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進修考古學,並於8年後回到該院做訪問學者;他曾進站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做博士後,師從於著名考古專家趙賓福;45歲時,他成為了赤峰學院最年輕的二級教授,他就是赤峰學院科技處處長孫永剛。
人物檔案
孫永剛,男,教授,理學博士,吉林大學考古學博士後,現任赤峰學院科技處處長、紅山文化研究院院長、紅山文化研究基地(內蒙古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紅山文化與中華早期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內蒙古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中華早期文明課題機製創新(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平台主任、紅山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內蒙古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主任,兼任全國研究生教育評估監測專家、教育部文物保護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專家、赤峰市第八屆黨代會代表、紅山區政協委員、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曾入選內蒙古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第一層次、內蒙古“草原英才”青年創新人才第一層次、自治區高等學校“青年科技英才”領軍人才、赤峰市“玉龍英才”,榮獲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壇新秀、自治區教育係統優秀教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首屆青年創新人才獎。
作為高校科研工作者
孫永剛教授主要從事科技考古、東北地區史前至青銅時代考古學研究。參加工作以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中國博士後基金麵上項目1項、特別資助項目2項、內蒙古社科規劃項目2項、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1項、自治區規劃辦專項委托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治區各級各類項目10餘項,獲批省級科研平台4個。發表或出版曆史學、考古學、中國農史研究等論文、論著50餘篇部;論文、專著多次獲得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赤峰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在植物考古學、中國東北地區先秦考古學教學與研究領域,成果豐碩,填補了內蒙古地區植物考古學研究空白,同時研究成果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在植物考古學方法與理論層麵有所創新,對考古學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在科研成果與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科技成果轉化方麵做出積極貢獻,取得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
孫教授目前承擔著考古學理論與方法、植物考古學專題、紅山文化十二講等課程教學任務,先後指導文物與博物館專業19名碩士研究生順利完成學業,其中,指導2015級研究生劉曉辰撰寫的碩士論文《沈陽石台子山城及相關問題研究》入選2019年度內蒙古自治區優秀碩士論文;指導2016級研究生常經宇同學撰寫的論文《黃河流域早期小麥傳播的推動力考察》入選第七屆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
作為自治區級提質培育學科帶頭人、一流專業負責人
孫教授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與管理工作中,緊密結合學校學科專業特色,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建設了高素質教師隊伍,努力打造了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曆史學)、自治區級重點學科(專門史、文物與博物館學)、自治區級一流專業(曆史學、考古學)。他穩步推進曆史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實驗班工作,與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聯合共建“文物保護技術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密切與吉林大學、河北大學、長春師範大學、黑龍江大學等高校的交流合作,組織並完成了赤峰革命博物館展陳大綱、林西縣曆史文化叢書編纂工作,啟動了克什克騰旗曆史文化叢書的編纂工作,為地方文化事業發展發揮了學科帶頭人應有作用。
談及未來,孫永剛教授表示:“在今後工作中,要把個人事業和學校發展緊密相連,發揚抓鐵有痕、踏石留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拚搏精神,培養超前意識,緊密結合當前科技發展形勢,努力拓展縱、橫向科研項目信息渠道,謀大事、促發展,爭取使全校的科研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