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總規模達到909萬人。進入6月,距畢業生離校近在咫尺,然而,在如此複雜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與不少輔導員催促畢業生盡快找工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學生非常淡定從容地加入晃晃蕩蕩的“慢就業”行列。
其實,“慢就業”在過去也不是沒有。15年前,筆者正上大四,學院在最後一個學期為畢業生專門組織了就業指導講座。主講者是學校的就業辦主任,他殷切地告誡畢業生們,就業形勢嚴峻,大家都要抓緊時間,別在學校裏“晃蕩”了。可這種苦口婆心的勸告似乎起不到多大作用,很多學生依舊該幹什麼幹什麼。
在當下輿論的定義中,“慢就業”與“正常就業”似乎成了相互對立的名詞,在一些成熟的職業人眼裏,年輕人晃晃蕩蕩,不趕快就業,總會有點“遊手好閑”“不幹正事”的感覺。隻不過,在大學生“就業難”又趕上疫情的時代,輿論對“慢就業”也多了一些相對寬容的空間。
從學校來看,就業部門需要統計“就業率”,有考核要求,學校從大四第一學期就打響了“就業戰”,及時向學生傳遞就業信息,第二學期從3月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統計、上報就業情況,學校巴不得每個學生都能“快就業”。
然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很多人不著急找工作各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為沒有過硬的職業技能和競爭力,不得不選擇“慢就業”;有的是找不到相對滿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是對beplay中心钱包体育钱包、考碗、考編等抱有一種“執念”,不達目標誓不罷休,即使已經離校了,也不願意將就著找份工作,準備繼續二戰、三戰;還有些畢業生或是畏懼用人單位996壓抑的工作方式,或是為了逃避單位複雜的人事關係,寧願多晃蕩些日子,也不願意過早加入“上班族”大軍。
於每個個體而言,快與慢似乎並不能成為衡量就業好壞與成敗的絕對標準。按照職業發展過程來看,畢業後的三到五年時間,都是畢業生與這個社會磨合的過渡期、動蕩期。一些年輕人對待工作的看法,需要一個成長、轉變、成熟的過程,還有的年輕人需要在“慢就業”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和認識自己,著力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積極主動地去適應這個社會。
何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往往不會一蹴而就。記得筆者在研究生畢業時,相較於其他同學而言,和用人單位簽約算是較早的,但工作不到一年,因為不適應單位的工作環境,不得不選擇辭職,又加入擇業大軍。很多時候,合適不是靠主觀上的感覺可以準確判斷的,而是靠實踐總結出來的。畢竟,每份工作都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每家單位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圍、考核標準,隻有進入工作環境中,在崗位上曆練實踐一段時間後,才能知道自己適不適合。
再者,選擇一份工作,最終都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很多人在剛畢業時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往往隻會看到工作的某一個方麵,要麼圖穩定,要麼看薪資高低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才發現有的工作需要經常加班,有的需要經常出差,有的考核壓力太大……還有一些因素是之前擇業時都沒想過的,隻有通過經驗積累,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表麵上看,年輕人剛畢業,還沒有買房買車的貸款壓力,大都處在“一人吃飽全家不愁”的狀態,還有人因為有家長的接濟,沒有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那種緊迫感,晃晃蕩蕩地“慢就業”似乎對個體影響並不大。
但是,“慢就業”並不等於不就業,很多工作都會有年齡的限製,一般35歲就是一道坎兒,而通過“試錯”找到適合的工作,也是需要付出時間成本的,每個人的青春畢竟有限,允許年輕人“晃蕩”的時間也不會很長,頻繁地跳槽往往意味著總是從頭再來,並不能在一個行業、一份職業中積累深度的成長經驗,也會給用人單位一種淺嚐輒止、不夠踏實的感覺。
這個社會選擇一直“啃老”的人是少數,這類人往往也要經受世俗目光的另眼相看,多數人終歸要錨定一份工作,不僅為實現經濟上的獨立,也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慢就業”看上去很美,但每個人遲早要麵對社會現實,不如找個時間認認真真地審視自己,適時地為“晃晃蕩蕩的青春”承擔起一份責任。胡波(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