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就業頻道 > 綜合資訊
又紅又專——一個不為人知的清華
綜合資訊
陳誌文
2021-09-07
分享:

  今年清華110周年校慶前夕,習總書記視察清華時再提“又紅又專”。很多人不了解,清華大學一直是中國“又紅又專”的模範生,排頭兵。

  為什麼是《老人與海》:勇毅和堅韌

  9月3日,清華2021級本科生開學典禮,邱勇再次和新生談起今年贈書《老人與海》的緣由:

  “勇毅堅韌的品格賦予個體頑強的生命力。個體生命力是激流巨浪裏永不言棄的拚搏,是崎嶇長路上風雨無阻的跋涉。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其名著《老人與海》中,描述了一個外表消瘦憔悴、內心卻無比強大的老漁夫在大海中與大魚殊死搏鬥的故事,展現了‘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的不屈精神。”

  邱校長再次重提贈書《老人與海》的目的和意義,顯然,既是強化對孩子的入學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婉轉地回應一些質疑。

  今年高考期間,清華宣布邱校長向今年的新生贈書《老人與海》。未曾料到此舉卻遭致一些輿論與自媒體的質疑、批評,批評的核心意思有兩條:1.中國優秀文學作品很多,為什麼推薦一本美國作家的書;2.為什麼不提愛國,不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從2015年開始,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每年都會向新生贈送一本書。至2021年,先後贈送的是《平凡的世界》《瓦爾登湖》《藝術的故事》《從一到無窮大》《萬古江河:中國曆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鄉土中國》《老人與海》,並隨錄取通知書一並寄送至每一屆新生手中。

  其實,第一年邱校長就推薦了一本中國作家路遙的書《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記錄了一個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奮鬥曆程,此書此前也多次以高借閱率出現在清華書籍借閱排行榜中。對於這部作品,各人解讀不同,但顯然都透著一個精神:自強不息。

  從這一係列推薦書目中可以看出,雖然主題、題材不同,但都從不同角度詮釋了清華所崇尚的核心精神:“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勇毅和堅韌,是《老人與海》的核心精神,自強不息,努力奮鬥必須具備這樣的品質。畢業於清華大學的習總書記也曾多次談到《老人與海》這部作品,充分肯定其中所反映的這種勇毅的精神。因此,邱校長在致辭中說,“希望你們以敢於直麵一切挑戰的勇毅,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堅韌,在人生的道路上百折不撓、一往無前。”

  其實,《平凡的世界》也是總書記多次提及的優秀文學作品。顯然,這些書不是隨便推薦的。

  更重要的是,在人才的培養上,我們更需要兼容並蓄,汲取全世界的知識營養,無問西東。

 

  又紅又專,是清華的基因

  也深刻地影響著新中國的教育

  至於是否愛國的質疑,邱校長並未直接做針對性的回應,隻是在曆數建黨100年來的奮鬥史後,希望新同學“厚植家國情懷,不斷增強中國人的誌氣、勇氣、底氣,投身民族複興的偉大事業,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沒有針對性的回應,可能是因為不值一駁,不必駁,因為清華的重要基因之一就是“紅”。但遺憾的是,很多人都不了解清華這個紅色的基因。 

  今年新學期開學,清華迎新的眾多旗子上有一麵是“又紅又專”,於是有人說“清華抄中國科大的作業”。其實,清華一直是中國高校“又紅又專”的排頭兵和模範生,也是這個教育方針最堅定的執行者。也不隻是“又紅又專”,新中國教育的基本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也與清華大學密不可分。

  前總書記胡錦濤曾回憶當年在清華時蔣南翔校長給全校師生講“又紅又專”的核心思想:紅是方向,專是專業技術精湛,首先方向不能錯。清華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回憶清華校訓的文章中也表示,在50、60年代,“又紅又專 全麵發展”一度成為清華事實上的校訓,而不是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這一切都和一個人有關。

  新中國成立不久,對高校進行了一次全麵的大調整。1952年12月,清華迎來了自梅貽琦之後,對清華影響最大,最持久的一任校長,蔣南翔。

  很多年輕人不了解蔣南翔校長,但應該知道一二·九運動,蔣校長就是一二·九運動的學生領袖。“華北之大已經不能安放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就是出自蔣南翔之筆。當時的蔣南翔還隻是清華大學中文係的一個學生,也是清華地下黨支部書記。後蔣南翔為躲避國民黨抓捕,被迫離開清華轉入敵後工作,後來長期從事青年學生運動組織動員工作,新中國成立之初還曾負責籌備共青團中央的建設,並出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青年報》就是蔣南翔一手創辦的。

  1952年蔣南翔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後,開始了對清華大學辦學定位的大調整。站在為新生的共和國培養建設人才的角度,蔣校長給清華定下了“紅色工程師搖籃”的培養目標,他多次表示,清華要為新中國建設培養更多接班人。在實踐中,蔣南翔不斷強調要全麵正確認識政治與業務,思想教育與專業學習之間重要的辯證關係。“又紅又專,全麵發展”就是在這一培養思想下總結出來的一句經典口號,也一度成為清華事實上的校訓。

  △ 左三為蔣南翔校長

  清華大學倡導和堅持“又紅又專”的理念和做法,後來也得到了包括毛主席、周總理的全麵肯定,成為一個階段教育的基本指導思想。1980年,鄧小平特別強調,“清華大學的經驗,應當引起全國注意,又紅又專,那個紅是絕對不能丟的……”至今,這句話仍影響深遠。

  清華大學成為毛主席提出的“又紅又專”在教育上最堅定的踐行者和模範生。

  蔣南翔同時還兼任了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以及後來成立的高等教育部部長,蔣南翔對清華大學辦學定位的調整,也逐漸影響到整個教育係統,對新中國教育方針的製定產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響,成為新中國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之一。我們現在經常講的“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這句話,也充滿了蔣校長當初的治校思想。

  文革結束後,蔣南翔恢複工作,先後出任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教育部部長、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而後來與其搭班子的清華大學黨委書記何東昌,則在1982年接棒蔣南翔,出任國家教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直到1993年卸任。清華大學這種紅色基因對新中國教育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也是為了培養接班人,在蔣校長的力推下,清華創造了“雙肩挑”模式,即選拔優秀的高年級學生出任低年級學生的思想政治輔導老師。朱鎔基、胡錦濤、吳邦國等清華出身的領導人,都是“雙肩挑”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優秀畢業生,他們在校期間都曾出任“雙肩挑”的學生思政輔導員。這一模式,也成為中國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的典範,得到廣泛的推廣。至今,學生輔導員仍然是清華最重視的工作之一,而多位清華人也曾長期出任教育部思政司負責人。

  站位國家辦學,這種紅色的基因是刻在清華人骨子裏的,流淌在血液裏的。龔克教授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天津大學校長,南開大學校長,多年前我曾與龔克教授談到這些學校之間的區別。在談到清華的特點時,龔克說:清華很特別,第一位就會問,是不是國家急需的?如果是,那就不惜一切代價去幹。

  麵對國際核威脅, 1955年1月,中央決定我國要搞原子彈、建立核工業,為核事業培養人才,1955年春,清華大學就正式啟動了原子能新專業的建設,並由當時的黨委書記何東昌親自擔任係主任,在全國選拔抽調了最優秀的學生與老師投入到核研究,這也是清華工程物理係的前身。至今,在北京的一個山溝裏,清華仍然有一個重要的核實驗設施(當時稱“200”號),這也是目前全國高校唯一的大型核實驗設施,為新中國的核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同樣的還有計算機。60年代,清華在全校選拔最優秀的學生聚焦當時前沿技術之一,計算機,並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中國最早的計算機專業。

  站位國家需要,是當今的清華最醒目的特點、基因,甚至被一些人批為“左”。蔣南翔也因這一辦學理念,曾與一些學者發生過爭論。

 

  留學是優秀人才成長的一種路徑

  留學不等於不回國,更不等於不愛國

  著名高校留學生多,更不是一種罪!

  當然,談到清華的這個基因,回避不了一個問題:出國留學。

  在這個問題上,一批簡單標簽化的“民粹”讓一些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高校苦不堪言,也不好自辯。這些批評者一個默認的前提就是:出國留學就等於不回國、不愛國,一些著名大學出國人數多,就說明這些著名大學不愛國。

  出國留學隻是成長的路徑選擇,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麵仍然保持整體上領先的情況下,我們一些優秀學子選擇出國留學,恰恰是為了更好報效祖國。正因為此,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誌就大力推動派出留學生。

  疫情前,國家公派留學生與訪問學者每年已經高達7萬人左右。也正因為此,美國出台了限製中國留學生攻讀“理工科”的簽證政策,就是擔心給中國培養出新一代的“錢學森”。

  留學就被貼上“不愛國”的標簽,何其荒唐?是典型的親者痛,仇者快的做法。

  就拿有的人喜歡詬病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來說,他們或許不知道的是,那時的清華師生自己稱清華是“國恥學校”,正因為有恥而要雪恥,才要努力留洋學習先進知識技術,最終回國以科學報國。可以說,中國近現代以來許多科技和學術領域的開創者,許多耳熟能詳的大師巨匠,都少不了曾遠渡重洋的清華學子的身影。

  回頭看我們的“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有很多人就是早期的留學回國人員。此前有對院士的研究也表明,1972年以後畢業的兩院院士,75.15%的人有過出國(出境)留學經曆。清華大學的統計數據表明,近年新入職的教師中,絕大部分都有出國(出境)留學的經曆。

  至於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著名大學出國留學者多,道理很簡單,優秀的人會有更多的選擇,拿到國外著名大學錄取並獲得獎學金的機會當然高於普通學校,但這,也能成為罪嗎? 

  還有人質疑留學生回國率的問題,教育部統計數據表明,出國回國比已經從上世紀較低水平,快速增長至10年前的1:3,2020年則達到了1:1.26。據清華大學統計,截至2021年4月,2002-2011級出國(境)校友中已有超半數回國工作,眾多優秀“海歸”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而這一比例還在持續擴大中。

  另外,回國率的計算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多長時間回國才算是正當的?比如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清華畢業後留學美國十餘年才回國,我們是否應該以此判斷他愛國還是不愛國?楊振寧先生在美國留學幾十年後最終選擇回國,又如何算?

  更何況大量在國外的留學生與學者,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國家的建設。08年奧運火炬傳遞時,麵對各種“獨”,衝在一線保護火炬傳遞的都是我們的留學生。在國際輿論場合上,用自己的體會和事實批駁“妖魔化中國”的也是我們的留學生。

  即便是留在國外的一些華裔學者,也廣泛地參與到中國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中,正因為此,美國在2018年出台了“中國行動計劃”,目標直指華裔學者,原因就是懷疑他們以多種形式“幫助中國”,MIT華裔教授陳剛就是最新的一位“受害者”。

  愛國,的確是我們的教育需要加強的,這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責任,還有家長,也有時代的變化,就如現在回國學生越來越多一樣。伴隨中國的強大,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新一代學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美國強力的圍剿下,也越來越多地激發出了留學生的愛國情懷。

  對此,我滿懷希望,不僅僅是對清華的學生,而是所有新一代年輕人。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首頁 > 就業頻道 > 綜合資訊
又紅又專——一個不為人知的清華
陳誌文
綜合資訊
2021-09-07
+關注就業頻道
掃描二維碼

  今年清華110周年校慶前夕,習總書記視察清華時再提“又紅又專”。很多人不了解,清華大學一直是中國“又紅又專”的模範生,排頭兵。

  為什麼是《老人與海》:勇毅和堅韌

  9月3日,清華2021級本科生開學典禮,邱勇再次和新生談起今年贈書《老人與海》的緣由:

  “勇毅堅韌的品格賦予個體頑強的生命力。個體生命力是激流巨浪裏永不言棄的拚搏,是崎嶇長路上風雨無阻的跋涉。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其名著《老人與海》中,描述了一個外表消瘦憔悴、內心卻無比強大的老漁夫在大海中與大魚殊死搏鬥的故事,展現了‘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的不屈精神。”

  邱校長再次重提贈書《老人與海》的目的和意義,顯然,既是強化對孩子的入學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婉轉地回應一些質疑。

  今年高考期間,清華宣布邱校長向今年的新生贈書《老人與海》。未曾料到此舉卻遭致一些輿論與自媒體的質疑、批評,批評的核心意思有兩條:1.中國優秀文學作品很多,為什麼推薦一本美國作家的書;2.為什麼不提愛國,不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從2015年開始,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每年都會向新生贈送一本書。至2021年,先後贈送的是《平凡的世界》《瓦爾登湖》《藝術的故事》《從一到無窮大》《萬古江河:中國曆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鄉土中國》《老人與海》,並隨錄取通知書一並寄送至每一屆新生手中。

  其實,第一年邱校長就推薦了一本中國作家路遙的書《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記錄了一個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奮鬥曆程,此書此前也多次以高借閱率出現在清華書籍借閱排行榜中。對於這部作品,各人解讀不同,但顯然都透著一個精神:自強不息。

  從這一係列推薦書目中可以看出,雖然主題、題材不同,但都從不同角度詮釋了清華所崇尚的核心精神:“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勇毅和堅韌,是《老人與海》的核心精神,自強不息,努力奮鬥必須具備這樣的品質。畢業於清華大學的習總書記也曾多次談到《老人與海》這部作品,充分肯定其中所反映的這種勇毅的精神。因此,邱校長在致辭中說,“希望你們以敢於直麵一切挑戰的勇毅,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堅韌,在人生的道路上百折不撓、一往無前。”

  其實,《平凡的世界》也是總書記多次提及的優秀文學作品。顯然,這些書不是隨便推薦的。

  更重要的是,在人才的培養上,我們更需要兼容並蓄,汲取全世界的知識營養,無問西東。

 

  又紅又專,是清華的基因

  也深刻地影響著新中國的教育

  至於是否愛國的質疑,邱校長並未直接做針對性的回應,隻是在曆數建黨100年來的奮鬥史後,希望新同學“厚植家國情懷,不斷增強中國人的誌氣、勇氣、底氣,投身民族複興的偉大事業,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沒有針對性的回應,可能是因為不值一駁,不必駁,因為清華的重要基因之一就是“紅”。但遺憾的是,很多人都不了解清華這個紅色的基因。 

  今年新學期開學,清華迎新的眾多旗子上有一麵是“又紅又專”,於是有人說“清華抄中國科大的作業”。其實,清華一直是中國高校“又紅又專”的排頭兵和模範生,也是這個教育方針最堅定的執行者。也不隻是“又紅又專”,新中國教育的基本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也與清華大學密不可分。

  前總書記胡錦濤曾回憶當年在清華時蔣南翔校長給全校師生講“又紅又專”的核心思想:紅是方向,專是專業技術精湛,首先方向不能錯。清華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回憶清華校訓的文章中也表示,在50、60年代,“又紅又專 全麵發展”一度成為清華事實上的校訓,而不是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這一切都和一個人有關。

  新中國成立不久,對高校進行了一次全麵的大調整。1952年12月,清華迎來了自梅貽琦之後,對清華影響最大,最持久的一任校長,蔣南翔。

  很多年輕人不了解蔣南翔校長,但應該知道一二·九運動,蔣校長就是一二·九運動的學生領袖。“華北之大已經不能安放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就是出自蔣南翔之筆。當時的蔣南翔還隻是清華大學中文係的一個學生,也是清華地下黨支部書記。後蔣南翔為躲避國民黨抓捕,被迫離開清華轉入敵後工作,後來長期從事青年學生運動組織動員工作,新中國成立之初還曾負責籌備共青團中央的建設,並出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青年報》就是蔣南翔一手創辦的。

  1952年蔣南翔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後,開始了對清華大學辦學定位的大調整。站在為新生的共和國培養建設人才的角度,蔣校長給清華定下了“紅色工程師搖籃”的培養目標,他多次表示,清華要為新中國建設培養更多接班人。在實踐中,蔣南翔不斷強調要全麵正確認識政治與業務,思想教育與專業學習之間重要的辯證關係。“又紅又專,全麵發展”就是在這一培養思想下總結出來的一句經典口號,也一度成為清華事實上的校訓。

  △ 左三為蔣南翔校長

  清華大學倡導和堅持“又紅又專”的理念和做法,後來也得到了包括毛主席、周總理的全麵肯定,成為一個階段教育的基本指導思想。1980年,鄧小平特別強調,“清華大學的經驗,應當引起全國注意,又紅又專,那個紅是絕對不能丟的……”至今,這句話仍影響深遠。

  清華大學成為毛主席提出的“又紅又專”在教育上最堅定的踐行者和模範生。

  蔣南翔同時還兼任了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以及後來成立的高等教育部部長,蔣南翔對清華大學辦學定位的調整,也逐漸影響到整個教育係統,對新中國教育方針的製定產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響,成為新中國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之一。我們現在經常講的“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這句話,也充滿了蔣校長當初的治校思想。

  文革結束後,蔣南翔恢複工作,先後出任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教育部部長、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而後來與其搭班子的清華大學黨委書記何東昌,則在1982年接棒蔣南翔,出任國家教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直到1993年卸任。清華大學這種紅色基因對新中國教育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也是為了培養接班人,在蔣校長的力推下,清華創造了“雙肩挑”模式,即選拔優秀的高年級學生出任低年級學生的思想政治輔導老師。朱鎔基、胡錦濤、吳邦國等清華出身的領導人,都是“雙肩挑”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優秀畢業生,他們在校期間都曾出任“雙肩挑”的學生思政輔導員。這一模式,也成為中國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的典範,得到廣泛的推廣。至今,學生輔導員仍然是清華最重視的工作之一,而多位清華人也曾長期出任教育部思政司負責人。

  站位國家辦學,這種紅色的基因是刻在清華人骨子裏的,流淌在血液裏的。龔克教授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天津大學校長,南開大學校長,多年前我曾與龔克教授談到這些學校之間的區別。在談到清華的特點時,龔克說:清華很特別,第一位就會問,是不是國家急需的?如果是,那就不惜一切代價去幹。

  麵對國際核威脅, 1955年1月,中央決定我國要搞原子彈、建立核工業,為核事業培養人才,1955年春,清華大學就正式啟動了原子能新專業的建設,並由當時的黨委書記何東昌親自擔任係主任,在全國選拔抽調了最優秀的學生與老師投入到核研究,這也是清華工程物理係的前身。至今,在北京的一個山溝裏,清華仍然有一個重要的核實驗設施(當時稱“200”號),這也是目前全國高校唯一的大型核實驗設施,為新中國的核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同樣的還有計算機。60年代,清華在全校選拔最優秀的學生聚焦當時前沿技術之一,計算機,並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中國最早的計算機專業。

  站位國家需要,是當今的清華最醒目的特點、基因,甚至被一些人批為“左”。蔣南翔也因這一辦學理念,曾與一些學者發生過爭論。

 

  留學是優秀人才成長的一種路徑

  留學不等於不回國,更不等於不愛國

  著名高校留學生多,更不是一種罪!

  當然,談到清華的這個基因,回避不了一個問題:出國留學。

  在這個問題上,一批簡單標簽化的“民粹”讓一些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高校苦不堪言,也不好自辯。這些批評者一個默認的前提就是:出國留學就等於不回國、不愛國,一些著名大學出國人數多,就說明這些著名大學不愛國。

  出國留學隻是成長的路徑選擇,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麵仍然保持整體上領先的情況下,我們一些優秀學子選擇出國留學,恰恰是為了更好報效祖國。正因為此,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誌就大力推動派出留學生。

  疫情前,國家公派留學生與訪問學者每年已經高達7萬人左右。也正因為此,美國出台了限製中國留學生攻讀“理工科”的簽證政策,就是擔心給中國培養出新一代的“錢學森”。

  留學就被貼上“不愛國”的標簽,何其荒唐?是典型的親者痛,仇者快的做法。

  就拿有的人喜歡詬病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來說,他們或許不知道的是,那時的清華師生自己稱清華是“國恥學校”,正因為有恥而要雪恥,才要努力留洋學習先進知識技術,最終回國以科學報國。可以說,中國近現代以來許多科技和學術領域的開創者,許多耳熟能詳的大師巨匠,都少不了曾遠渡重洋的清華學子的身影。

  回頭看我們的“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有很多人就是早期的留學回國人員。此前有對院士的研究也表明,1972年以後畢業的兩院院士,75.15%的人有過出國(出境)留學經曆。清華大學的統計數據表明,近年新入職的教師中,絕大部分都有出國(出境)留學的經曆。

  至於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著名大學出國留學者多,道理很簡單,優秀的人會有更多的選擇,拿到國外著名大學錄取並獲得獎學金的機會當然高於普通學校,但這,也能成為罪嗎? 

  還有人質疑留學生回國率的問題,教育部統計數據表明,出國回國比已經從上世紀較低水平,快速增長至10年前的1:3,2020年則達到了1:1.26。據清華大學統計,截至2021年4月,2002-2011級出國(境)校友中已有超半數回國工作,眾多優秀“海歸”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而這一比例還在持續擴大中。

  另外,回國率的計算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多長時間回國才算是正當的?比如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清華畢業後留學美國十餘年才回國,我們是否應該以此判斷他愛國還是不愛國?楊振寧先生在美國留學幾十年後最終選擇回國,又如何算?

  更何況大量在國外的留學生與學者,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國家的建設。08年奧運火炬傳遞時,麵對各種“獨”,衝在一線保護火炬傳遞的都是我們的留學生。在國際輿論場合上,用自己的體會和事實批駁“妖魔化中國”的也是我們的留學生。

  即便是留在國外的一些華裔學者,也廣泛地參與到中國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中,正因為此,美國在2018年出台了“中國行動計劃”,目標直指華裔學者,原因就是懷疑他們以多種形式“幫助中國”,MIT華裔教授陳剛就是最新的一位“受害者”。

  愛國,的確是我們的教育需要加強的,這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責任,還有家長,也有時代的變化,就如現在回國學生越來越多一樣。伴隨中國的強大,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新一代學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美國強力的圍剿下,也越來越多地激發出了留學生的愛國情懷。

  對此,我滿懷希望,不僅僅是對清華的學生,而是所有新一代年輕人。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