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常為新的,最具創新熱情,最具創新動力”,並號召廣大青年“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負、建功立業”。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無疑是眾多勇於追夢、敢於創新的青年最為向往的賽事。自今年5月啟動以來,內蒙古工業大學2萬餘名學子報名參賽,獲得自治區級金獎24項,他們在大賽帶動下奮力奔跑,在創新創業的廣闊舞台上激揚青春的風采。讓我們走近他們,聽一聽他們的澎湃心聲、堅定足音。
項目名稱:菌育糧材-纖維類非糧生物基優質蛋白發酵飼料領航者
參賽隊員:崔金娜 高星 閆德琛 邢得勳 劉偉 張樂 劉晨 趙文迪 燕亞平 胡安華 劉敏
指導教師:劉占英 趙星 劉媛媛 武敏 蘇曉明
獲獎等級:自治區級金獎
參賽賽道:高教主賽道
項目簡介
近年來,畜牧飼用糧需求量明顯上升,而蛋白飼料進口比例超80%,已嚴重威脅我國糧食安全。因此,國家大力提倡蛋白飼料替代,其中纖維類非糧生物基材料的“蛋白飼料化”為國家重點研發技術,但卻麵臨諸多關鍵技術難題,如:缺乏高產菌種、菌種協同難、工藝控製難等。
團隊曆時7年多時間,攻克了纖維類非糧生物基材料蛋白飼料化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出玉米皮菌體蛋白生物發酵飼料,產品中粗蛋白大於28%,粗纖維小於18%,賴蛋比達到3:1的最佳奶牛飼喂比例,提高粗蛋白含量227%。產品在伊利牧場——優然牧業的5座牧場連續6個月飼喂11000頭奶牛,奶產量提高1.5公斤/牛/天,乳脂、乳蛋白和總固形物分別提高13.0%、5.3%和5.7%。目前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PCT國際專利和美國專利17項,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5篇,製定並發布實施地方標準2項,是國內首個蛋白發酵飼料技術標準。
產品不僅提供了飼料蛋白還產生“替抗”效用,為綠色農畜產品基地建設提供優質飼料。同時,以纖維類非糧生物基為原料,可解決玉米皮和秸稈等纖維類原料堆積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原料不與人爭糧且成本低廉,生產過程能耗和水耗低,不產生“三廢”,具有明顯的生態環保、經濟和社會效益。項目延長了內蒙古“玉米”和“生物製藥”兩個重點產業的產業鏈,連鏈成網,助力綠色農畜產品基地建設,助力國家糧食安全。
心路曆程
在學習與研究過程,我們了解到“玉米皮處理難,處理過程能耗高”是令玉米深加工企業頭疼的事,親身體驗到企業解決問題的急切心情,燃起了我們作為青年人的使命擔當感。在劉占英老師的指導下,我們迅速組建了團隊,開始了玉米皮轉化菌體蛋白生物發酵飼料的研發、中試、工業化試驗、試生產和飼喂的曆程,一幹就是七年。
萬事開頭難,團隊組建後,我們經曆了數不清的困難和挫折:實驗失敗,發酵染菌,工藝放大設備的購置、安裝和調試不順暢,工藝放大過程重複性不好,符合規格的飼喂實驗牧場難覓,采購原料經費不足,產品存儲條件與空間不夠,飼喂人工投入大等等,每一個過程都是對我們耐力和能力的考驗。還好,在老師強力協調下,我們百折不撓,堅信隻要功夫深,鐵杵也會磨成針,要發揚“釘釘子”的精神,敢於試錯,敢於拚搏。為了選育新菌種,我們的團隊成員每年都要遠赴1100公裏外的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誘變菌種,為了保證排好的實驗正常進行,經常連續三天難休難眠。經過千餘次試驗,我們從上萬個菌株中篩選,終於得到了4株高性能菌株。為了探究菌種複配機理,三年內僅實驗室研發就使用了近2噸玉米皮。小試成功後,我們並沒有半點懈怠和停歇,作為研究生,我們深知,發論文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解決產業問題,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服務區域產業和地方經發展才是我們青年人的使命擔當。
在小試基礎上,我們通過大量調研,利用工科背景,在國內發酵龍頭企業——內蒙古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設計了相應的車間,進行了中試和工業化放大實驗。大家親自完成了中試實驗和工業化實驗,在零下20多度的戶外開著三輪車運送原材料,扛著40多公斤的袋子到架子上裝卸料。一個發酵周期是連續5天120小時的時間,我們在車間近45度高溫和80%濕度環境中,每隔6h進行一次翻拌、取樣和檢測流程,每隔2h對所有發酵池進行測溫,凡此種種,周而複始地重複了10次一噸級中試實驗、3次十噸級工業化試驗及6次三十噸工業化生產,最終生產出了高品質的玉米皮菌體蛋白生物發酵飼料。當拿到飼喂效果非常好的數據時,我們團隊激動的跳了起來,這一刻我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自我價值實現的自豪!
在項目的研發和應用過程中,我們不但學習了專業知識,培養了工程素養,還鍛煉了吃苦耐勞毅力,強化了團隊協作精神,提升了溝通交流能力,學會了推介自己的產品。參加第九屆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是又一次對我們團隊合作、戰略策劃和應對壓力等方麵能力的考驗。一次次的修整思路完善PPT,一遍遍的演講,我們的意誌得到了磨練。參賽的經曆培養了我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堅定了我們“以賽促創”的決心,成就了我們勇擔重任、服務區域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擔當!未來,我們願將辛勤汗水造就的核心技術和優質產品推廣和應用到更廣闊的市場,為更多的養殖用戶創造更多的生產價值,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產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項目名稱:神機妙種——一體化種植機械
賦能現代農業
參賽隊員:劉瑞 柳智慧 王佳鵬 苗莎莎 賀國棟 安梓鑫 範佳怡 王奕坤 高宏宇 王佳琦 王藝霏 劉姝婷 周浩岩 陳薪雨 楊璐
指導教師:唐術鋒 喬洪濱 蘭月政 嶽誌勇 阿勇嘎 楊潤亞
獲獎等級:自治區級金獎
參賽賽道:高教主賽道
項目簡介
種植技術是提升農業作物經濟效益的常用方式之一。在幼苗定植過程中常出現相互脫節、土壤缺氧、水肥供給不均衡等問題。種植一體化技術是種植技術的升級版,一體化種植機械設備係統是以種植機器人為基礎,由作物種植數據庫和增氧灌溉裝置組成,對農戶現有的種植機械設備進行升級改造的綜合性方案。由軟件係統和機械執行機構兩方麵構成,該技術利用多機器人協同作業方式實現種植過程一體化,並在定苗後通過該設備將水肥氣多相流體輸送到植物根區,在定植的同時補充必要的空氣,有效提高作物存活率、品質和水肥利用效率。團隊自主研發的一體化種植機械設備填補國內種植機械市場空白,實現作物大幅增產與品質升級。團隊也采用知識下鄉、技術下地、服務貼心——三步走戰略,改變農民傳統種植觀念,並進行農業種植技術宣講,帶動綠色農業健康發展,保障國民健康。團隊成員立誌響應習總書記號召,打通農業與科技融合最後一公裏,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夢想種在土地裏,胸懷科學夢想,堅定走好腳下路。
心路曆程
青羽科技創業團隊,致力於一體化種植機械設備的創新與應用,賦能現代農業、反哺貧困家鄉。
青羽科技創業團隊曆時3年,致力於推動綠色農業發展,以種植機械設備為核心,保障糧食安全、減少汙染,提供設施農業種植方案,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在導師科研團隊指導下,依托內蒙古工業大學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持續開展一體化種植機械設備的創新與應用研究。
曆經三代團隊成員的多年努力,開展“千村調查”實踐項目,深入田間地頭,采集氣候、土壤和作物等因素的海量樣本與數據,進行科學嚴謹的檢測與分析,並利用機械模型進行優化方案篩選。在整體實施過程中,可全程通過軟件係統進行控製,實現增氧種植。通過多機器人協同控製的方式,實現流程一體化,從幼苗的種植再到後期的培育,利用文丘裏射流器將現有水肥一體化係統,升級改造為水肥氣耦合灌溉係統;並提供與之配套的水肥氣最佳配比方案,指導幼苗種植的科學實施,實現水肥氣精準調控與高效利用。
彙百川之力,凝科創之智。從實地調研孕育項目,到依托高校進行產品實驗,再到科技成果轉化。截止目前,一體化機械設備在多地累計推廣60餘萬畝。新增農產品銷售額9.1億元,新增收入3億元,帶動就業1萬人,減少肥料排放9.13萬噸,節約用水10596萬噸。
“互聯網+”大賽,讓我們從大學生創業蛻變為真正的創客。與全世界優秀團隊的同台競技,讓我們更加自信。與最優秀的投資人對接,讓我們更加務實。榮譽讓我們更知不忘初心的重要性,平台讓我們站的更高、走的更遠。
項目名稱:驅寒送暖——寒冷地區設施農業土壤增溫的“領航者”
參賽隊員:劉雪東 彭婭楠 楊潔 許雙 杭小蓉 李佳鑫 阿樂塔其木格 譚兆博 李欣亮 徐文甫 褚亞琦 陳思琦 梁家棟 李高山
指導教師:常澤輝 宋培培 寶音賀西 武敏 祁智
獲獎等級:自治區級金獎
參賽賽道:青年紅色築夢之旅
項目簡介
高寒地區冬季氣候寒冷、凍土層較深,設施農業無法反季節種植,使得農民冬季休耕,沒有種植經濟收入,存在返貧的潛在風險。2015年,在導師的帶領下,公益服務團隊深入重點幫扶旗縣,解決阻礙設施農業冬季種植的卡脖子難題。曆時9年,通過不斷探索,凝練出“三位一體”的公益幫扶模式。團隊研發出太陽能設施農業跨季度儲供熱方案,有效提高種植土壤溫度,獲得多項發明專利授權,發表數篇高水平論文。
從實驗室技術攻關到田間地頭公益助農,項目團隊行程3萬裏、足跡遍布6省市、14個地區,累計舉辦培訓技術指導20餘場,培訓農業技術人員300餘人次,服務惠及農民超2000人。有效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獲得農戶廣泛好評。
未來,項目團隊會繼續為寒冷地區設施農業冬季種植出謀劃策,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心路曆程
我們是來自內蒙古工業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研究生公益服務團隊,在導師常澤輝教授的指導下,堅持把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把科學研究做在生產一線,致力於設施農業綠色低碳供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已成功將太陽能設施農業土壤跨季度儲供熱技術實現產業化。多年來,團隊依托太陽能應用技術工程中心,以“深入一線得需求,組織力量勇攻關,集成資源建示範,產業應用顯成效”的方式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踐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
2022年11月,團隊聽聞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會議動員,都攢著一股勁兒,要在平台上展示好團隊這些年的曆程。在學校學院的支持和指導老師的鼓勵下,我們成立具有鮮明公益特色的“暖陽陽科技”服務團隊,積極備戰第九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備賽初期,團隊對參賽核心要素凝練不充分,不知從哪裏入手,遇到的問題接踵而至:項目立意是否合適,項目公益屬性如何體現,項目創新點何在?團隊一時陷入迷茫之中。
常澤輝老師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協調多方資源,帶領團隊多次往返於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等技術服務地區,讓成員們深入田間地頭,既要“抬頭看路”關注產業趨勢,走進園區了解企業經濟效益;也“低頭拉車”分析土壤數值參數作交流、彎下身子測數據。
常澤輝老師不斷鼓勵團隊重拾信心、重振士氣、重回夢想、重現初心。團隊通過每周召開例會講解賽事規則和重點難點,為參賽隊梳理邏輯,整理前期工作成效,籌劃基地實踐活動,聯係作品美工團隊。在一次次頭腦風暴中,團隊統一思想,達成共識,逐漸對參賽項目的主題、賽道、組別等核心內容有清晰的認識,信心十足。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也積極參與其中,幫助團隊申報項目、對接專家、組織路演。
在參賽最關鍵時刻,指導老師們也不分晝夜、通宵達旦地與大家一同凝練總結、修改文案、討論路徑、切磋點子、打磨演示文稿,體現了“師生共創、團隊協作、學用結合、工農互促”參賽模式。
曆時5個多月打磨完善,項目團隊曆經校賽、省賽的角逐,進入了國賽網評階段。我們相信,團隊努力的成果一定能夠得到評審專家們的認可。我們更深信,項目背後惠及的無數旗縣農戶、園區企業是我們堅強的後盾,將成為我們前行的動力,我們將堅持不懈為科技助農、產業惠農貢獻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