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教育2030行動框架”描畫全球未來教育的模樣
2015-11-16 10:44:00
中國教育新聞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育2030行動框架”—— 

描畫全球未來教育的模樣 

  近日,《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正式發布,指出未來五年教育發展的重點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  

  4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的第38次教科文組織大會上,“教育2030行動框架”發布,教育的使命被擴大至全納、公平和全民終身學習,給每個人公平的機會。本期國際教育刊發“教育2030行動框架”的部分重要內容,呈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未來15年教育發展的目標、策略和指標,以期為有關方麵提供借鑒。  

  ——編者 

  給每個人一個公平的機會 

  教育,是“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以下簡稱“教育2030”)的核心,也是成功實現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在教育願景的鼓舞下,新教育議程將改變個人、社區及社會的生活,不讓任何人掉隊,關注全民教育目標和千年發展目標的未盡事業,並致力於解決全球當前和未來的教育問題。 

  自2000年以來,“教育2030”的創新點在於通過終身學習增加或擴大教育機會,保證全納與公平、教育質量和學習成果。通過《仁川宣言》,教育界根據整體的發展框架樹立了新的教育目標。新教育議程關注全納與公平,即給每個人一個公平的機會,不讓任何人掉隊。所有人,不論性別、年齡、種族、膚色、民族、語言、宗教、政治及其他政見、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狀況,無論是殘障人士、移民、原住民、青年和兒童,尤其是處於弱勢或被邊緣化的人,都應當有機會接受全納與平等的優質教育,並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新教育議程關注教育公平、學習及技能,強調避免隻專注教育機會卻不重視學生在入學後能否獲得相關技能。若按照目前的發展進度,許多國家到2030年將遠遠落後於新目標。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最大限度地改變目前的方式,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調動各種資源和力量。因為如今,教育必須應對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技術進步、城市化、移民、政治不穩定、環境惡化、自然危害與災害、自然資源競爭、人口結構挑戰、全球失業率的上升、貧困的持續、不平等的擴大等因素帶來的問題。 

  到2030年,教育體係將招收數以億計的兒童及青少年來完成基礎教育(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及初中教育),並為全民提供平等接受高中及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時提供兒童早期教育和保育來確保他們日後長期的發展、學習及健康。教育還要確保所有兒童、青年及成人正在學習並掌握讀寫等相關技能。目前,迫切需要開發貫穿一生的靈活技能與能力,因為人們需要在一個更加安穩、可持續、相互依存的知識型及技術驅動型的世界裏生活和學習。 

  “教育2030”將確保所有人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發展創造性及批判性思維和協作能力,培養好奇心、勇氣及毅力。 

  為了人類、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關注教育目的和相關性是“教育2030”的典型特征。這樣的願景超越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並整合了人類生活的多個層麵。教育提高全球公民意識及公民參與度,促進可持續發展。教育還將推進跨文化對話,尊重文化、語言的多樣性,這對於實現社會和諧和公平至關重要。 

  發揮教育的力量就需要在世界各地創造更多的機會,尤其是在有衝突的國家及地區,因為這裏存在大量的教育差距。因此,麵對衝突、社會動蕩、自然災害,我們需要建立具有彈性和應對性的教育體係,並且確保在危機、衝突中及衝突後維持教育發展。更好的教育也能預防衝突、緩解緊急狀況及維護和平。 

  基於國際契約和條約,“教育2030行動框架”建立的原則是:教育是一項基本人權和適應性權利。為了實現這項權利,各國必須確保每個人公平地接受全納的優質教育和學習,接受免費義務教育。教育應當致力於個性的全麵發展,增進相互理解、包容、友誼及和平,教育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國家是責任的主體,國家的作用是製定和調整規範及標準。民間團體、教師及教育工作者、家庭、青年及兒童在實現優質教育中都起著重要作用。性別平等與全體教育權利密不可分。實現性別平等要以權利為途徑,來保證女童和男童、婦女和男人獲得完整的教育,且公平地完成教育。 

  七大目標勾勒全球未來教育藍圖 

  “教育2030”的目標清晰地勾勒出全球教育的未來藍圖,鼓勵各國努力加快發展。各國政府根據教育優先、國家發展戰略及計劃、製度能力和資源可利用性,將全球教育目標轉化為可實現的國家目標。 

  目標1:到2030年,確保所有青少年完成免費、公平及優質的小學和中學教育,並獲得有效的學習成果。  

  各國應落實政策和法規,確保提供12年免費的、公共資助的、全納的、公平的、有質量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其中至少包含9年義務教育。各國應當延長免費義務教育年限,達到世界基本水平;明確標準及審查課程來確保質量及背景相關性,包括技能、能力、價值、文化、知識及性別等,鼓勵社會各界(青年及父母)參與學校的領導及管理,提高製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更加公平地在優勢和弱勢學校中分配資金;在多語言背景下,促進雙語及多語言的教育;為處於小學及中學年齡段的失學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和教育方式;構建更加強大的、全麵的評價體係,評估學生在關鍵節點的學習成果,例如小學、初中教育結束時期。 

  目標2:到2030年,確保所有兒童接受優質的兒童早期發展、保育及學前教育,從而為初等教育做好準備。  

  各國應落實整合的、全納的政策及法律法規,保證至少一年有質量的免費學前教育,通過幼兒保育和教育,關注最貧困及最弱勢的兒童;通過營養、健康、社會和兒童保護、衛生和教育等部門的合作協調,來落實整合多部門的政策及戰略;設計和實施全納、可實施、整合的計劃和服務,並建設兒童早期教育的優質基礎設施,包括健康、營養、安全保護和教育需要,特別是對殘疾兒童,並倡導父母是兒童的第一照顧者。 

  目標3:到2030年,確保所有人負擔得起優質的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  

  各國應製定職業技能發展和高等教育間的跨部門政策;建立有效的夥伴關係,特別是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合作;確保高等教育資格的可比性及認可度,促進高等教育機構間的學分轉換;利用資助和技術運用,製定提供優質的高等教育遠程學習政策及計劃,包括互聯網在線課程及其他符合公認的質量標準的方式;製定促進高等教育研究能力發展的政策,鼓勵學生盡早接觸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加強高等教育及研究項目的國際合作,這包括在全球及區域公約框架內互認高等教育資格;發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為所有年齡段的人提供教育培訓機會;包括大學在內的高等教育機構應當支持和促進政策的發展。 

  目標4:到2030年,全麵增加擁有相關技能的人員數量,該技能包括為就業、獲得體麵工作及創業的職業技術技能。  

  各國應收集並應用變化的技能需求,從而引導技能的發展,減少不平等,應對變化的勞動力市場、社會需要及非正規經濟及農村發展;社會合作夥伴設計和實施教育培訓項目,確保高質量的職業技能課程和培訓項目;促進不同形式的(基於工作和基於課堂)培訓和學習的發展;確保透明及高效的技術與職業教育培訓(TVET)質量保障體係和資格框架;促進通過國際合作提高技術與職業教育培訓資格證書的透明度和認可度,確保工作者和學習者的流動性,保持培訓計劃與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同步;創建在正式及非正式場景中靈活的學習途徑,並設置相應的銜接課程和職業指導和谘詢服務。 

  目標5:到2030年,消除教育上的性別差異,確保殘疾人、原住民和弱勢兒童等弱勢群體享有平等接受各層次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機會。  

  各國應確保教育政策、部門計劃和預算一定是反歧視的,確保教育公平,並為弱勢及被排斥的群體開發有針對性的緊急策略。創建指標以評估實現教育公平的進展;確保教育政策、部門計劃和預算規劃要防範和應對教育緊急情況;明確、監測並提高女童和婦女接受素質教育的機會,提高她們的參與度和畢業率;明確弱勢兒童和青年接受素質教育計劃的障礙,采取平權行動來消除這些障礙;支持使學校抵禦各種災害影響的綜合方法,包括更安全的學校設施、學校災害管理和風險減少及複原能力的教育;提供遠程教育、信息通信技術培訓,並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確保使用多源數據和信息,包括來自教育管理信息係統和相關學校及家庭的調查;收集關於殘疾兒童的數據,對不同的殘疾和障礙人群進行分類和評估,並利用數據來建立製度計劃和政策的指標體係。 

  目標6:到2030年,確保所有青年和絕大部分成年人實現讀寫和計算能力。  

  各國應建立一個多部門的合作方式來製定文化政策、計劃及預算,加強教育、健康、社會福利、勞動、工業和農業等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和協調;根據國家評價機製,根據學習者的需求,並基於他們先前的知識和經驗,來確保讀寫和計算課程的質量;擴大有效的成人讀寫能力和技能項目,並建立在他們豐富的經驗和實踐之上;促進信息通信技術的使用;開發讀寫能力評估框架和工具,來評估學習成果。 

  目標7:到2030年,確保所有學習者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確保教育為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人權、性別平等、促進和平和非暴力文化的發展、文化多樣性及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各國應發展政策和項目來促進可持續發展教育(ESD)和全球公民教育(GCED),並通過教育係統內的幹預措施、教師培訓、課程改革和教學法支持,使它們成為教育的主流;為所有年齡段的學習者提供能終身獲得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機會;創建並在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推廣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全球公民教育的良好實踐,以便更好地實施教育項目,加強國際合作和理解;促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全球公民教育相關的項目,讓學習者和教育者參與到社區和社會中來;確保教育承認文化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支持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全球公民教育,更有效評估教育係統的發展、認知、社會情感和行為學習成果;確保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全球公民教育存在於所有水平和所有教育形式之中,促進和平和非暴力文化的發展。 

  保障終身受教育權 

  全民全納教育應該得到基本的保障,應該通過實施具有變革性的公共政策,應對學習者的多樣性需求,解決教育機會不平等、少數人群被邊緣化、教育質量不一致和人群歧視等問題。“教育2030”特別關注性別和弱勢群體歧視問題,努力確保不讓任何人掉隊。 

  為了實現“教育2030”的目標,需要調動全球各個國家、區域的積極性,形成有效、全納的合作關係;改善各國教育政策和合作方式;確保全民接受公平、全納和高質量的教育;調動各方資源,保證教育資金的充足;確保監測、落實並審查所有教育目標的指標。 

  保證基本政策與法律建設  

  大量國際標準條例都在保護受教育權這項基本人權。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例,如條約、公約、協定和議定書以及國際文書,為受教育權建立了牢固的國際規範框架,沒有任何歧視和排斥。在各國政府的主導下,多方利益相關者應該參與審查並采取行動,履行義務,製定強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框架,為素質教育的實現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在新議程的實施過程中,各國應關注教育體係的高效、有效及公平。各國政府應該加強教育體係建設,建立和改善適當的、有效的和全納的管理和問責機製,確保為受教育者提供優質的教育;應建立教育管理信息係統和透明有效的融資程序和機製;應進行製度化管理,確保及時可用的數據資源,創新和信息通信技術必需融入教育體係和知識傳播的過程。 

  強調公平、全納和性別平等 

  各國應開發與改進跨部門政策或計劃,應與“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相一致,消除社會、文化和經濟的障礙,因為這些障礙剝奪了數百萬兒童、青年及成人的受教育權。在國家層麵設置相關基準,必須在教育內容、方法、結構和融資策略方麵做出適當的調整,從根本上解決特殊人群被歧視和被排斥等問題;應利用基於數據證據的政策來解決相關教育問題;為學校提供校餐、營養指導和健康服務以及教學材料和教育資源的傳輸服務;應保證全納教育的教師培訓。另外,為了衡量教育邊緣化的程度,監測教育目標的進展狀況,各國應該收集、分類、分析教育數據,了解特殊群體的具體特點,努力促進教育的公平與全納。 

  為了確保性別平等,各國教育部門必須消除由社會、文化或經濟地位造成的性別偏見和歧視。各國政府和合作夥伴必須實行性別敏感政策,改善學習環境;應消除教師培訓和課程監控過程中的性別問題,消除教育機構中的性別歧視和暴力,確保教學與學習在性別上的平等。另外,考慮到殘障人士在接受教育時麵臨的重大挑戰和影響,各國政府需要特別關注殘疾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確保他們有機會接受素質教育並取得成果。 

  關注教育和學習質量  

  各國必須通過具體措施來提高教育質量,增加教育機會。各國教育機構應該有充分公平的教育資源,有安全便利、環境友好的教育設施,有足夠的優質教師和教育者,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有各種書籍和學習材料,有開放的教育資源和技術。這些都能促進全球學習者接受全納教育。 

  另外,各國應該實施教師政策和條例,確保教師和教育者能接受良好的培訓,獲得專業資格並受到激勵,並取得足夠的酬勞,確保他們能夠在整個教育係統內被公平有效地管理和流動;各國應當製定學習質量評估體係,保證教育評估的監測過程和結果的有效性。在認知和非認知領域,教育部門必須明確相關的學習成果指標,並將其作為教學和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來持續地評估。素質教育應保證受教育者的技能、價值觀、人生觀和知識體係的發展,使他們過上健康和充實的生活,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選擇,並能應對地方和全球的生存挑戰。各國還需要關注教育質量和創新,加強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等學科的發展。 

  促進終身學習  

  所有年齡群體都應該有機會接受教育。各國應通過製度策略和政策,將所有人的終身學習嵌入教育係統,並滲透到教育的各個層級,這要求在所有年齡段和各個教育層級上提供多樣、靈活的學習途徑、入學機會和重新入學的機會,加強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機構之間的聯係,加強通過非正式教育機構獲得知識、技能和能力的驗證和認證。終身學習還包括接受優質技術、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公平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和研究的公平機會,並得到相應的質量保證。 

  此外,各國應該為所有人,尤其是女童和婦女,提供教育機會,來促進公民的讀寫和計算能力,使他們能夠獲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體麵的工作。重要的是,各國應該利用教育、科學和技術、家庭、職業、工業和經濟發展、移民、社會福利和公共財政等部門之間的跨越式合作方式,保證為成年人提供學習、教育和培訓的機會。 

  解決緊急情況下的教育問題  

  自然災害、流行病和武裝衝突、以及由此產生的國家和地區之間跨境流動,可能會給之後幾代人留下精神創傷。很多人由於未接受過教育而無法使他們所在的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複蘇。 

  危機,是獲得教育的主要障礙。在過去十年間,它拖延、逆轉了全球實現全民教育目標所取得的進展。緊急情況下的教育,能為人們提供即時保護,提供救生知識、技能和社會心理支持,來幫助人們應對危機的影響。教育還可以通過技能培訓來幫助人們預防災害、衝突和疾病,從而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轉自:中國教育新聞網(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2015年11月15日第3版   本版文章由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胡佳佳、吳海鷗翻譯)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beplay2网页登录 2019-11-25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