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召開
2019-12-16 13:51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作者:

  12月14日,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翠宮召開。實驗室退休老教師代表、本行業特邀專家學者和實驗室師生共300人一起暢談體會,研討學術,共慶實驗室30歲生日。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山紅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副校長操應長致辭。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曹湘洪院士發來賀信;特邀嘉賓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韓布興院士,中國石油化工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何盛寶對實驗室表示熱烈祝賀。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徐春明院士主持學術研討,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中國石化科技部主任謝在庫院士分別作了“石墨烯新材料:從科學到工程”“等級孔分子篩催化與分子工程”的報告。12月14日下午和15日,會議還將邀請20餘名專家學者為聽眾展現高水平學術報告,與會科技人員將就行業發展趨勢和前瞻性技術問題展開研討。

  三十而立,對一個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一個實驗室來說,更是如此。今天,讓我們共同回顧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30年來走過的不平凡曆程和收獲的累累碩果。

 初心如磐 回首實驗室的誕生

  1989年,我國著名的石油煉製專家楊光華教授、林世雄教授等老一輩科學家預見到用足、用好寶貴的石油資源是解決我國能源安全、保障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經之路,針對我國石油資源不足、自產原油偏重的現狀,審時度勢,高瞻遠矚,適時向國家計委建議,設立以提高我國重質油加工利用技術水平為研究目標的“重質油加工國家重點實驗室”,並獲得立項建設,成為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以重質油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光華教授任首屆學術委員會主任,林世雄教授任首屆實驗室主任。

築夢前行 砥礪奮進的30年

  實驗室建設初期,舉步維艱,白手起家。參與實驗室首創的老前輩和全體師生(王仁安教授、劉耀芳教授等)一道嘔心瀝血,起早貪黑,開始了緊張而有序的實驗室裝修、改造和儀器設備的購置和安裝調試。為了用好僅有的120萬美元世界銀行貸款和420萬人民幣配套建設資金,大家反複論證,充分調研,3年內購置和自製了10多台套必須的儀器和設備,初步具備了進行重質油組成結構分析、分離和催化轉化、熱轉化反應研究的實驗條件,從此開啟了重質油加工的係統性、創新性研究工作。

  1995年,實驗室迎來了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考——接受國家計委、科技部等部門組織的驗收,實驗室全體成員上下齊心,團結協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外開放。

  1999年,實驗室迎來了第一次國家評估,在高層次領軍人才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經過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最終順利通過,度過了實驗室發展的最困難時期。

  2002年,為了應對國家對重質油這一能源和資源的緊迫、重大需求,實驗室將研究領域向上拓展到重質油成因化學、重質油開采化學,向下拓展到重質油高附加值利用,並將實驗室更名為“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創了實驗室建設的新局麵。此後在2004年、2009年和2014年,實驗室以“良好”的成績順利通過國家評估。

  經過30年的建設與發展,“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在國內外有著重要影響的高水平的重質油基礎性研究平台、人才培養基地和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舞台,為解決石油石化這一國家支柱產業的重大急需作出了重要貢獻。

  “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成為我國重質油基礎理論研究、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和領跑者,成為我國能源科技領域高端人才的搖籃和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成為了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中心,並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實驗室文化。

  研究成果 繪實驗室恢宏畫卷

  實驗室緊密圍繞重質油的高效轉化與優化利用,深入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開發,瞄準學科前沿,加強多學科交叉與融合,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取得一係列創新性成果;同時,研發了一批重質油領域的關鍵技術,在滿足國家需求方麵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貢獻。實驗室以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43項、授權發明專利946項,出版專著12本,發表研究論文5000餘篇。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

  ——重質油化學。該相關分析方法成功應用於環境樣品的分子組成分析,在環境化學、海洋地球化學及微生物地球化學等領域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在過去幾年中出版專著2部,在《中國科學》上組織兩期專刊,發表論文80餘篇,連續主辦4屆“重質油化學”國際會議,形成了較大的國際影響。

  ——複合離子液體碳四烷基化新技術。該項目組從2000年開始研究離子液體碳四烷基化,保證了液-液傳質效率,滿足了快速反應的要求,並集成了原料預處理-催化反應-離子液體再生-分離回收等過程,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該項目獲授權國際發明專利30件、中國發明專利18件,2013年建成了世界首套工業生產示範裝置,目前已在國內多家煉油企業推廣應用。先後獲得2014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特等獎、2015年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並入選201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高汽油收率低碳排放係列催化裂化催化劑工業應用。由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蘭州石化、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單位共同完成的高汽油收率低碳排放係列催化裂化催化劑工業應用項目,成功開發出了高汽油收率低碳排放係列催化劑,並在國內外實現大規模工業應用,為我國煉油產品結構調整、煉油工業低碳可持續發展及油品質量升級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和保障,對於靈活應對我國汽柴油需求變化、保證我國成品油市場供需平衡以及降低能源安全風險等具有重要意義。

  ——滿足國家汽車排放標準的清潔汽油生產成套技術開發與應用。本項目開發出清潔汽油生產成套技術,所取得的重大技術創新包括:揭示了FCC汽油中含硫化合物和烯烴的分布規律及催化轉化行為;創製了輕汽油小分子硫醇重質化的預加氫催化劑、重汽油大分子硫化物脫除催化劑和接力脫硫催化劑;揭示了FCC汽油中烯烴定向轉化為高辛烷值組分的新途徑;發明了ZSM-5分子篩孔道和酸性精細調控技術,創製了將重汽油中大分子烯烴定向轉化催化劑;有機耦合分段加氫脫硫和烯烴定向轉化技術,FCC汽油清潔化的成套技術。該技術獲授權發明專利33件、形成技術秘密18件,已建成投運裝置18套(總加工能力達1270萬噸/年),截至2014年12月底,新增銷售額372987萬元,新增利潤169620萬元,新增稅收84255萬元。

  ——重油催化裂化後反應係統關鍵裝備技術。該實驗室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從1993年開始摸索出了一套實現催化裂化快分係統“三快”和“兩高”要求的有效途徑,開發出4種不同構型的新型提升管末端快分係統,可滿足我國目前存在的所有類型的催化裂化裝置,並在48套工業裝置中成功應用,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提升了我國催化裂化裝置關鍵裝備的技術水平;不僅適用於新裝置設計,還很容易在老裝置上實施技術改造,以最大限度提高裝置輕油收率,延長裝置運行周期;總體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些關鍵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另外,實施本技術通常所需投資僅為國外同類技術的1/20~1/10,具有明顯的技術和市場價格競爭力。該成果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提高輕質油品收率的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術。實驗室基於計算流體力學理論分析和工業提升管在線采樣分析研究,建立了“有效抑製幹氣和焦炭生成的強化催化裂化”理論,並基於該理論發明了TSRFCC新技術,該技術用“兩段提升管反應器”取代傳統的單一提升管反應器,通過與再生器優化耦合,構成具有兩路催化劑循環的新型反應再生結構。已有12套工業裝置應用該技術,累計加工能力達900萬噸/年。與現有技術相比,輕質油品收率提高1.5—2.0個百分點;幹氣產率降低1.5—2.0個百分點;柴油密度減小,十六烷值提高3—8個單位。成果獲得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單位)。

  ——高含水油田優勢通道定量描述與調控技術及工業化應用。在優勢通道定量描述的基礎上,分別針對常規水驅油田和聚驅後轉水驅油田,提出調控理念和方法及配套的調控材料,形成四項調控技術:(1)優勢通道的定性識別、定量描述與預測方法,提高調控措施的效率10~30%。(2)區塊整體堵調決策技術,實現了常規水驅油田提高采收率最大可達5%。(3)聚驅後利用地層殘留聚合物調控優勢通道技術,該技術已成功應用於三大石油公司的18個主要油田,占全國油田總數的90%以上,累計措施近2500井次,增產原油增產油量120萬餘噸,總產值69.6億元。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單位)。

  ——催化裂化汽油輔助反應器改質降烯烴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該技術在現有常規工業催化裂化裝置上,增設一個由輸送床和湍動床相耦合的輔助反應器單獨對催化裂化汽油進行改質,促進了氫轉移、異構化、環化、芳構化等反應,抑製了裂化和縮合反應,有效解決了以往技術存在的降烯烴帶來辛烷值損失的難題,創新性強,已獲10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中國石油撫順石化公司150萬噸/年等5套重油催化裂化裝置上成功工業化。工業應用結果表明,該技術工藝簡單,易於實現,在汽油烯烴含量由50v%左右降至18v%以下,辛烷值略有增加,改質過程的幹氣加焦炭損失小於裝置總進料的1.0wt%,解決了汽油烯烴含量超標嚴重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而為我國煉油工業及時為市場提供國III汽油奠定了技術基礎,為環境保護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獲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提高輕油收率的深度延遲焦化技術。降低石油焦產率、提高輕質油品收率是延遲焦化技術進步的關鍵,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本項目基於重質油熱反應化學和輻射傳熱理論,開發了結焦速率低、停留時間長、處理量大、輕油收率高的深度延遲焦化技術。該技術研發始於上世紀80年代的基礎研究,90年代基於基礎研究剖析了國外先進技術並在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過程中,形成優於國外同類技術的深度延遲焦化技術:單程處理量比國外最先進技術提高50%,注汽量降低50%,清焦周期延長1倍;工業標定數據表明,石油焦產率平均降幅達10%。全部采用該技術每年可為企業減少300萬噸以上石油焦,相當於增加一個小型油田的產量。該技術獲授權專利27項,成功應用於50多套工業裝置,總加工量超過5500萬噸/年,接近全國延遲焦化總規模的50%,每年減少石油焦130萬噸以上,其中7家應用企業近三年新增利潤20多億元;該技術與殼牌、巴西、加拿大等國外石油公司開展了實質性合作;獲得了中國主要煉油企業的高度肯定,2010年中國石化總公司發專文推廣;入選體現中國21世紀煉油技術水平、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獨立知識產權的16項外推專有技術之一。

  ——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機理及開采原理模擬實驗技術與裝置。研發了多尺度、多維度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機理及開采原理模擬實驗裝置,研發了天然氣運移、水合物形成與聚集全過程的原位動態模擬實驗技術,開發了新型CO2/H2O乳液置換,以及利用CO2和H2的混合氣體開采天然氣水合物新方法,為突破天然氣水合物開采速率慢、效率低的瓶頸問題提供了新途徑。獲得了大量的實驗數據,形成了係統規律性認識,獲得11項中國發明專利和1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相關成果為中海油研究總院、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伊朗石油工業研究院、中石化華北分公司等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的相關研究和方案設計提供了關鍵數據和技術支撐。專家鑒定意見認為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大尺度實驗裝置及水合物開采模擬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2016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化應用協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展望未來,實驗室機遇與挑戰並存,任重而道遠!實驗室將進一步聚焦學科前沿和石油石化行業重大技術需求,加強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繼續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針對重質油化學、劣質重油輕質化、清潔油品生產、重質油高值化利用等難題,通過創新利用重質油化學平台、創新傳統技術與開發非常規技術融合、大力推廣清潔油品生產技術,以及發展裝備新材料和功能新材料等,力爭取得創新性成果,為促進行業進步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