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eol.cn/e_ky/images/2024/gzh.jpg)
![](https://www.eol.cn/e_ky/images/2024/app.png)
4月16日,世界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來到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在該校英語文化節“與大師麵對麵”活動中,與小學六年級學生王佳易進行了對話。本報記者 齊林泉 攝
4月16日,被譽為“學習型組織之父”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資深教授彼得·聖吉,來到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參加由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南山教育學會主辦的“南外師生與彼得·聖吉麵對麵:係統思考與未來教育”論壇,與中國師生分享了他最新的思考。
連接情感,形成共同願景
“人類黃金時代的標誌是,孩子被視為是這個社會上最重要的成員。”彼得·聖吉非常推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並拜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為師。南懷瑾先生的這句話,使他深受啟發,並經常思考它的意味。“當我們將專注力放在孩子身上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關注未來。很多時候,我們關注短期發生的危機、眼前要處理的事情,而一個健康社會的運行有賴於我們著眼長期的思考和對未來的關注。我們談到未來,經常感到很抽象,會有一些設想,也會憂心忡忡。但當和孩子們對話的時候,你能感覺到未來很真實——和孩子們對話之時,就是與未來相遇之際。把孩子和我們自身的情感聯係起來非常重要。”
彼得·聖吉斷言,當前全球教育麵臨的最大問題在於我們沒有願景。在這個時代,學生看不到坐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的意義。“我在全世界接觸過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對自己當前的教育體係感到滿意。‘為什麼我要按照老師的方式、在固定的時間裏學習?老師教的這些在網絡上也可以學習到’——這個時代的學生有更多的選擇。”
在美國,有20所係統學校致力於係統思考的實踐與推廣。這些學校有一個核心特點,即教師把教室看成一個係統,在這個係統中,不是隻有一名教師,而是幾十位教師——每一名學生都是老師。彼得·聖吉給出了一個接近願景的現實例子。他家附近有一位做係統教育的數學老師,在過去20年,他設計實踐學生互教的學習方式。通常這名教師每節課隻在開場時講5分鍾,其餘的時間都在課堂上走來走去,觀察學生們在討論什麼問題,關注小組討論的進展。所以,他非常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每兩三周會據此重新分組,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學習非常高效。值得一提的是,這名教師的課有著今天教育極其關注的情商培養理念——學生去教別人,要思考如何才能幫助對方,比如要按照對方的理解方式去講述。盡管這樣的課堂很難讓家長理解,但有一位家長卻說,自己的女兒自從遇上這個“很瘋狂的老師”,就愛上了數學。
“很多年輕的學生,即便是低齡的小孩子,也已經意識到,今天的世界麵臨非常尖銳的挑戰,而這種挑戰正是學校教育所忽視的。”彼得·聖吉說。
不斷創新,教育塑造未來
“要當一名教師,首先要做一個預言家,你的教育不是為了今天,而是要為學生們想象不到的未來做準備。”這是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哥頓·布朗的一句話。他曾主導了學院工程教育的變革,並把這種變革從學院帶到學校,帶到全世界,使得麻省理工學院在該教育領域深具世界影響力。
這句話給了彼得·聖吉思考創新和教育關係的啟發:“在我看來,教育和其他任何一個商業、政府機構所不同的一點在於,教育真正在塑造未來。”彼得·聖吉強調,孩子們需要有創新的精神並有勇氣去創新,因為他們在未來要解決的問題,現在沒有任何人知道答案,包括他們的老師。他們特別需要知道如何合作、如何達成共識,因為所有的複雜問題都沒有辦法靠一個人去解決。而作為教育者接下來需要花時間去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幾十年甚至近百年以後,社會最需要的是什麼,整個時代麵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這是當前教育需麵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也是教育創新的關鍵。
傑佛·瑞斯特,是布朗院長的學生。他曾帶領團隊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計算機的雛形,主導了芯片的發展,催生了IBM公司。所有這一切都是在他37歲以前完成的,之後他轉到了新的領域,開創了係統動力學。在他人生最後的30年裏,他致力於和教育工作者一起進行公立教育的創新,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係統思考。
在2009年他的一篇文章中,談到教育與未來。文章提及,在20世紀,科技是主導動力,但是21世紀的發展將是由不同動力推動的,科技並不是唯一的。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但卻從來沒有在這樣一種互相聯係中生活過。所以,作為一個人類群族,我們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要去學習如何在同一個星球上共同生存。傑佛·瑞斯特在這篇文章中指出:身為教育人,第一個應該關注的是“教育勇氣”,要支持孩子,讓他們有勇氣追隨內心,解決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找一份好工作。
萬物互聯,學習共同生存
這個觀點也是彼得·聖吉走近未來教育的一個起點。而這個起點的基礎在今天是廣泛的:“全球教育體係都是從18世紀後期、19世紀中期工業化進程加速時的學校模型發展起來的。這個體係是從工廠體係的設置裏演化而成的,它沒有把人作為一個核心主體來培養,也沒有支持人的進化和成長,以及支持人去麵對未來的挑戰和問題,學校設計的目的非常單純,就是為工廠提供勞動力。值得慶幸的是,我發現了一種複興的趨勢,在全球各地有了圍繞‘教育是為了什麼’的教育創新,比如翻轉課堂、基於項目的學習、創客等幾十種教育創新形式。”
彼得·聖吉說:“基於這些教育創新,我們發展出了一種模型,包括一個核心理念,兩個關鍵領域和三個層次的係統。”
一個核心理念就是指“萬物互聯”,學生需要理解世界萬事萬物的相互關聯,要了解自己的每一個行為都會影響到其他人,其他人也會影響到自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這樣的互聯性有著很深刻的闡述。
兩個關鍵領域中的第一個是課堂,這是學生學習體驗的領域,任何教育創新離不開教學法、教學大綱的設計。第二個領域是課堂之外更大的支持係統,也就是學校文化。要產生真正的創新,一定要有包容、允許錯誤發生的一個創新環境,否則課堂的創新改變將難以為繼。
三層係統的第一個是身心係統,即我們的頭腦、精神和心,我們所講的係統,即我們的頭腦、精神和心,我們所講的係統性、互聯性在每一個人身上得到體現,每一個人都是這樣一個係統;在工業文明時代,我們關注頭腦,關注孩子夠不夠聰明——如果隻有在頭腦層麵而沒有在心靈層麵上的教育,學生不會很幸福。第二個係統是社會、社交的層麵,例如家庭、友誼、團隊……每一個人在成長中經曆的第一個最真實的係統就是家庭係統。第三個係統是生態、社會係統,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係統。在工業化時代,我們忽視了這個層次,帶來了悲劇性的結果,森林不再是森林,森林就是采伐原木的資源,我們也忘記了土地也是有生命的,僅僅是關注土地的高產以及如何讓我們有更高的收獲。
彼得·聖吉最後總結說:“這三個層次的係統是我們未來學習的基礎,這並不是新提出的理論,而是古老的理念,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相關聯,比如我們經常會遺忘或者忽略的《大學》裏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類今天已經進入非常關鍵的時刻,我們要回歸傳統智慧的源頭和精髓,在中國,我們更有條件這樣做!”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http://www.eol.cn/e_images/index/2018/icon1.png)
![](http://www.eol.cn/e_images/index/2018/icon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