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胸懷“兩個大局”,堅持“四個麵向”,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國家現代化創新爭先,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六個部門在北京向全社會發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
十位來自科研生產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優秀典型獲本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氣汙染防治專家、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和我國水工抗震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1950級校友陳厚群名列其中。
發布儀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舉行,現場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視頻短片,從不同側麵采訪講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感悟。主辦單位負責同誌為他們頒發“最美科技工作者”證書。
郝吉明近照
“研究要與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服務國家發展。”這是郝吉明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郝吉明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建築工程係工業給水及廢水處理專業,1981年研究生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係放射性三廢處理專業後出國深造。當郝吉明回國時,我國麵臨的主要是煤煙型汙染問題,如何控製酸雨成了他的研究方向。郝吉明帶領團隊開展了華南和我國東部地區酸沉降控製規劃與對策研究,為製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控製對策和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隨著城市發展,機動車增多,郝吉明適時提出了建立城市機動車汙染控製規劃方法。近些年,他又帶領團隊深入開展大氣複合汙染特征、成因及控製策略研究,發展了特大城市空氣質量改善的理論與技術方法。
郝吉明的辦公桌上,堆滿了有關大氣汙染治理的書稿、論文和講義。他表示,推動環境治理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自己還有很多事要做。
陳厚群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現場
陳厚群是我國水工抗震學科奠基人和開拓者。1950年進入清華大學土木係學習;1952年進入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學習,1958年畢業回國。1959年,廣東新豐江發生水庫地震,當時年僅27歲的陳厚群臨危受命,負責組建水工抗震研究團隊。此後,他致力水工抗震研究60年,帶領團隊在該領域走到世界前沿。
為填補水工抗震設計空白,1972年他擔任主編,用時五年製定出了水工建築物抗震設計規範;為突破地震研究能力的瓶頸,1980年起,他帶領團隊曆時七年建成三向六自由度寬頻域振動台。
本可以安享晚年的陳厚群,2011年,以年近八旬的高齡勇挑南水北調專家委員會主任的重任。2012年,他再次出任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帶領專家組深入工程現場,提出數百條建議,其中僅三峽升船機的抗震設計等級一項建議,就為國家節省十幾億元。
“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自2018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三屆,每年選出十位先進個人,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為榜樣,牢記科技報國為民的初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堅定創新自信、接力精神火炬,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彙聚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