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常鬆
2016年3月10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記者會上,他對新華社記者高校轉型問題的回答,將高校人才培養的變革再次提到了社會焦點的麵前。
在回答中,他談到,中國高校的轉型發展,實質上是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達到40%的毛入學率。現在中國有2500多所高校、3000多萬學生,居世界第一。
然而,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社會還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社會的需求是動態的,隨著社會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的不同,對於人才的需求結構也不盡相同。而中國的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學校比較少。學校同質化的現象比較嚴重。
而中國教育模式轉變沒有跟上經濟發展速度,技術創新需要大量應用型的創新人才,而根據傳統研究生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術人才卻往往擅長於理論研究,對工程實際缺乏了解。
在類似曆史時期的美國,1936年哈佛大學開設曆史上第一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1940年美國共授予碩士學位27000個,其中專業學位15000個,占55.6%。到1987年,美國碩士學位名稱已超過660種,其中學術型學位隻占15%,專業應用型學位則占85%。
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引入專業碩士是在21世紀初。2009年,我國開始招收專業碩士,招生數量也正逐年提高。但是,也出現了增長率逐年下降的特點。就發展狀況來看,中國高校的專業型碩士的教育卻仍存在很大問題。
現在什麼絆住了我們?
從社會需求上來看,中國經濟正值轉型升級,對專業型碩士的潛在社會需求正逐年提高,現在中國的專業碩士教育規模尚未達到本科生提升專業能力的需求,我國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具備良好的發展潛力和很大的發展空間。
那麼是什麼原因抑製了目前專業碩士教育的發展勢頭? 當前專業碩士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首先便是用看待“科學”思維看“技術”。不得不指出,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培養學術型與專業型碩士的方式差別不大,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目標不清晰。很多高校在培養方案中仍把“從事研究工作”放在專業碩士培養方向的首要位置,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工程問題重視不夠,僅僅按照對於“科學問題”的理解來考察“技術需求”。
多數高校沒圍繞專業碩士的實踐能力這一關鍵要素製定詳細的培養,教學上大量課程“學術”、“專業”不分,專業碩士的實踐能力學習效果又缺乏有效的評估,實踐環節甚至淪為“走過場”,找企業實踐環節的副導師簽字,一天車間都沒進就算是完成了本該一年的實踐能力培養環節。
此外,很多高校的導師在學術研究上是“行家”,但是對於實際應用中操作環節的技術問題卻往往沒有足夠的認識。在培養模式上仍舊依賴著傳統的培養學術型人才的模式。在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中,沒有麵向“實際問題”而是仍舊按照科學研究的角度進行培養,導致很多能力在應用中“無用武之地”。
於是,傳統教育模式對專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問題認識不足的弊端就導致了專業碩士實踐能力不突出、學術素質也沒有學術性碩士過硬的尷尬局麵。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