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1~45 小題,每小題2 分,共90 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隻有一個選項符合試題要求。
1.20 世紀後期我國興起元教育學研究推動教育理論的反思與建設,下列選項中屬於 元教育學論題的是()
A.教育學的邏輯起點 B.教育的本質C.教育的起源 D.教育史
【本題答案解析】A 元教育學是一種對教育學進行元研究的學科,以教育學自身以及教育學的研究狀態為 對象, 所以元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學的邏輯起點。
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便於統計和比較各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狀況對“教育”及其相關 變量進行了操作性界定。根據謝弗勒有關教育定義的分類,這種界定屬於( )
A.述性定義 B.綱領性定義C.功能性定義 D.規定性定義
【本題答案解析】D 規定性定義主要為了敘述和表達的方便而指定用些詞語代替一詞語,或者規定 一詞語所代表的意義。
3. 近代以來歐洲教育逐漸世俗化,這種發展特征在學校教育製度中表現為() A.教育對象擴大到平民階層B.公立學校與宗教組織分離C.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D.義 務教育普及
【本題答案解析】D 近代教育的世俗化表現為教育從宗教中分離、義務教育普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等。具體在學校教育製度中表現為義務教育普及。
9.下列選項中,屬於按統一分類維度劃分的課程相關概念是() A.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 B.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C.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綜合課程 D.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
【本題答案解析】A 綜合課程又稱廣城課程、統合課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學科課程分科過細的缺點。它 采取並相關學科的辦法,減少教學科目,把幾門學科的教學內容組織在一門綜合學科 之中。綜合課程堅持知識的統一性,通過綜合課程的學習,學生常常會把一學科領 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運用到其他學科領域中。綜合課程的具體分類為相關課程、融 合課程、廣域課程和核心課程。
10.讓學生從選擇出來的有限例子中主動獲得本質的、結構性的原則性的、典型的知 識、能力和態度,這種教學模式是()
A.發現教學模式B.掌握學習教學模式C.範例教學模式D.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本題答案解析】C 範例教學模式強調精選材料,教給學生基本性、基礎性和範例性的知識,使學生掌握 學科的基本結構,發展智力。
11.作為教育學誕生的重要標誌,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創建了教育“目的——手 段” 理論框架,並以心理學說明教育的() A.目的、手段和途徑B.目的、手段和障礙C.途徑、障礙和目的D.途徑、手段和障礙 【本題答案解析】A 為了實現教育的最高目的——養成德性,教學必須為自己設立一個近期的、較為直接 的目的, 即多方麵的興趣。因此說明了教育的目的、途徑和手段。
12.育才中學通過組織學生模擬市政和模擬法庭活動開展法製教育,這種方法屬於()
A.說服教育法 B.情感陶冶法C.實踐鍛煉法 D.榜樣示範法
【本題答案解析】C 實踐鍛煉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踐活動,以培養他們良好品德的方法。 實踐鍛煉包括委托任務、組織活動等。組織學生模擬市政和模擬法庭活動開展法製教 育屬於實踐鍛煉法。
13.優秀教師不僅具備紮實的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還具備豐富的實踐性知識。下 列關於教師實踐性知識述錯誤的是()
A.教學實踐性知識是教師群體獨家的知識類型B.實踐性知識屬於應用科學的範疇
C.反思性實踐是教師獲得實踐知識的主要途徑D.實踐性知識難以通過直接教授而獲得
【本題答案解析】A 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師職業區別於其他職業的理論體係與知識經驗,是教師專業素質 的基礎。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學科知識(也稱為本體性知識)、條件知識(學科教學知 識)和實踐性知識。
14.與儒家相比,墨家教育內容特色除體現為重視科技教育外,還體現在重視()
A.政治教育 B.文史教育C.道德教育 D.思維訓練
【本題答案解析】D 墨子的教育內容論很有特色,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科學技術教育和訓練思維能力的教育 上,突破了儒家六藝教育的範疇,有進步意義。
15.中國古代通常用“誌”表達行為動機,用“功”表達行為效果,關於行為的動機與效果 在道德評價中的地位問題,董仲舒的基本看法是()
A.“功”重於“誌” B.“誌”重於功
C.含其誌而觀 D.孰輕孰重酌情而定
【本題答案解析】B 在誌與功的關係上,他強調誌,主張“本其事而原其誌,誌邪者不待成”,認為動機(誌) 不善就可以懲罰,不必等到釀成事實,因此董仲舒認為“誌”重於功。
16.句短押韻、朗朗上口是我國蒙學教材的編寫特點之一,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便是出自我國識字教材( )。
A.《急就篇》B.《千字文》 C.《曆代蒙求》D.《笠翁對韻》
【本題答案解析】B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出自南北朝時期 梁朝周興嗣所作的《千字文》。
17.唐代中央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的設置主要基於( )
A.學校區位的布局 B.教學內容的分化
C.學校層級的銜接 D.教育對象的身份
【本題答案解析】D 唐代對各級宮僚子弟所能進入的學校等級有嚴格的規定,如國子學要三品以上的宮僚 子孫準入,太學是五品以上的宮僚子孫準入,四門學是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孫準入,崇 文館和弘文館也是皇親及三品以上的官僚子孫才可準入:規定之外,很少能夠破格入 學的,一般底族子弟隻能進地方官學或實科學校學習。
18.按發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下列選項中關於教育事件排序正確的是()
A.“蘇湖教法”創立,專門畫學設立,監生曆事製實行
B.專門畫學設立,監生曆事製實 行,“蘇湖教法”創立
C.監生曆事製實行,“蘇湖教法”創立,專門畫學設立
D.“蘇湖教 法”創立,監生曆事製實行,專門畫學設立
【本題答案解析】A “蘇湖教法”又稱分齋教學,是宋代學者胡璦在湖州主持教學時創立的一種新的教學製 度, 第一次興學中用於改革太學。專門畫學的設立是在北宋三次興學中的第三次興學 中的教育改革內容,恢複設立醫學,創立算學、書學、畫學等專科學校。“曆事製”是 明清國子監教學的重要環節,“曆事製”可視為是一種實習製度。
19.將西方近代教育明確概括為“無事不學,無人不學”的早期改良派人物是()
A.王韜 B.馬建忠C.容閎 D.鄭觀應
【本題答案解析】D 在早期改良派中,較早勾畫出中國近代學製輪廓,並且用“無事不學,無人不學”一語 道破近代教育多樣化、職業化、普及化的特征的是鄭觀應。
20.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立和發展起來的一所千部學校, 創立初期在課程設置上的規劃上出()
A.軍事、政治、文化並重
B.軍事、政治、生產並重
C.軍事技術為主
D.政治理論為主
【本題答案解析】A 抗大的課程包括政治課程、軍事課程和基礎文化課程(地理常識、自然常識、算術、日 語等), 體現了軍事、政治、文化並重的特色。
21.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在教育本質問題上,出()。
A.教育為觀念形態的勞動 領域之一B.教育為經濟活動的領域之一
C.教育為再生產勞動的領域之一 D.教育為生產勞動的 領域之一
【本題答案解析】A 楊賢江運用曆史唯物主義闡明教育的本質,他在《新教育大綱》中指出“教育為觀念形 態的勞動領域之一,即社會的上層建築之一。”
22.1925 年 11 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請求認可辦法》,其中 規定()
A.學校校長須為中國人,校長原係外國人者應以中國人換之 B.學校不得以傳布宗教為 宗旨,不得以宗教科目列入必修科 C.學校名稱上應冠以私立字樣,須向地方行政官廳 請求認可 D.學校設有董事會者,中國人占有董事會名額不少於三分之二 【本題答案解析】B
學校不得以傳布宗教為宗旨,不得以宗教科目列入必修科。
23.在鄉村教育運動中,晏陽初出解決“愚、窮、弱、私”四方麵問題的對策是實施 “四大教育”,其中,最為根本的是()。
A.文藝教育 B.衛生教育C.生計教育 D.公民教育
【本題答案解析】D 晏陽初認為,中國的平民普遍都具有“愚、貧、弱、私”四大疾病。針對以上四大病 症,晏陽初他們研究出“四大教育”之法。“衛生教育”是普及衛生知識,訓練衛生習 慣,改進公共衛生,用以治弱。
24.古代印度婆羅門教育與佛教教育的主要區別是() A.婆羅門教育具有貴族性,佛 教教育具有平民性
B.婆羅門教育的目的在於道德陶冶,佛教教育在於信仰教育 C.婆羅門教育的主要是市場所是“古儒學校”,佛教教育主要在寺院 D.婆羅門教育的內容大多是積極的、入世的,佛教教育大多是消極的、避世的 【本題答案解析】A 婆羅門教教育以維持種姓壓迫和培養宗教意識為核心任務。教育的對象主要為婆羅門 等高級種姓。佛教由釋迦牟尼所創,他反對種姓製度,主張“四姓平等”。這是二者最 主要的、最本質的區別。
25.古希臘時期,斯巴達城邦教育有別於同時期其他城邦教育的主要表現()
A.通過 立法發展教育事務B.重視實施“五項競技”教育
C.女子接受與男子同樣的軍事和體育訓練D.公民子女 7 歲以前在家庭中接受教育
【本題答案解析】C 斯巴達非常重視女子教育,認為女子也要肩負國家防衛的義務,通常和男子接受同樣 的軍事、體育訓練。同時期的古希臘城邦雅典則不重視女子教育,女子七歲之後繼續 在家中由母親或是保姆負責教育。
26.關於雄辯家的培養,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主張()
A.家庭是培養雄辯家的理想場 所
B.雄辯術訓練是第一位的,廣博知識的掌握是第二位的
C善良的德性是第一位的,完 美的雄辯技能是第二位的
D.雄辯家的主要任務並非致力於正義和德行的宣揚和闡釋
【本題答案解析】C 本題主要考查昆體良的教育主張,昆體良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善良而精於雄辯的人, 認為德行是雄辨家的首要品質。
27.西歐中世紀教育的典型特征()
A.以修道院、主教學校、堂區學校為代表的基督教教育的繁榮B.以宮廷教育和騎士教 育為代表的封建世俗教育的確立 C.以中世紀大學為代表的西方大學的崛起D.以城市學校為代表的新型學校的出現 【本題答案解析】A 本題關鍵考查西歐中世紀教育的特點,西歐中世紀的教育從性質上分為宗教教育和世 俗教育。其中,宗教教育以修道院、主教學校、堂區學校為代表,世俗教育以宮廷教 育、騎士教育、中世紀大學以及城市學校為代表。
28.下列表述中,具體反映誇美紐斯教育理論主張或教育實踐貢獻的是() A.國家應 賦予教會管理教育的責任和權力
B.麵向一切青年男女實施無目的和程度差別的教育 C.係統論述了班級授課製,為高教學效率供了理論基礎 D.拋棄引證《聖經》的傳統做法,運用類比自然的方法論述自己的教育觀點 【本題答案解析】C 本題關鍵在於考查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及實踐,誇美紐斯總結各教派學校中實行班級 授課的初步經驗,出並全麵係統地論述班級授課製度。
29.1896 年法國《國立大學組織法》的頒布與實施標誌著() A.法國傳統“大學”的複辦 B.法國現代“大學校”的誕生 C.法國高等教育國立化進程的開端 D.法國中央集權式高等教育管理體製的確立 【本題答案解析】A
1896 年7 月頒布的《國立大學組織法》使得法國傳統意義上的“大學”複辦。
30.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歐洲新教育運動開啟的標誌是() A.法國教育家德莫林開辦 羅歇斯學校
B.英國教育家雷迪創辦阿博茨霍爾姆學校 C.德國教育家利茨創辦德國第一所鄉村教育之家 D.瑞士教育家費利耶爾在日內瓦組建 國際新學校局
【本題答案解析】B
1889 年,英國教育家雷迪在英格蘭的德比郡創辦阿博茨霍爾姆鄉村寄宿學校,標誌 著新教育運動的開端。
31.美國進步教育運動時期,出廢除課堂教學和課程表以及年級製,代之以“公約”或 合同式的學習的教學改革實驗是()
A.葛雷製
B.文納特卡製 C.道爾頓製 D.昆西教學法
【本題答案解析】C 美國教育學家帕克赫斯特在馬薩諸塞州道爾頓中學創立的一種個別教學製度,主張: 第一, 在學校裏廢除課堂教學,廢除課程表和年級製,代之以學生用“公約”的形式確 定自己應完成的各項學習任務,這一製度是道爾頓製。
32.1999 年美國總統簽署《2000 年目標:美國教育法》該法案頒布與實施的主要目的 在於()
A.實施“生計教育”
B.加強“新三藝”教學
C.構建美國職業教育係統
D.確立美國beplay体育手机課程的國家標準
【本題答案解析】D
1994 年,美國發布《2000 年目標:美國教育法》,批準設立“國家教育標準和改進委 員會”, 確立了國家和州級的內容標準、操作標準、學習機會標準和州一級的評價標 準。
33.關於英國高等教育改革,1963 年《羅賓斯報告》出的主要建議是() A.強化政府對高等教育經費分配的宏觀管理 B.廢除高等教育的“雙重製”,構建民主化的高等教育體製 C.確立“自主自治”、“民主參與”和“多科性結構”為核心的大學治理與發展原則 D.為所有在能力和成績方麵合格並且原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供高等教育課程服務 【本題答案解析】D
1963 年,以羅賓斯為首的專門委員會發表了《羅賓斯高等教育報告》。該文件探討 了英國高等教育如何為社會服務這一重大問題。報告建議應為所有在能力和成績方麵 合格的、並願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供高等教育課程,此建議後被稱為“羅賓斯原 則”。
34.小星在家很任性,上學後常與同桌為座位發生糾紛。根據布朗芬布倫納的兒童心理 發展 生態係統理論,他在家中養成的習性對其在校與同學相處的影響可歸屬於生態 係統中的() A.微觀係統B.中間係統
C.外層係統 D.宏觀係統
【本題答案解析】B 中間係統是布朗芬·布倫納生態係統理論中的第二層次的生態係統,指促進兒童發展的 各種 微觀環境之間的聯係。如果微觀係統之間有較強的積極的聯係,兒童的發展可能 實現最優化。相反,微觀係統之間的非積極的聯係會產生消極的後果。
35.為了順利背誦課文,學生在理解課文各個段落意義的基礎上,認真整理了各段落 之間的關係。這種學習策略是()
A.監督策略 B.複述策略
C.精致加工策略 D.組織策略
【本題答案解析】D 編碼與組織策略是指發現部分之間的層次關係或其它關係,使之形成種結構以達到 有效保持之目的的一種學習策略。題幹中該生認真整理了各個段落意義的基礎上,認 真整理了各段落之間的關係,是典型的組織策略。
36.具有掌握學習目標取向的學生對智力往往持() A.增長觀B.實體觀
C.多元觀 D.三元觀
【本題答案解析】A 具有掌握目標定向的個體,持能力增長觀,其學習目的在於高自己的能力、技能以 及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終極目標,把困難看作挑戰,有助於深加 工策略的使用, 擁有更多的自我述。
37.學生數學基礎好,學習教育統計課程時感覺學習很順利。這種學習現象屬於 () A.橫向遷移B.縱向遷移
C.逆向遷移 D.重組遷移
【本題答案解析】B 縱向遷移又稱垂直遷移,指處於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
38.知識從長時記憶中被取到工作記憶,是通過所謂“激活擴散”的過程而發生的, 對這種取機製的合理解釋是() A.發散性思維能力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B.聚合性思維能力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 的作用C.知識取的可能性與知識的自由度有關 D.知識取的可能性與知識所建構起來的內在關聯度有關
【本題答案解析】D 激活擴散模型認為知識(概念)是以語義相似性或聯係為中介組織起來,知識之間的內 在關聯越多,就越容易取。
39.下列有關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述,錯誤的是() A.定量研究一般有固定的計 劃,定性研究一般比較靈活 B.定量研究主要檢驗理論證明假設,定性研究主要尋求解釋性的理解 C.定量研究一般在可控製和操縱的條件下運行,定性研究一般在自然情境中進行D.定 量研究主要運用歸納法,定性研究主要運用演繹法
【本題答案解析】D 定量研究是采用標準化的調查、實驗、測量、統計等量化手段,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 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假設或出結論的研究。定性研究是采用曆史回顧、 文獻分析、訪問、觀察、參與經驗等方法獲得教育研究的資料,並用非量化的手段對 其進行分析、獲得研究結論的研究。
40.在研究中,研究者從學生對作業量,作業難度及教學進度的感知來了解學生的課 業負擔情況,這遵循了教育研究的()。
A.操作性原則 B.檢驗性原則C.公共性原則 D.倫理性原則
【本題答案解析】A 操作性原則是指教育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術語要有明確的可操作的語義規定,以便對 其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考察。
41.一關於教學質量滿意程度的調查問題,隻給出了“非常滿意”“滿意”兩個答案選 項,這違背了問題答案設計要求的()。
A.完整性 B.互斥性
C.相關性 D.同層性
【本題答案解析】A 編寫調查問卷的問題時,需要遵循相關性、層次性(同層性)、窮盡性(完整性)、互斥 性、適切性。所謂完整性即窮盡性,指答案應窮盡一切可能的回答。
42.觀察法作為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其中直接觀察法的局限在於 ()。A.不易收集非語言行為
B.不便於在自然情境下進行C.不利於縱向分析
D.不適合大規模的研究
【本題答案解析】D 觀察法按照觀察的方式(是否借助儀器和設備)不同,可以分為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是憑借人的感官,在現場直接對觀察對象進行感知和述,因此直觀具體。
43.在一次科學測驗中,甲生成績為 80分,乙生成績為 40分,可以說甲生的成績比乙 生多40 分,但不能說甲生的成績是乙生的兩倍,因為學科測驗的測量類型是() A.定名測量 B.定序測量 C.定距測量 D.比率測量
【本題答案解析】C 定距測量中,數字不但可以按大小排序,而且一定數量的差異在整個量表的所有部分 都是相等的,也就是有相等單位。
44.教育行動研究的產生和發展主要體現了教育研究的()。
A.人文取向
B.實證取向C.實踐取向D.整體取向
【本題答案解析】C 本題中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追求,不追求理論體係的構建,是實踐取向的研究範 式。
二、辨析題:46~48 小題,每小題 15 分,共 45 分。要求判斷正誤並著重闡明理 由。
46.間接的道德教育是一種隱性課程。
【本題答案解析】
(1)此觀點是錯誤的。 (2)隱性課程又稱“潛在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環境中有意或無意習得的未包括在正 式課程之中的知識、規範、價值、態度或行為習慣。隱性課程的特點主要有潛在性和 非預期性;彌散性和普遍性;它的影響具有持久性;它的教育影響既可能是積極的, 也可能是消極的。 (3)德育的途徑有直接的道德教學和間接的道德教育。間接的道德教育是在其他學 科教學或教育實踐活動中,通過道德滲透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和掌握道 德知識與道德觀念的教育活動,主要有教學育人、指導育人、管理育人、活動育人、 環境育人等。主要包括除思想品德課、時事政治課等課程之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課 外活動與校外活動;勞動與社會實踐;班主任工作;學校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活 動;心理谘詢和職業指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等。間接的道德教育無處不在,存 在於一切教學活動之中,存在於課堂內外,存在於學校內外,且不可認為德育通過直 接途徑得到實施。 (4)綜上所述,間接的道德教育不僅可以通過顯性的和隱性的課程實現,還有其他 的很多途徑。因此將間接的道德教育認為是一種隱性的課程是片麵的、錯誤的。
47.顏之推出“德藝同厚”,其中“藝”是指經史百家書。
【本題答案解析】
(1)此觀點是錯誤的。 (2)顏之推出“德藝同厚”,是指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德、藝兩個方麵。其 中, 關於“藝”的教育,顏之推主張以廣博知識為教育內容,以讀書為主要教育途徑。 他強調讀書的作用,認為讀書可以了解人類社會的一切知識,世人要見識廣博。顏之 推本質上是一位儒家思想家,因此,“五經”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很神聖的,認為“五 經”是必讀之典籍,廣博之起點。讀書不能僅限於“五經”,百家群書亦當研習。 (3)但是,“藝”的教育內容除了經史百家等書本知識外,還應包括處身士大夫社會生 活中所需要的“雜藝”,即琴、棋、書、畫、數、醫、射、投壺等,這些技藝在生活中
有實用意義,也有個人保健、娛樂的價值,但他反對以“雜藝”專家自命,以“雜藝”取 榮寵。 (4)綜上所述,把顏之推的“藝”僅局限於是經史百家書的觀點是錯誤的,處於特殊曆 史時期的顏之推在教育內容上有此創新也是時代變化的產物。
48.觀察學習是一種複製式的模仿學習。
【本題答案解析】
(1)此觀點是錯誤的。 (2)觀察學習是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都拉出來的。觀察學習也就是通過觀察並 模仿他人而進行的學習,包括四個子過程: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動機 過程。注意過程是指觀察者注意並知覺榜樣情景的各個方麵。保持過程是指觀察者記 住從榜樣情景了解的行為,以表象和言語形式將他們在記憶中進行表征、編碼及儲 存。動作再現過程是指觀察者將頭腦中有關榜樣情景的表象和符號概念轉為外顯行 為,選擇和組織榜樣情景中的要素, 進行模仿和練習並在信息反饋的基礎上的精煉行 為。動機過程是指觀察者因表現所觀察到的行為而受到激勵,模仿動機存在直接強 化、替代強化、自我強化等三種來源。 (3)其中,在動作再現過程,觀察者需要選擇和組織榜樣情境中的反應要素,進行 模仿和練習,並在信息反饋的基礎上精煉自己的反應。可以看出,這種模仿是經過選 擇和組織的, 並不是完全複製的。 (4)綜上所述,雖然觀察學習是一種模仿學習,但絕對不是完全複製的。
三、簡答題:49~53 小題,每小題 15 分,共 75 分。 49.簡述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開展的條件。
【本題答案解析】
(1) 小組合作學習相對的是“個體學習”,是以合作 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學生在 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它強調學生 要有合作意識和個人責任感,它通常比個人學習效率高,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 會,在科學技術日臻綜合的學術界,合作共贏顯得尤其可貴。
(2) 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開展的條件包含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小組合作的時機要適當。不僅要有合適的時機,還包括合適的內容在教學實踐 中,結合新課標標準的要求,在不同的教學目標下,選擇不同的內容,進行小組合作 交流。 第二,小組合作要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 上,在學生個體解決個問題遇到障礙,苦思而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 第三,小組合作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學生在討論時互相尊重,學會傾 聽。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不僅影響討論效果,還無法使討論深入。 第四,小組合作要有明確分工。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分工,從而在合作的過 程中進行自評與他評,然後找出不足,發揚優點。
50.簡述教師專業自主權的內涵與表現。
【本題答案解析】
(1) 教師的專業自主權,是指教師作為主體,在遵循社會、教育規範及精神規律的 前下,依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表明教育信仰與意見,自由、不受他人幹擾地從事教育教學及相關工作的權利。教師專業自主權是教師的法定權利,教師專業自主 權是教師職業的基本屬性,教師專業自主權是教師職業的基本屬性。
(2) 教師專業自主權或控製權,其表現是對從業人員聘用、解職的專業權利不受 專業外因素控製,表現為專業工作者應獲得本專業資格證書,專業內部有不同的職稱 來標誌專業水平差異等。
51.簡述黃炎培職業教育社會化思想的基本內涵。
【本題答案解析】
(1) 黃炎培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是我國近代職業教 育的創 始人和理論家。
(2) 黃炎培指出,職業教育辦學方針是社會化和科學化。黃炎培將社會化視為 職業教育機關唯一的生命,猶如人的靈魂。 他認為辦理職業教育,並須注意時代趨勢與 應走之途徑,社會需要種人才,即辦種學校。 這強調職業教育須適應社會需要。 1培養目標的社會化———在知識技能和道德方麵適合社會生產和社會合作的各行業 人才。 2辦學組織的社會化———學校的專業、程度、年限、課時、教學安排均需適應社會 需要和學員的誌願與實際條件。 3辦學方式的社會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職業界的各種力量,尤其是校長要擅長 聯絡社
會各方麵力量。
52.簡述奧蘇伯爾的學習動機論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的聯係和區別。 【本題答案解析】 (1)奧蘇伯爾認為成就動機是一個合成概念,不是單一的概念,成就動機包括三種 成分:認知內驅力、自我高的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他認為,學生所有的學業行為 都可以從這三方麵的內驅力進行解釋,這三種成分的比重由年齡、性別、社會地位、 人格等因素決定。 1認知內驅力即一種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係統地闡述 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需要。 2自我高的內驅力是指個體因自己的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 它不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種外部動 機。 3附屬內驅力是個體為了保持長者們的讚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 要。 (2)馬斯洛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有意義且都有其特殊的目標,這種目標來源於我 們的需要。 它分為七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求知與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與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前四種為缺失性需要,後三 種為成長需要。 人們進行學習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動機。在種程度 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是因為種缺失性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這些因素會成為學生學 習和自我實現的主要障礙。在學校裏,最重要的缺失性需要是愛和自尊。 (3)奧蘇伯爾的學習動機論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都認為知識不是獨立存在的,知 識的產 生、發展及更新與個體的體驗、興趣和動機緊密相關,個體對於知識的接收不是機械 的、刻板的,並且認為知識與個體的需要息息相關。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個體
的學習動機傾向於社會對於個體的需要,後者的學習動機更注重個體因為自己的需要
而去獲得知識與經驗。
53.簡述教育研究中抽樣的基本要求。
【本題答案解析】 (1)抽樣,是遵循一定的規則,從一個總體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數量的個體進行 研究的過程。目的在於用一個樣本去得到關於這個總體的信息及一般性結論,從樣本 的特征推斷總體,從而對相應的研究作出結論。
(2)抽樣要求 1明確規定總體。要從內涵和外延兩方麵明確總體界限。研究的目的、課題性質決定 總體的內涵。研究目的決定了總體的範圍。研究者準備將研究成果推廣到什麼樣的範 圍,就應在該範圍內抽樣。 2抽樣的隨機性。要盡可能使每個被抽取的個體具有均等的機會,也就是說使被抽取 的任何個體與個體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在選擇上沒有聯係。 3抽樣的代表性。要盡可能使抽取的樣本能代表總體。抽樣的偏差將導致研究結論的 無效。要使抽樣有代表性,還必須對抽樣誤差進行正確估計。 4合理的樣本容量。要科學地確定樣本的大小,既要滿足統計學上的要求,又要考慮 實際上收集資料的可能性,並使誤差減少到最低限度。一般來說,樣本容量與樣本代 表性呈現正相關,大的樣本更具有代表性,研究結果可能更有一般性。
四、分析論述題:54~56小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54.閱讀材料並按要求回答問題。
2014年 3月,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加強對青少年學生 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以仁愛 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以正心篤誌、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 2017年 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 大複興的中國夢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 和文化自信, 《意見》強調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牢牢把握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交流互鑒、開放 包容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不斷 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2018年 9月,教育部下發《關於認真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通知》要求深入學 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和把握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 自覺自信紮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麵向未來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 教育。
請回答:
(1)闡述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2)結合材料,如何理解教育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3)結合材料,從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角度闡述如何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本題答案解析】 (1)教育與文化的關係首先表現在教育的文化功能,即教育的文化傳遞、保存功 能;教育的文化選擇、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創 造功能。
其次,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和製約表現在: 文化影響著教育目的,即影響著學校教育 培養人才的規格;文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教育內容上;文化對教育教學方 法、教學組織形式、師生關係也產生一定的影響。
(2)當代的改革開放,已把中華民族置於世界發展的潮流之中。它的發展不光是一 個適應全球化、走向現代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能動創造、開拓進取的民族化過 程。這一趨勢使民族性和世界性成為教育目的價值取向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方麵。 教育民族化可以理解為在教育的國際學術交流中,以本國國情和民族特性為基點,以 促進教育現代化為目標,對外來文化進行精心的鑒別、選擇和改造,使其與本土文化 的優良因素進行交融,形成既有時代特點又有本國特色、國際性與民族性相統一的教 育理論和製度。世界性涉及對世界交往與合作的各種文化、規則的認同或接受,進而 使自身具有與世界各國進行交往與合作的基礎。一個狹隘封閉的民族,其教育目的價 值取向往往帶有封閉保守性,一切以維護本民族利益為根本。 當代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所有 國家和民族在信息、交往和利益方麵體現出普遍的相關性,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與合作 已成為每個國家或 民族自身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因此,一個民族的當代發展必 須要有“世界性” 意識,把握一些必要的“世界性準則”,才能適應“全球化”的要求。注 重體現世界性是當代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應有之意,但絕不意味著民族性的價值取 向不重要或不需要了。這種把世界性僅僅視為完全一體化或同質化過程的認識,是極 其片麵的。因此,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要立足民族、麵向世界,在民族開放中發展民 族、創新民族精神,使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並影響世界。 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結合的價值取向,在實踐上需要對民族性和世界性予以很好的 理解和把握。一是對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閉。堅持民族性的價值取 向,不是以自己的傳統特點去抵製全球化趨勢,不是單純要求對民族自身的維護,同 時也要求對民族自身的發展。要重視民族自身的長處與不足,賦予民族具有發展活力 的新品質,即開 放性和容納性的品質,這是民族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二是在理解 和把握世界性價值取向時要避免盲目性。不能把民族的世界性過程理解為“全盤世界 化”或“全盤西化”,也不是盲目地跟隨世界發展,或盲目照搬他國模式。一個走向世界 的民族,應該對世界有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的借鑒精神和合理選擇的能力。一個 國家或民族在自身世界性過程中,必須體現借鑒性和選擇性。
(3)根據泰勒的目標模式,他出了課程編製的四個步驟或階段: 1確定教育目標。首先,要對傳統文化教育目標做出明智的選擇,這必須考慮學生對 於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專家的建議等多方麵的信息;其次,用教育哲學和學習理論對已 選擇出來的需要、當優秀傳統文化目標進行篩選;最後,陳述教育目標,每一個傳統 教育目標包括行為和內容兩個方麵,這樣可以明確教育的職責。
2選擇學習經驗。泰勒出了五條選擇學習經驗的原則:為了達到一目標,學生必 須具有使他有機會實踐傳統文化的目標;學習經驗必須使學生由於實踐教育目標所隱 含的那種行為而獲得滿足感;學習經驗所期望的反應,是在有關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 之內的;有許多特定的經驗可用來達到同樣的傳統文化教育目標;同樣的學習經驗往 往會產生幾種結果。 3組織學習經驗。在組織學習經驗時,應遵守三個準則: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 連續性指直線式地陳述主要傳統文化課程要素;順序性是強調每一個後續經驗以前麵 已有傳統文化經驗為基礎,同時又對有關傳統文化內容加以深入、廣泛的展開;整合 性是指各種傳統文化學習經驗之間的橫向關係,便於學生獲得統一的觀點,把自己的 行為與所學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統一起來。 4評價結果。評價是查明學習傳統文化經驗實際上帶來多少預期結果的過程,其目的 是要全麵地檢驗學習傳統文化在實際上是否起作用,並指導教師引起所期望的那種結 果。教育評價至少包括兩次評估:一次在教育計劃早期進行,另一次在後期進行,以 便測量在此期間發生的變化。
從課程實施的角度, 1傳統文化教育的落實應堅持忠實取向。課程是由專家開發的,教師是課程的被動 “消費者”,應在課堂中忠實地呈現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傳遞相應的傳統文化理念。 2傳統文化教育的落實應堅持相互適應取向,傳統文化課程概念較為“寬容”,既包括 由專家開發傳統文化課程,也包括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開發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還 包括學校、社區等其他因素。 3傳統文化教育的落實應堅持創生取向,傳統文化課程是教師與學生體驗到的教育經 驗,傳統文化課程知識不是以教科書、教學指導書等為載體的外部的、靜態的、物化 的內容,而是由教師與學生在特定情景中共同創生的內在的、動態的“人格結構”。傳 統文化課程與教學要有機地整合於一體。
55. 論述 20世紀 30年代歐美新傳統教育思潮的主要觀點及其影響。 【本題答案解析】
(1)要素主義
1產生於 20 世紀 30 年代的美國,20世紀50-60 年代開始在教育界占據主導地位。 2主要觀點:學校課程的核心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共同要素;教學過程必須是一個嚴格 的訓練智慧的過程;學生在學習上必須刻苦和專心;教師應該是整個教育過程的權威 人物。
3要素主義教育對美國20 世紀 50—60 年代的教育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出的 教育主張和教育觀點受到了政府的重視,有些主張和觀點被采納為國家的教育政策。 但要素主義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較少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和能力水平、忽 視學生的動機和情感、所編的教材脫離學校教育實際等,因而受到一些社會和教育界 人士的抨擊。 盡管要素主義教育從 70 年代起已逐漸失去其主導地位,但其在教育領 域仍有一定的影響。
(2)永恒主義
1也稱“新古典主義教育”,產生於 20 世紀 30 年代,20 世紀 50-60 年代在教育界曾 有過較大的影響。 2主要觀點:教育的性質是永恒不變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永恒的理性;永恒的 古典學科應該在學校課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進行學習。 3永恒主義教育出的一些主張包含著合理的因素,對當代教育有著一定啟迪的價 值。但應該看到,它的觀點大多依賴於哲學的思辨,而缺乏心理學和社會學方麵的依 據。作為一種教育哲學思想,永恒主義教育在教育理論上有一定影響,但在教育實踐中的影響範圍不大,主要限於大學和上層知識界中的少數人。 特別是由於永恒主義 教育的複古態度,把學生的學習限於古典著作,因此遭到了許多人的批判。 (3)新托馬斯主義
120 世紀30 年代產生於意大利、法國等西歐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在美國流 行。 2主要觀點:教育應當以宗教為基礎;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 民;學校課程以基督教精神為基礎;教育應該處在教會的嚴密控製之下。 3在現代社會物質文明迅速發展的時代,新托馬斯主義教育家在強調宗教教育的同 時,也嚐 試出“現代化”和“世俗化”的口號,並要求重視精神生活方麵的教育,因此,在歐美 國家的一些學校裏,特別是在天主教會的學校裏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由於它的宗 教色彩, 其影響不如要素主義教育和永恒主義教育,更由於它的觀點中難以自圓其說 的矛盾而陷入了窘境。
56. 從下列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隻按第I道的成績計入總分。I.閱讀 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即便在當下有關動機引發的更為整合的“預期價值論”中,韋納的歸因理論也占據著重 要的地位。所謂歸因是指個體對自己學業成敗的原因做出解釋。在韋納看來,個體一 般會將自己的學業行為結果解釋為由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及運氣四類原因所致。在 對這四類原因作進一步分析時他發現,對每一類原因均可按三種特征來理解,第一這 種原因是源於自身內部還是外部環境(即歸因控製點),第二這種原因是穩定的還是 不穩定的(即歸因穩定性),第三種原因是可控製的還是不可控製的(即歸因可控 性)。韋納歸因理論的貢獻在於他指出, 歸因一旦形成,不僅影響到學生當下的情 緒,更重要的是還會影響他對自身以後學習的期待和學習行為,乃至今後的學習成 就。
請回答:
(1)指出上述四類歸因所具有的特征。 (2)指出當學生的學習出現失敗後若他做出上述四種不同的歸因,那麼在情緒反應 對未來的期待、對行為的影響上可能會產生的各種效果。 (3)根據(2)的分析結果在韋納的歸因理論框架內對教師如何塑造學生理想的歸因 做出 推論並就實現這一推論出合理建議。
【本題答案解析】 (1)韋納認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是人們在解釋成功或失敗時知覺到的 四種主要原因,並將這四種主要原因分成控製點、穩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根據控 製點維度,可將原因分成內部的和外部的;根據穩定性維度,可將原因分成穩定的和 不又可將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其中,能力是內部、穩定、不可控的;努力是 內部、不穩定、可控的;任務難度是外部、穩定、不可控的;運氣是外部、不穩定、 不可控的。 (2)韋納等人認為,我們對成功和失敗的解釋會對以後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這四 種不同的歸因會對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為缺乏能力,那麼以後的 考試還會期望失敗;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為運氣不佳,那麼以後的考試就不大可能期望 失敗;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為努力不夠,那麼以後的考試會努力學習;而把考試失敗歸 因為能力不夠,則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指通過不斷地努力和嚐試,卻總是 經曆重複的失敗和挫折,從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3)由於不同的歸因傾向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情況加以培 養。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客觀歸因,盡量地將學習上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將學習上的失敗歸因於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即努力不夠,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 產生更高的學習動機, 樹立對下次學習成功的期望,不放棄自己的努力,爭取在以後 的學習中獲得成功。
II.結合下述實驗案例回答問題。 為了驗證“羅森塔爾效應”,研究者依據期望原理出了實驗假設:“那些被教師認為 有培養潛力的學生由於教師的期望會取得比其他學生更優秀的成績”。研究者選擇一個 新入學的班級進行實驗製定了詳細的研究計劃。首先對該班級的學生進行學科測驗把 學生隨機分為同質的 A組和 B組研究者告訴教師 A組學生是學科成績高的有培養潛 力。一年以後研究者叉對這個班級的學生進行科學測驗測驗結果表明A組學生平均成 績明顯高於B組學生實驗結果證明了實驗假設即教師的期望與學生學科成績高之間 存在著因果關係。
(1)該教育實驗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2)該實驗設計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優缺點。
【本題答案解析】
(1)本實驗包含的要素: 隨機分組,本實驗中根據實驗前的學科測驗,“把學生分為同質的AB 組”,一般
用 R 表示;自變量,即變化的措施、條件,操縱的實驗變量,本實驗中是“告訴教師 A 組學生有潛力”,一般用 X 表示一次測試或觀測,是實驗處理前或處理後的觀察與 測定,本實驗中“前後兩次科學測驗”,一般用O 表示;研究主體是該研究者,研究對 象是學生的成績, 研究關係是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更容易獲得優秀的成績。 (2)該實驗是“隨機分派控製組前後測設計”,首先實驗前進行了“學科測驗”即前測, 其次分 AB兩組,告訴教師A組有潛力,最後一年後進行測驗A組比 B組高。
1特點,隨機分組;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控製組則不給予實驗處理;兩組均進行前 後測。
2優點 a.由於利用隨機分派方法分出兩個等組,就可以控製“選擇”“被試缺失”等因素對實驗 結果的幹擾;該實驗中隨機把學生分為同質的AB 兩組。 b.兩組都進行了前後測,便於作對照比較。如果在前後測之間這段時間內,有什麼情 況 影響,若“成熟”“測驗”“統計回歸”等無關因素發生了幹擾,則兩組是相同的。該實驗 中分別進行了前測、後側的科學測驗。 3缺點,可能產生前測與實驗處理的交互作用效果而影響外在效度。
基本格式:R |
O1 |
X |
O2 |
R |
O3 |
|
O4
|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