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製研究生和全日製研究生,學生能力究竟孰高孰低,這一爭論不是近期才有。幾乎每年到了就業季、求職季,都會成為一個討論焦點,循環往複。類似爭論還有很多。比如,“211”高校學生和非“211”高校學生誰更優秀、專業碩士與學術碩士哪一個含金量更足等等。
這背後,固然顯示出不同用人單位在選才用才上有所側重和考量,然而從本質上看,仍是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是陳舊的招聘觀念、選材思維在作祟。
選擇“非全日製”或者“全日製”,是對人才學識、能力和水平的考察衡量。然而,人才絕不是一個空洞死板的概念,而是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個體。不同個體的能力、素質和水平,因為不同地區、學校、專業和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實際成色。從這個角度來看,用人單位簡單地對“非全日製學生”樹起“免招牌”,其實是一種偷懶,直接後果就是“一棍子打翻了一船人”。
事實上,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出台了《201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這意味著非全日製與全日製研究生招考方式正式並軌。並軌後,全日製和非全日製研究生將實行統一考試、統一劃分數線。政策層麵早已“定調”,一些地區的機關企事業單位也在調整和修正招聘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某些用人單位依舊還在糾結“非全日製”與“全日製”學生的區別,不僅體現出其用人觀、選才觀上的偏頗固執,也從某個側麵顯示了用人單位的不夠自信。
當然我們也看到,社會上一些用人單位並非不願意改變招聘標準。之所以改變來得十分緩慢,是因為雖然國家政策層麵已經給“非全日製”和“全日製”定了調子,但在現階段,不同學校在兩者人才培養的質量、方式和標準上,實際效果難以令人滿意。這從另外一個側麵也提醒我們——打破“非全日製”與“全日製”的爭論,高校也要添把火,加把勁。
就業公平是實現和保障社會公平的題中之義。“非全日製”不應成為求職的障礙,招聘理念應隨著教育改革與時俱進。敢於突破慣常,給廣大求職者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用人單位或許會收獲更多的驚喜。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