠解決給定的問題,更善於提出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這種能力是產生重大創新的前提;頂尖人才善於顛覆性思考問題,能夠突破常規,建立新的科學技術路線,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縱觀曆史上的重大科技成果,都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路線基礎之上;頂尖人才專業知識精湛,同時也融會貫通相關學科知識,善於找到本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創新的關鍵點,會聚相關學科知識和方法解決重大問題。統計近十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成果,無一不是處於學術會聚點上。

頂尖人才創新的第二規律是需求高階化,即頂尖創新人才生存和發展的一般需求已經得到相對滿足,而自我實現、超我實現的需求成為主要需求。對普通人才起激勵作用的生存和發展的條件,雖然不可缺少,但對頂尖人才激勵作用已不明顯。頂尖人才對才能充分發揮和學術抱負充分實現的需求,以及超越個人利益,為民族、國家和科學奉獻自己才學的高級需求,則成為主要激勵因素。

頂尖人才創新的第三規律是峰值年輕化,即重大創新成果產生的峰值位於36~45歲的10年。經過對435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公開數據的計算,獲獎成果產生在36~45歲的人最多,有174人,占總人數的40%;次大峰值出現在26~35歲,有164人,占總人數的38%。

頂尖人才創新的第四規律是積累持續化,即重大創新成果的產生大多需要10年以上的積累期。根據對上述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的統計數據計算得出,獲獎成果產生的平均用時是獲得博士學位後的12年。

麵向頂尖人才設立新型資助計劃

培養造就頂尖人才,要從頂尖人才創新規律出發,從提供跟蹤式科研項目、經濟補助等政策,轉向定製化研發資助、非共識研發資助、會聚創新資助和科研生涯持續資助。

一是實施研發定製計劃。在科技發展的跟蹤模仿時期,發達國家掌握前沿技術,這種技術攻關方向明確,我們要掌握這種技術,一般是先設立攻關任務,再去配置科技人才,這是一種在給定項目、給定任務、給定思路條件下的創新。而到了大國躍升時期,除了跟蹤國外技術外,更需要開創性的科學研究和突破性技術研發,即在科研無人區走出自己的創新之路。對於在無人區中探索的資助,不能沿用傳統以項目定人的做法,而要以研究者主導,由人定項目,麵向頂尖人才實施研發定製計劃。

研發定製計劃就是由頂尖人才自主選題、自由探索、自主創新,在磋商的基礎上形成研發項目。計劃的資助對象是頂尖人才及團隊,包括頂尖科學家、工程師。不預設申報指南,項目來源於頂尖人才與團隊的新概念和新創意,項目形成機製是管理項目的專業機構與頂尖人才及其團隊定向磋商,項目內容、周期、金額等都在磋商之列。項目形成後,基礎研究項目采取同行評議的評審方法;應用研究項目采取技術、生產、應用三方評議的評審方法,評審專家由科學家、工程師、經濟專家、管理專家、技術商業化專家等共同組成。基礎研究主要由政府投資,應用研究投資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各方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我國以前的高層次人才計劃都是項目製,而不是研發定製。因此,研發定製計劃可以通過整合優化現有的高層次人才計劃,從中專門剝離一部分設立,也可以單獨增設。

二是實施非共識研發計劃。由於頂尖人才思維的特異性,經常突破現有知識框架和思維限度,同行評議難以形成共識;而且創新性越強同行評議越無法通過,導致一些真正開創性的研究難以立項。雖然在我國基礎研究項目中,也有輔助性的非共識研發項目機製,但資金額度較小,也不是單獨的計劃。麵向頂尖人才,有必要增設單獨的非共識研發計劃。

非共識研發計劃采取推薦製、自薦製相結合的項目提出機製,同行評議、關鍵少數決策的立項機製;不設門檻條件,麵向全社會開放,支持一切有奇思妙想的非共識性人才。為了提高非共識研發項目的成功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非共識研發基金,資助非共識研發計劃項目。推薦製可以由頂尖專家獨立推薦;也可以在同行評議的基礎上采取多次複議的機製,以最大程度避免同行評議的弊端,盡可能減少非共識研發項目的遺漏。自薦製需要預申請,在概念和創意形成階段就與管理項目的專業機構溝通、磋商,然後由管理項目的專業機構確定是否鼓勵正式申請,或直接邀標。

目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小額探索基金、快速反應研究基金、探索性早期概念研究基金等,都是支持非共識研發項目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探索發展研究基金、非傳統知識加速研究基金、革新R01計劃等,也是資助非共識研發項目的專門渠道,資助金額也逐年增多。

三是實施會聚創新計劃。學科與學科、基礎學科與技術學科、產業與產業交叉融合的會聚創新,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顯著趨勢。但我國許多創新活動人才專業背景單一,人工智能領域不乏計算機專業人才,但少有生物學、醫學、化學、法學、倫理學等專業人才;生命健康領域不乏醫學人才,但少有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物理學、數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人才,等等。因此有必要改變按學科和技術領域分別資助的傳統做法,設立會聚創新計劃。

為打破傳統的科學組織方式,會聚創新計劃應由政府聯合大學、科研院所、產業界共同出資設立。培育綜合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會聚集群,鼓勵多學科、多領域、多產業開展會聚研究,建立不同學科的研究聯盟、不同領域的技術創新聯盟、不同產業的技術創新聯盟,以及形式多樣的不同專業合作夥伴網絡,促進重大科學發現和創新。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可首先選擇綜合科學、信息與生物技術等領域開展會聚計劃試點,取得經驗後普遍推開。

在鼓勵會聚創新方麵,英美等國家積極探索。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2財年設立推動學科交叉研究與教育資助計劃,2017年設立23個會聚研究項目,並投資建立會聚加速器;美國能源部先進能源研究計劃署也成功實施了一些會聚研究計劃。英國政府支持在倫敦地區建立“倫敦-牛津-劍橋”高校群,促進人工智能領域跨學校、跨學科交叉融合,建立學科會聚生態。

四是實施未來人才計劃。未來的頂尖人才要從現在的青年人才中產生,必須把人才工作的重點放在青年。我國也有不少麵向青年人才的創新計劃,但都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門,缺乏整體設計和相互接續,沒能形成支持未來人才的完整計劃體係。因此有必要對原有青年人才計劃加以整合,設立未來人才計劃。計劃有統一的目標、程序和規則,具體項目也可分散到有關部門實施。

整合後的未來人才計劃,把青年時期作為全部科研生涯的一部分,持續支持,並與其他計劃相銜接。重點資助40歲以下青年人才,特別是35歲以下青年人才。大幅度增加資助金額,降低首次獲得國家資助的研究人員平均年齡,提高首次申請國家項目資助的成功率。從博士研究生期間開始支持,持續支持15年。在博士研究生階段,麵向優秀青年人才提供種子資金,啟動科研生涯首次資助項目;鼓勵博士研究生承擔企業出資的研發專項,保障博士生科研就業崗位,暢通博士生向產業界流動的渠道。博士就業或進入博士後工作站後,廣泛支持自由探索和挑戰性研究,促進青年人才盡早確立重大突破方向。之後,對其中湧現出來的突出者持續增加資助,直到取得重大成果。青年人才成長為科研骨幹人員或科研帶頭人之後,由國家基本計劃項目資助。

近年來,日本、韓國出台了係統化的青年人才培養計劃,構建了科研生涯不同研究階段持續資助體係。日本2019年新增“國際競爭力強化研究員項目”“研究者戰略培養項目”,以培養青年戰略人才;韓國麵向青年人才設立“生涯基本研究”支持項目,形成支持青年人才、科研骨幹、科研帶頭人的“金字塔”式資助結構。

培育充滿活力的創新人才生態

滿足頂尖人才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的需求,不僅要保證頂尖人才的美好生活,還必須大力培育充滿活力的創新人才生態。

第一,完善頂尖人才建言獻策渠道。在現有渠道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頂尖人才訴求表達機製、采納機製、反饋機製,鼓勵頂尖人才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把對頂尖人才的谘詢納入各級政府決策程序。邀請頂尖人才列席黨政有關會議和人大、政協會議,聘請頂尖人才兼任政府參事室、谘詢委員會、高端智庫的有關職務,吸收頂尖人才參加國家發展戰略研究。發揮頂尖人才在薦才、引才方麵的獨特作用,在相關工作中賦予其薦才、引才的提名權。

第二,創建創新文化社區和創新街區。參照矽穀核心技術人才占比17%、服務型人員占比26%的布局,在創新人員生活密集區域建設創新文化社區,社區集成學習、交流、休閑、運動、飲食、藝術、娛樂等文化生活功能。在創新人員工作和生活一體化區域,改建孵化器、加速器、助推器等公共創新空間,增加服務、交流、製作等功能,建設創新街區。創新社區和創新街區參照居民委員會模式管理,納入社會工作體係。

第三,建設國際化的學術共同體。建立國際化的同行評議機製,形成現代科研倫理規範,客觀反映科技勞動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建立科技論文和科技信息國內外高端交流平台,鼓勵國內外高層次科學共同體開展交流,形成深度合作的創新網絡;鼓勵在華設立國際學術組織和技術機構,支持頂尖人才到國際學術組織和技術機構任職。

  第四,加強創新基礎設施和裝備投資。在頂尖人才聚集的地區和機構,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開發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裝備、科研材料、大科學裝置,為頂尖人才和未來人才提供一流科研基礎條件。( 文 | 郭鐵成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