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開學,不少家長焦慮:孩子送進幼兒園不適應怎麼辦?升入小學要重新認識老師、同學,會不會不合群?日前有教育專家撰文提出 “最佳挫折”的理念,值得借鑒。
孩子到一個新的集體環境中,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幼兒園小班的孩子要離開爸爸媽媽,學會與老師和小夥伴相處;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要正襟危坐認真聽課、要選舉班幹部、打掃衛生、自己理書包……在此過程中,難免遇到同學矛盾、課業負擔等“挫折”。心急的家長往往擔心影響孩子心理,而想方設法替代孩子去完成任務、化解“危機”。其實,這大可不必。家長的過度包辦,反而會加劇孩子的“受挫感”。吃飯怕慢,6歲孩子吃魚還要喂;書包怕重,上學放學奶奶肩上背;與小夥伴玩,爭搶玩具要家長出麵協調……但家長精心營造的“無憂無慮”環境,並不能增加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孩子在校午餐不會挑魚刺、與同學有矛盾時不知所措,這些小事往往也變成“大挫折”。
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無數次麵對人生的“第一次”,“挫折”成為繞不過去的“必修課”。麵對正常的挫折,多數孩子具備“自愈”能力。如前一天班幹部選舉落選,孩子有點怏怏不樂;但第二天體育課上,跳遠拿了全班第一名,孩子在新挑戰中找回自信。此時,家長的過度擔心是不是顯得多餘?
聰明的家長和老師,還會利用挫折,甚至設計挫折,助推孩子成長。孩子在學校做樹葉標本時,因不得要領而沮喪。回家後,爸爸講了“愛因斯坦小時候製作小板凳也不行”的故事,媽媽則陪伴鼓勵他一步步耐心做。雖然重做的標本最終仍不完美,但孩子在獨立完成的過程中,獲得了進步的體驗和成就感。
很多時候,挫折是一種“負能量”,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但有些挫折,卻可能成為孩子成長的最佳契機,發揮出“正能量”。如何轉化,考驗家長智慧。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