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公布首批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的院校名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等12所高校名列其中。這意味著自2020年5月啟動的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工作,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是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提出的,瞄準的是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擬通過這一建設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領軍人才。這個行動承載著推動“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等多重期待。
關於如何辦好未來技術學院,自高校申報環節起就一直是討論的重點問題。首先被聚焦的問題就是:未來技術是不是以學科的形式出現?事實上,芯片等新技術早已突破了原有的學科邊界與形態。盡管中國順應這一變化,設置了集成電路學交叉類學科,依然沒能從學科的模式中走出來。“學科”產生的時間不長,在人類認知史上僅是特定時期的認識方式,不可能容納所有各類知識,走向集成而不再停留於交叉學科也許更符合研究複雜對象和新技術的現實需要。因而,在組織形式上需要從學院的組織變革開始,以全新的方式組建集成研究團隊。
當下建設未來技術學院,有應對中國社會發展、解決新技術難題的考慮。而從人類新技術產生與發展的曆史看,新技術需要以新科學為基礎才能產生並保持可持續發展。相比技術,科學的發展狀態相對乏力。也正因此,在未來技術學院建設的過程中,不能僅僅盯著技術而忽視科學水平的發展,我們需要的是重視科學、科學基礎紮實的未來技術學院。
更為重要的問題是,未來技術學院是以盡快產生新技術為主要目標,還是以培養未來能發明創造新技術的人為目標?在關於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等相關文件中,這兩方麵均有提及,不過筆者認為,對於其主次及內在邏輯仍有進一步厘清的必要。
曆史經驗顯示,培養出能夠發明新技術的人比創造某一項技術更有價值。在現行高校管理與評價體係中,對技術、專利、課題的重視程度普遍高於培養人才。未來技術學院要擺脫路徑依賴,不能自我窄化定位為未來技術的開發與研究院,還是要堅持育人為本,教、學、做合一,以培養出具有發明創造能力的人才作為更高的建設目標。要竭力避免“唯技術”論,將技術放在高於人的不恰當位置,而應著眼長遠,著力培養具有良好未來技術素養的人。
實現未來技術學院培養人的目標,更準確地說,培養未來世界未知環境中的未成人,需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在特定條件與環境中的創造意識與能力。而這也正是目前高校在學生培養中的一大挑戰。未來技術學院在教學培養中,要著重提高學生創造能力,提供條件讓他們對科技發明創造有興趣、有行動甚至有效果。先解決好了人的成長問題,才可能實現未來技術的繁榮與可持續發展。否則,有可能作為實體的學院是建立起來了,預期的目標卻未能如期實現。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28日 02版)
【光明時評】作者: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