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科學院……短短一年多時間,已有28家國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機構相繼在重慶兩江新區落戶,部分科研成果進入產業化階段。
如何解決西部地區人才資源短缺、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重慶兩江新區正在以協同創新破題。
仲秋時節的山城重慶,細雨綿綿,涼意襲人。但30平方公裏的兩江協同創新區內,一批協同創新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這裏已建成創新平台30餘個,聚集科研人員800餘人,孵化科技創新企業21家。
今年上半年,由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打造的汽車毫米波雷達項目落地,預計3年內產值突破1億元;同濟大學重慶研究院與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出機組功率10兆瓦的海上風力發電機;華東師範大學重慶研究院攜手多家企業共建光電協同創新中心,相關科技成果已實現產業化應用……迄今,入駐兩江協同創新區的科研機構已在環保、人工智能、應急救援等領域開展大量科研攻關。
“協同創新區的核心是創新,關鍵在協同,通過科研與產業、產業與創新、創新與人才培養融合,推動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誌傑說,依托重慶較好的產業基礎,兩江協同創新區已推動長安汽車、京東方等10餘家企業與入駐高校院所達成產學研合作;入駐的高校院所預計到2022年將完成科技成果轉化100項、申報發明專利400件。
坐落在秀美的明月山下,環抱著澄澈美麗的明月湖……據介紹,兩江協同創新區自啟動建設以來,就致力於打造集科技、人文、生態於一體的創新資源聚集地,尤其注重以優美生態為協同創新賦能,讓青山綠水為協同創新提供強勁支撐。
“這裏可謂‘一半山水一半城’,生態用地、產學研用地和生活用地比例為3:2:1。”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飛說,協同創新區森林覆蓋率超過50%,並形成了“5分鍾科研生活圈”“10分鍾生態體驗圈”。
“城在山水中”的秀美風光已成為吸引優秀科研人才的重要因素。上海交大規劃設計研究總院研究人員劉湃原來在上海工作多年,2019年到兩江協同創新區工作後對這裏一見傾心:“優美寧靜的湖光山色讓人身心愉悅,是個搞科研的好地方。”
如何確保協同創新機製充滿活力?記者采訪發現,兩江協同創新區立足本地產業基礎,通過努力找準校地雙方利益契合點並形成利益共同體,構築了長遠發展的基石。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副主任胡善清說,高校在拓展學科布局、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麵較為迫切,重慶有產業、有誠意,同高校訴求高度契合,高校樂見在渝拓展增量資源,並服務當地產業發展。
據介紹,在合作機製上,校地共同創辦科研機構,並注冊獨立法人單位,兩江新區分期給予科研機構一定數額的資金扶持;各科研機構圍繞兩江新區產業發展規劃,在當地開展應用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項目孵化、人才培養等工作。雙方還明確了入駐第一個5年內科研人員數、研發平台數、發明專利數、孵化項目數等具體考核要求。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